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在民族聲樂的多元化教學中作用的探討論文

原生態在民族聲樂的多元化教學中作用的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原生態音樂 民族聲樂 教學

  論文摘要:“原生態”這個新生的名詞近幾年在各種媒體中廣為流傳,它是自然生態保護的標記。“原生態音樂”也越來越被人們關注。然而這種民族原始特色的音樂,卻依然只是在民間流傳,它正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高校音樂專業的課堂應該擔當此任。本文將對原生態音樂走進民族聲樂教學課堂的意義及教學存在形式提出幾點自己的見解。

  原生態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原生態音樂似乎已經被忽視掉了。但最近幾年似乎又被眾多音樂人士所推崇,因為從某個角度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態。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因此傳承和發揚原生態音樂,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地責任和義務。而作為培養專業音樂素養的高校民族聲樂課堂,更是承擔了這一重要任務。

  一、問題的提出

  中央電視臺的最具影響力的欄目——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但最近幾年,人們卻發現選拔出來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聲”的問題,越來越得不到觀眾的喜愛。反倒是在青歌賽中產生的阿寶、石佔明等原生態歌手,受到音樂人士及觀眾的一致讚賞。原生態民歌也逐漸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湖北省長陽**族自治縣賀家坪鎮三友坪村的“農民兄弟”王愛民、王愛華在第十二屆全國“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嶄露頭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綿陽舉行的為期3天的首屆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暨中國民間文藝第十屆“山花獎”系列活動中,“農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細碗蓮花》獲得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比賽金獎第一名,併入圍文藝界最高獎項“山花獎”。原生態民歌以其特有的單純、真摯吸引了眾多音樂專家及觀眾的關注。原生態民歌應該說是民族聲樂的一個部分,但又不等同於民族聲樂,它是相對於學院派而言的。這些現象都在提示我們:應該把原生態民歌教學納入民族聲樂教學中去,不僅可以使我們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更可以讓原生態民歌得到傳承與發展。

  二、原生態音樂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聲樂教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全國各高校也開始將原生態音樂引入課堂,它必將對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但力度還很不夠,有些高校甚至忽視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樂教育素材丟失了。這對於從事民族聲樂的工作者來說是莫大的遺憾。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藝術家們對原生態音樂不斷加工與完善,詞曲日漸完美,已成為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原生態音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民族聲樂教學的*壤。

  (一)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意識

  當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斷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的瞭解中國的民族音樂。而原生態音樂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位於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聲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聲樂的藝術精華,弘揚民族精神,可以從學習原生態音樂入手。像湖北省長陽**族自治縣賀家坪鎮三友坪村的“農民兄弟”王愛民、王愛華在第十二屆全國“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獎原生態唱法中就獲得了金獎,他們並不是想出名,而是為了傳承並宣揚*家的民族文化,讓每一個*家兒女都為之驕傲自豪。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原生態音樂同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民族聲樂素質,促進民族聲樂藝術不斷髮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煥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民族聲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及挖掘學生的音樂才能。原生態音樂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它是對生活的音樂詮釋,愛與恨、美與醜、情與愛都飽含在旋律中,沒加任何修飾,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聲樂教學更多的是先進行理論上的傳授,在讓學生反覆練習,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興趣,更缺乏了創新精神。高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態音樂。若把原生態的音樂滲透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揮,盡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堂,讓學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學生的興趣自然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他們唱了自己想唱的,表達了自己想表達的。讓原生態音樂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瞭解學習民族聲樂,激發學生學習民族聲樂有著重要意義。

  (三)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學校的音樂教育應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原生態音樂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精神財富,它需要得到繼承和發展,而高校作為傳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陣地,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習民族聲樂,首先要學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原生態音樂,才可能在聲樂領域中有所作為,它是對民族聲樂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它既可以促進民族聲樂的更好發展,又可讓學生的音樂知識更加豐富。

  三、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滲透原生態音樂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素質,壯大師資力量

  教師自身素質是實施原生態音樂走進民族聲樂教學的前提。高校要重視對教師原生態音樂素養的培養。原生態音樂是相對於“學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種來自民間的、原始的、未經過加工的唱法。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民族聲樂教師都掌握的一種唱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民族聲樂教師的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除了採用培訓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外,還可以發動教師深入民間,虛心向民間歌手們學習,探索。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原生態音樂在高校校園的實施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優選生源,建立興趣社團

  在民族聲樂專業中,有很多熱衷於原生態唱法的學生。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鄉*。這些學生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樂意學習和傳承傳統音樂藝術,樂意紮根本*。學校和教師可根據這類學生的特點,組織學生成立“原生態唱法”社團,為這類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這部分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有序的學習“原生態唱法”。初次之外,社團的存在還可以為所有愛好原生態音樂的老師學生提供一個可交流、切磋的場所。真正的讓原生態音樂走進我們高校校園的課堂。

  (三)下鄉,走出校門去採風

  原生態音樂是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它產生於民間,流傳於民間,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實的勞動的體驗。它始終保持著“發於心,動於情”的本質,可以喚醒學生的真情與個性,讓藝術迴歸本真。原生態音樂具有來自窮鄉僻壤、清新質樸、豐富多彩的風格。學習原生態唱法,關起門來,在校園裡“閉門造車”的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間,才能見識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態音樂。因此,高校校園應該及時地把老師和學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鄉間去採風,以豐富原生態音樂的素材。

  (四)開展活動,促進展示與交流

  開展活動是促進展示與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學生在教室的引導下,系統的學習原生態音樂後。各學校還要想辦法,幫助這些學子展示他們的成果。如貴州凱里學院在2010年就舉辦了第一屆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還能很好的促進“原生態音樂”的交流,更能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傳,讓各族的原生態音樂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發揚。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幾年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原生態歌手備受音樂人士和老百姓的喜愛。

  四、結語

  原生態音樂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原生態音樂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特別是音樂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高校音樂專業的課堂更應該擔當這個責任。原生態音樂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滲透,也很好的促進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透過原生態音樂走進我們民族聲樂的課堂,讓我們民族的瑰寶能更好的得到發揚和繼承,讓我們的民族聲樂教學走出“千人一聲”的低谷,讓民族聲樂因為有原生態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王世慧.從原生態民歌看民族聲樂的傳承發展[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6,(4).

  [3]史維生.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