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校德育教學的一點探索論文

對高校德育教學的一點探索論文

  摘要:高校德育課程理論教學方面存在教學內容泛政治化、教學模式機械化和學生學習態度功利化等問題;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教師教學消極、學生活動應付、後勤保障不足等情況。為了增強該課程的實效性,高校德育教師必須創新思政理論的解讀方式,改革實踐教學的組織模式,從而使德育教學真正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

  關鍵詞:德育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創新

  當大學生用硫酸潑黑熊、用微波爐烤小狗、用剪刀戳貓眼,甚至殺害同學、老師、無辜者的事件公諸於報端,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日益為公眾所關注。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課程由於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教學效果欠佳。德育教師必須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該課程的實效性。

  一、高校德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①學習態度功利化。隨著大學生就業機制的轉變,學生在學習時會有意無意的選擇對就業幫助大的課程。2006年,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4.5%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認為,“品德”會對求職有幫助。該資料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學生對德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於是,部分學生在對待該課程時選擇了“逃課”。

  ②教學內容泛政治化。在高校,德育屬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範疇。學生自然將之視為政治課。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有意無意地渲染其政治色彩,並把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人格作為對所有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感覺目標遙不可及,喪失對該課程的興趣。

  ③教學模式機械化。當前,部分德育教師依然滿足於照本宣科,向學生灌輸理論。即使案例教學法,也不過是理論之後附加幾個諸如錢學森、張思德之類的經典案例。然而,由於學生缺乏對時代背景的瞭解,這種機械灌輸,很難讓學生真正獲得對真善美的體驗,更別說心靈的共鳴,從而導致學生知行脫節。

  2、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①教師的消極心態。當前,德育課程的實踐教學沒有統一的大綱,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加之有的高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在管理層面上忽視教師實踐教學的工作量,直接影響了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②教學保障不足。實踐教學往往需要經費、裝置的支援。但由於部分高校經費緊張,對實踐教學的投入嚴重不足,教師要開展實踐教學只能透過拉商業贊助的形式獲得經費支援,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的畏難情緒。

  ③學生的應付心理。在當前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學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對開設實踐課程的意義和目標不甚瞭解,缺乏參加活動的動力。於是,部分學生對實踐課程採取應付態度,甚至直接透過網路下載實踐報告應付考核。

  二、更新教學思路,提升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德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促使高校德育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材施教,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以期提升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1、創新教材理論的`解讀方式

  教材中指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是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對此,教師必須透過深入解讀,讓學生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道德之於社會的意義,教師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市場經濟中道德的價值。首先,教師提問: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是否還需要道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國中小企業大起大落的現實,思考其原因所在。答案自然是企業資金鍊的斷裂。那麼,資金鍊斷裂的原因何在?“三角債”使然。然後,提示學生,“三角債”似乎與道德無關,但如果每個企業都恪守誠信,“三角債”就不會產生。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展示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的觀點:有效的基於個體自由競爭基礎上的市場機制,必須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援。然後,結合中國的現實,比如,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衛生體制問題,其背後無一不是道德的缺失。道德之於法律的優越性在於其預防性。道德內化為人的修養和品質,可以有效預防不良行為的出現。而法律更多的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後,對其進行制裁,顯示出較強的懲罰性和滯後性。由此得出結論:在任何時代,道德體系的構建和維持是保證社會良性運轉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道德之於個人的意義,教師不再一味地講述道德之於個人發展的正面例項,而是從理論角度上幫助學生解決一個前提問題,即:人們為什麼要遵守道德規範?這一問題不解決,學生就缺乏提升個人境界的動力。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從人的本質的討論開始: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可以說,人的本質在於其社會屬性。我國古代學者荀子提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可見,人和動物的不同在於義,在於道德。所以,人要維持自己作為人的本質,使自己能夠和動物區分開來,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並按照道德規範的要求行動。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到人提升自身修養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人要保持其自身的本質所必須的。當外界要求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時,遵守道德規範也就成了學生的當然選擇。

  2、改革實踐教學的活動模式

  德育理論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得以體認。因此,提升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將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①實踐教學的統籌安排。由於實踐教學需要場地、經費、交通等諸多條件,教師個人很難獨立解決。因此,高校應成立全校性的統一工作機構,組成一個包括德育教師、輔導員、教務、財務、團委、後勤在內的完整體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由教師和輔導員負責包括成績考核在內的具體事務,教務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資源,後勤應提供包括車輛在內的保障,財務要保障經費的及時到位。

  ②內外資源的充分利用。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要積極聯絡社會上現有的德育基地,更要有效利用校內德育平臺。比如,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一些有關倫理親情方面的歌曲,純潔校園文化氛圍,以美的形式撼動學生的心靈。另外,教師還應與廣播站或本校網路論壇建立聯絡,開闢一些“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專欄,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榜樣。透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道德信念得以堅定,道德情感得以昇華。

  ③多種實踐專案的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強化認識。如果學生對實踐專案不感興趣,其參與積極性就會降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設定內容不同的活動專案,由學生自由選擇。甚至可以鼓勵學生開發新的專案。當然,尊重學生的個性並不意味著教師放棄責任。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專案對學生進行指導,以確保學生在活動結束後能較好的總結,獲取相應的成績。

  綜上所述,由於高校德育教學存在理論教學難深入,實踐教學難開展的情況,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高校德育教師必須勇挑重任,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創新教材理論的解讀方法,使之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取得學生的共鳴;教師還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落實途徑,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促進學生道德的知行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