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設計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之比較論文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設計思想形成發展過程之比較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美學現代設計人與自然形式與內容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設計界關注的問題,本文從二者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比較分析入手,從視覺美學的角度總覽兩種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人們對於美的認識,從而解決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設計的關係。

  人體感知是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當代設計的主要內容仍是視覺藝術,相對而言,與其關係最為密切的理論思想首當其衝是美學思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當然也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但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特點是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社會學、美學等多學科思想雜蹂一處,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美學思想。所謂中國傳統美學體系只是後人的總結和發展。而對於西方設計思想而言,自產業革命後便逐步產生了相對獨立的設計體系和完備的設計理論。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並使之與現代設計相融合,一直是中國設計界關注的問題。正確把握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發展脈絡等問題,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從而總結出適合中國的設計形式和前進方向的重要內容。而借鑑西方設計思想與完備的設計理論,並比較其特徵的關聯性,是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重要手段。

  一、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發展脈絡

  中國的美學思想主要基於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後又受儒、道兩家的影響產生了楚騷美學和禪學的美學思想。究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只做以簡要闡述。

  中國的傳統美學主要基於先秦的美學思想。而先秦的美學又尤指儒、道。此時的思想領域百家爭鳴的局面己經形成。但是,如前所述,這些思想主要傾向於社會學領域,對於美學的研究沒有專門系統的著作。但也正是從這些思想體系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完備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體系。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學觀。孔子的美學主張建立在他的“仁學”思想的基礎之上。所謂“仁學”的核心思想是“愛人”。在此基礎上,又要求人的審美要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準則,即所謂“道”和“德”。“說之不以道,不說也”;“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八情》),都體現了這種觀點。在儒家美學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與內涵的關係問題,即“質”和“文”的關係問題。孔子認為有文無質當然是不正確的,但同樣的有質無文也是不正確的,而應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這在子貢批駁棘子城“君子質而己矣,何以文為”的思想中可見一斑。

  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這也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其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道”的重要概念。道家哲學的代表人物老、莊,在其著作中把自然與自由的境界視為審美的最高層次。《莊子。繕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這正體現了道家的基本美學觀。體現在具體的審美標準中,就是把所謂樸素、無為、澹然無極作為審美的至高境界。

  其後的楚騷美學和禪宗美學各自在綜合、繼承和發展了儒、道兩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自身的美學思想。簡言之,楚騷美學以浪漫主義的美學思想成為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一支奇葩。其中以屈原為代表的文學上的美學觀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禪宗的美學思想興起於中唐時期。在繼承儒、道及楚騷美學思想的同時,其最大貢獻即是將美的產生歸為“物與心”的'統一之中。這在世界美學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

  二、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形成過程

  所謂西方現代設計思想是指第一次工業革命(產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條件下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在大工業生產條件下,生產力空前提高,其巨大生產力使得設計產品的數量和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享用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受眾數大大提高。但與此同時,以往精緻美觀的手工藝品在大規模生產條件下成為相對粗糙、簡陋的機器產品。根本矛盾是藝術與技術的不同步產生的矛盾。受眾的審美髮生混亂和與現實的不協調。以威廉·莫里(WilliamMorris)斯等人為首的進步藝術家領導了新藝術運動,提出了從純藝術到物質實踐的理論和方法。但這僅僅是現代設計運動的第一步。工藝美術運動並沒有真正解決工業化大生產同大眾審美之間的矛盾。其後又經歷了弗蘭克賴特、澤姆佩爾等人的設計思想和實踐、德意志製造聯盟直至包豪斯設計學校等一系列設計理論與實踐活動,但這些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形成和發展也只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代設計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怎樣發展的問題,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形成現代設計。直至國際主義設計、後現代主義設計等設計思潮的發展和完善,使現代設計理論逐步完善,加之設計師的設計實踐活動,才逐漸形成了今天意義上的現代設計。

  三、二者比較分析

  首先,二者的產生和發展在諸多方面都有著不同之處,但主要可歸納為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中國傳統美學是基於社會形態的變革而產生髮展的;西方設計思想的基於科技水平的提升而應運而生。中國的美學思想產生之時正值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儒家思想雖產生於春秋時期,但其仍根基於周代的思想理論)。這時,新的社會形態已經產生,但傳統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生活仍然存在。這也是產生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禮”文化的基礎。這使得人們在肯定了階級、等級等社會現實的同時也產生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的觀念。這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出發點。而源自西方的現代設計的產生則是大工業生產條件下的產物。其根基為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從而導致的受眾審美傾向的混亂和偏差。其根本目的是使受眾的審美與大工業的背景相符合。這是二者產生條件的本質不同。

  但是,二者也存在著相同或相通之處。一是二者都是為解決人與自然產生的矛盾而做出的人為的努力。中國美學思想的產生是為解決原始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產生的血緣關係與奴隸制的建立之間的矛盾;現代設計是為解決過快的生產力發展同大眾審美之間的矛盾。二是二者關注的核心內容都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明確提出過“文”與“質”的關係問題,“物”與“心”的關係也是其後的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而現代設計的奠基人A}格羅庇烏斯(WalterGropius)的《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一文也旨在解決藝術(“文”或“形式”)與技術(“質”或“內容”)的關係問題。從這一角度說,無論是現代的設計審美特徵的產生還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產生,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結語:從審美意義上講,古今中外的各個流派、各種思想觀念,本質上並沒有分歧與衝突。正如生物學中的胚胎學一樣,在其形成原因上找出二者的異同,對於研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中的美學元素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和借鑑更多對於現代設計有利的元素,從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產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