試析在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方式存在的間題及對策論文

試析在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方式存在的間題及對策論文

  摘要:

  合作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合作學習具有巨大的優越性,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侷限性與弊端。本文擬從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和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結合自身實踐,提出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存在問題及解決時策。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合作學習;問題;對策

  合作學習是指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程序,以學生的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以一種目標為導向,以團體成績為個人成績,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應用的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合作學習由於在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形成學生對學科的積極態度,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往技能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同時,也成為我國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所倚重的教學策略之一。本人承擔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小組合作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並不是把學生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就完成任務,它要求小組成員之間一定要具有明確的合作動機與合作目標;否則,合作學習往往就會流於形式。例如:我在上高三複習課的時候,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時事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們上臺演講的質量比較差,原來他們完全是一個人做這個作業,有的小組甚至次次都是同一個人來做,沒有進行討論,分析難免很侷限,根本達不到筆者當初設想的共同討論、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原因:教師沒有將合作目標與動機向學生宣傳並具體組織落實,導致學生缺乏積極互動;學生缺乏合作意識、技能,學習觀念陳舊,習慣於被動學習。

  (二)合作中學生參與不均衡,缺乏積極性。

  在課堂進行合作討論時,往往是好學生髮言或代表小組彙報,而他們不很願意教困難學生;困難學生認為既然以小組成績作為個人成績,於是產生依賴,參與討論不積極,通常是充當聽眾角色;個別學生無所事事,開小差,甚至講話,而教師卻又很難及時地發現。

  原因:教師對小組的指導和監控不夠,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小組目標與個人責任缺乏聯絡;學生小組長管理能力欠缺,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

  (三)組內、組間的關係欠協調,合作水平不高。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內成員經常出現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缺乏合作意識,合作的水平不高;各小組更是隻關心本小組的任務是否完成,而對其他小組的彙報漠不關心,小組間各自為政。這就和合作學習有關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要求相去甚遠。

  原因:教師缺乏對學生合作意識、技能的'指導,缺乏教學規範的轉變,使課堂缺乏生成性:學生學習觀念陳舊,未能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且受自身語言、組織等能力的限制。

  產生上述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沒有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對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把握不準。、

  二、解決合作學習存在問題的對策。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瞭解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是合作動機與個人責任,合作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改所強調的學習方式之一。其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中透過合作、交流、互動,培養交往意識、合作精神及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技巧,並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效益。據此,我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應是:

  (一)要有明確的目標觀,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目標管理。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觀。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社會學科,更強調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學會理論聯絡實際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統一。這一點,教師與學生都要明確。所以,教師在自身轉變觀念的同時,要做好學生的思想發動工作,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對他們自身發展所具有的意義,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 對學習目標進行管理。合作學習要有吸引力的主題,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任務(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水平),而且這個任務是可以分解開來的,避免合作學習流於形式。例如:我在上時事分析課時,針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實行輪流制度以應付教師的情況,馬上改變策略,要求學生們在演講分析時事的同時,必須以板書或幻燈片的形式呈現相關的材料與觀點,並就本小組的分析向其他小組提出問題,之後還要準備回答其他小組對他們的提問。這樣一來,局面就完全改觀了,同學們開始忙碌起來,緊張地進行分工,四、五個人聚在一起,查閱資料,討論排練,充分體現出協作性。上課時,學生演講,臺下的同學較認真地聽,因為他們要就傾聽的內容準備隨機接受提問並即時發問,而且個人表現直接與小組成績掛鉤。經過一段時間後,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二)要明確小組目標與個人責任,引入激勵機制,真正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局面。

  在這裡,小組目標是指目標被小組成員所認可;個人責任是指個人學習成績對小組的貢獻。我在實踐中總結出如下有效策略:注意小組的管理。以異質小組為主,學生以成績一優兩中一差搭配,性格內向與外向搭配,性別男、女搭配。分組要由教師來分,因為學生自主分的大多是同質小組,一段時間後必須重新調配。

  注意組長的挑選以及建立人人發言的機制。組長的人選不一定是成績最好的,而一定是善於組織和團結同學、聽取別人意見的人。課內討論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在組內發言,並輪流代表小組首位發言,其他小組也可以隨意指定這個小組的代表發言人。這樣可避免一些性格內向的同學和困難學生老是不發言的現象,真正形成共同研討、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局面。

  建立比較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在應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總是發現一段時間後,學生就顯出疲態。怎樣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最終改變他們被動的學習方式呢?我決定完善競爭機制,做法如下:階段性地總結各小組的學習效果,按他們取得的成績排名,名次分排在最後的末兩位小組要被拆散重組。利用“基礎分”和“提高分”評分辦法,迫使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為競爭對手,並以此為小組做貢獻。基礎分為學生以往測驗的平均分(在起始年級末進行測驗之前可以是平時作業分)。教師要分階段算出學生的基礎分,不要把學生的成績固定在一個基礎分之上。提高分為測驗分超過其基礎分的程度,即該學生為小組贏得的分數,反映出該生為小組所做出的貢獻。每次測驗後對各小組的提高分總分進行統計,對獲前三名的小組給予表揚和獎勵。

  (三)要有動態的發展觀,構建生成性的課堂教學體系,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學生由於自身的年齡、學習水平、學習能力的限制,缺乏合作意識與合作技能,導致合作的水平不夠高。而教師也不能指望在一節課之內就能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水平,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在紮紮實實的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生成。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做法:教師佈置任務—學生討論合作—分小組彙報合作成果—各小組評分和教師評分—課堂結束。表面上很熱鬧,每個小組都輪了一遍,但恰恰最容易流於形式。在實踐中,我採取的策略是協調組內、組間關係,變小合作為大合作,變小共享為大共享,實現高質量的合作學習。

  抓住一個環節,變小共享為大共享。小組彙報合作成果的時候,要確保本小組的研究成果被全班共享,並能讓彙報的小組知道本小組在合作過程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在下一次做得更好。為此,教師可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鑑定這個小組的成果與合作技能的掌握。當某一個小組有做得特別好的地方,教師給予積極的認可,這樣就使其他小組能明確合作的方向,知道合作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從而逐漸提高合作的效能。這樣做屍雖然一節課不能讓全部小組輪一遍,但能較好地使合作的成果被全班所共享,確保下一次的合作水平提高。在一次次的全班互動中,學生逐步形成合作、分享意識,逐步提高交往、合作的技能,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並養成課堂上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自己能獨立解決問題合作學習的最高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變為小組的一員,在與學生的交往、溝通中實現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指導。

  創設一個環節,變小合作為大合作。不論上什麼內容的課,一定有這樣一個環節:當一個小組呈現他們的結果時,教師馬上組織各小組對這個結果進行思考、討論,形成全班範圍的思維碰撞,以對這個小組的結果生成新的補充,從而使學生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逐步形成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