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師教學活動能力評價論文

基於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師教學活動能力評價論文

  摘要: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是管理學領域中常用的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專案的屬性和特點,在回顧國內外幾種主要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型基礎上,從能力等級和關健領域兩個方面構建高校教學活動能力成熟度模型。

  關鍵詞:成熟度;模型;高校教學;專案管理

  一、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資源是教師,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建設的關鍵。而對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離不開對教師教學活動質量的評價,這是高校教學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環節。

  綜合分析目前中國高校普遍採用的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基本上有三種類型:學生網路評教、督學聽課評教、同行聽課評教,且大多以前兩種為主。然而這幾種評教方式各有不足之處,學生評教中存在學生不易把握課程內容,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在評價標準上存在不確定性,會受到課任教師或其他人員的誘導,同時,不同年級或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同一課程的任課教師使用不同的標準或方法評價,或是相同的學生群體對不同課程的任課教師使用的相同的標準和方法,評價結果往往差別很大。對於督導聽課或是同行之間的聽課評價,都存在“一次性”的現象。高校教師的教學活動是長期的,教學的任務和教學的能力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答疑解惑、作業批改、實踐的指導等等環節上。同時教師對不同的課程具有不同的熟練程度,對同一門課程不同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也有所不同,聽課者如僅僅根據所聽到的部分內容“一次定終身”地評價教師的綜合教學效果,難免有失客觀公允。

  因此,科學、公正、客觀、準確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實現對教師進行科學管理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然而目前高校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普遍存在輕反饋重結果的過於功利化和形式化、忽視學科差異性和教師型別多樣性的評價標準單一化和片面化等現象,大多學校或是教師注重評教的分數結果,對結果只有量的反饋缺乏質的指導。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教師很難知曉自己真正需要改進的地方,難以確定自己的教學能力究竟處於什麼水平,以及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成熟度模型。

  (一)構建高校教學活動成熟度模型的意義。

  1987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SEI)基於軟體開發過程提出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目的是指導軟體開發專案以逐步提高軟體開發能力。高校教師教學活動具有專案的屬性和特點。從每一門課程、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到教學總結和評價,都有著目標、時間和質量要求。各個環節不能被割裂,相互連線成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教學的實施又受到時間和教學資源的.約束,具有被限制性的特點。因此,可以將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均看成是一個專案,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對“教學過程專案”的管理實施能力。

  因此,針對中國高校目前教學評價的現狀和特點,基於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分析,探索高校教師教學活動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目的在於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評價教師駕馭和管理教學的能力,使評價更具有全面性、動態性和科學性,同時也有利於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改進。

  (二)高校教師教學活動的成熟度模型。

  由SEI開發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把成熟度描述為五個梯級:初始級、可重複級、可定義級、可管理級和最佳化級。它是表徵專案管理能力走向成熟的幾個成熟度水平階段,既能說明專案管理能力進化的過程,也是實現提高專案管理能力的階段性目標。透過對高校教師教學活動成熟度模型的構建,對教師教學管理水平進行評價,使教師明確自己所處的成熟度階段,找到與同行之間級別的差距,從而為教師提供改善和提高教學管理能力的參考。借鑑現有的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型,結合高校教學活動的特點,可構建高校教學活動成熟度模型的五個等級:初始概念級、單一方法級、整體規範級、量化控制級、持續最佳化級。

  1、初始概念級。

  這是最低的能力等級。處於該級別的教師,其教學活動的管理主要是個性化的管理,缺乏學校統一規範管理要求的指導,主觀性較強,初步明確教育教學的概念,對教學資源的利用和教學活動程序控制方面初級地制定總的計劃。這一階段,整個教學活動的執行依賴於個人經驗式的管理,風險較大。

  2、單一方法級。

  能進行制定較為全面的教學活動管理計劃,任務明確,教學活動各環節能得到較好的協調,階段性的工作得到落實,能有效使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但尚未形成可重複的教學管理方案。

  3、整體規範級。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能實行全面規範化管理,教師的職責、教學各環節的執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等都能得到規範化的定義。教學活動各環節連貫,體系具有較好的完整性。

  4、量化控制級。

  教師能熟練進行教學管理活動,有可量化的質量標準、決策依據,教學經驗得到有效的積累,教訓得到及時的總結。並逐漸形成可重複使用的教學活動管理方案。

  5、持續最佳化級。

  將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規律性與自身教學實踐的獨特性相結合,進行動態最佳化和持續改進,不斷創新。

  三、討論。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構建,旨在透過評估高校教師教學的自我管理水平,找到教學能力成熟度提高的制約因素。不同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靈活運用,最終目的是著眼於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持續的最佳化和改進。將模型的普遍適用性和具體可用性相結合,對國內其他高校的教學評價方法進行廣泛調查,識別國內高校在教學評價方面的關鍵過程和最佳實踐。並借鑑目前國內外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型中對組織專案管理能力的評估方法,確定適合本校的教師教學活動能力成熟度評估基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