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子病歷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論文

國內電子病歷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論文

  引言

  電子病歷是美國麻省總醫院於 1960 年開發並投入使用的, 目前電子病歷檔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應用範圍已經覆蓋臨床決策、醫療教育、科研文獻檢索、 患者服務、 醫院資訊系統建設與規劃、醫療保險、遠端會診等方面。 1980 年我國開始出現了有關“電子病歷”的概念,1999 年起電子病歷的試點工作開始陸續開展[1]. 如今電子病歷的實施和應用已成為我國醫院資訊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工作重點。 我國電子病歷系統建設已初具規模,但由於資料不在一個平臺上,缺乏規範,很難實現資訊共享。 本文旨在透過相關分析瞭解國內電子病歷的發展現狀,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希望能對研究者探究方向提出改進建議, 進而對電子病歷的發展瓶頸提供幫助。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 CNKI 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為資訊來源,檢索式為:關鍵詞=“電子病歷”並含“醫療資訊化”,檢索時間為 2015 年 4 月 28 日。 檢索出 666條結果,剔除掉期刊簡介、徵稿啟事等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 239 篇,最後得到核心期刊論文 427 篇。

  以此作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礎。

  採用文獻計量分析和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對研究文獻的年代、作者、期刊來源及研究熱點進行分析。

  首先收集相關文獻,匯出作者、年代、關鍵詞等欄位,利用 Excel 工具進行預處理並完成作者、年代、機構及期刊的數量統計, 再利用 Ucinet 社會網路分析工具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和關鍵詞中心度分析, 最後採用 Netdraw 進行視覺化展示[2].

  2 我國電子病歷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2.1 發文作者分析

  2.1.1 高產作者分析427 篇論文統計出作者數量為 422 人。 其中發文量為 1 篇的作者數為 390 人,佔總數的 92.4%,說明在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高產作者發文量如圖 1 所示。 根據普賴斯定律,高產作者最低發文量N=0.749× Nmax姨[1],其中 Nmax是統計年限內最高產作者發文量,該領域最高產的作者為龐濤,發文量為9 篇,經計算高產作者最低發文量為 2.247 篇。 因此發文量大於 3 篇的即為高產作者,共 13 人,佔總數的 3.08%. 高產作者累計發文量 64 篇, 佔總數的14.99%,所佔比例較小。 其中,龐濤,《中國資訊界(e醫療)》副主編,研究方向:透過對醫療資訊化相關產業和人員的訪問探討醫療資訊化的發展與未來。 研究領域:醫療資訊化建設和電子病歷。 朱傑,北京嘉和美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研究方向:臨床醫生的工作流程和臨床資料處理,從電子病歷、臨床路徑開始架構資訊化對臨床醫生日常業務操作的支援,研究領域:移動床旁醫囑和電子病歷。 陳鈞,《中國資訊界(e 醫療)》主編,研究方向:中國醫療改革與和諧醫療研究領域:中國醫療改革,電子病歷。 分析發現,高產作者人數佔總作者人數的比例較小,僅佔總數的 14.99%,這一現象表明投身於該領域的研究者相對較少,沒有形成較大的研究規模,因此對於我國電子病歷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相關學者的關注,形成一個規範的研究體系。

  2.1.2 合作度與合作率分析文獻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是反映某學科研究者合作智慧發揮程度的重要指標, 是考察智力合作勞動組織的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重要參量[2],合作度反映合作的廣度, 是指在確定的'時域內某領域科技論文的篇均作者數;合作率則揭示合作的深度,是指在確定的時域內某領域的合著論文數與論文總數之比,二者數值越高,表明合作智慧發揮越充分。 電子病歷的研究從 2001 年起大幅增加,因此筆者選取1999---2014 年的論文進行合作度和合作率的分析,其結果如圖 2 所示。合作論文數量為 110 篇,佔 1999 年以來總論文的 24.94%,整體合作率較低,說明我國近十幾年來知識組織領域的合作研究較少,筆者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隨著研究深度的加大,該領域的合作率會增加。

  由圖 2 可知, 合作度和合作率都呈波浪上升趨勢,有上下浮動,但是總體水平逐漸增加。 2009 年合作率達到最高峰。 2010-2012 年期間,合作度大幅增加,2009 年達到峰值 2.074.2013 年合作度有所減少,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範圍增大,研究人員增加,研究方向增多,導致合作的廣度有所減少。

  2.2 文獻來源分析

  文獻來源統計主要是透過分析領域文獻主要的期刊來源狀況,為讀者、學者獲取資訊、發表論文提供指導,方便主辦方把握辦刊方向。根據文獻來源進行分類統計後發現中國資訊界(e 醫療)對電子病歷的研究期刊釋出最多,其次是中國數字醫學、中國醫院院長,大部分的發文機構的發文數量在五篇以下。 說明我國電子病歷相關研究比較少。

  經過篩選、合併,統計出國內刊載“電子病歷”有關論文的期刊共 262 種。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載文的核心區期刊載文量應為總載文量的 1/4, 統計出的載文量大於 6 篇的期刊共 8種(見表 1),總載文量為 168 篇,佔總載文量的 38.09%,所以這 8 種期刊為核心區期刊,基本可以代表國內“電子病歷”的研究內容和方向。 這些期刊的來源均為醫藥、衛生領域,統計出的其他期刊也大多來自該領域, 少部分來自計算機領域和教育領域。

  2.3 發文年代分析

  文 獻 年 代 分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發展速度以及受關注程度,揭示研究的縱向規律。

  我國“電子病歷”領域文獻的年發文量及增長率見圖 3.從圖示可以看出,我國在“電子病歷”領域的研究始於 20 世紀九十年代末,但並未得到廣泛關注,子病歷“的概念得到更多注意,但並未持續,核心論文發行量變化大。 原因主要是當時人們對電子病歷瞭解十分少,電子病歷系統也有安全洩露、 輸入不方便等諸多弊端。 可以看出 2011 年是一個穩步且較大幅度增長的階段,說明在這一階段”電子病歷“高速發展。

  原因是在這一階段,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和資金、人才的投入。 在一些試點的醫院硬性規定安裝電子病歷系統,這為電子病歷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2.4 關鍵詞分析

  論文中所標引的關鍵詞能夠較準確地表達論文所涉及的相關主題。 筆者透過對整理出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彙總後得到全部共 540 個關鍵詞, 經過篩選排查後利用得到共 70 個關鍵詞建立共現矩陣,繼而用 Excel 生成資料透視表, 匯入 Ucinet 中進行社會網路分析, 得到基於節點在網路中作用大小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 4 所示。 圖 4 中的箭頭指向的圓點代表高頻關鍵詞節點,箭頭越密集越大,代表節點在網路中的作用越大。節點之間的關係用實線連線,實線越密集,代表相互之間的關係越強。

  從圖 4 中可以看出, 高頻關鍵詞網路以電子病歷、數字化醫院、區域醫療、醫療資訊化為核心,這四個節點與其他節點的聯絡最緊密, 是該領域的核心關鍵詞; 此外與其他節點聯絡較緊密的節點有質量控制、資料探勘、醫院資訊管理系統,能夠反映出電子病歷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點。 剩餘大部分關鍵詞密集度較小,彼此之間聯絡較鬆散,說明電子病歷的發展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處於發展初期。

  與關鍵詞電子病歷相連線最多的關鍵詞有醫療資訊化、臨床醫療、遠端醫療、資訊系統、診療系統、資訊保安等。 表明電子病歷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資訊科技和醫院資訊管理,探究改進診療系統、個人資訊保安和醫學影像系統等方面和討論對資料庫管理、電子健康檔案的管理,電子病歷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對臨床醫療和遠端醫療的研究, 探究如何透過電子病歷改進醫療模式為病患公眾提供方便快捷個性化服務。

  與關鍵詞電子病歷相連較多的關鍵詞有業務流程、區域衛生資訊、醫療服務市場、衛生資源分配等, 表明電子病歷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區域醫療統籌規劃體系,建立公平的就醫環境,合理分配使用現有醫療資源, 以避免大城市大醫院看病難的現象。

  與關鍵詞移電子病歷相連較多的關鍵詞有醫療保健、醫療保險、法律、中醫現代化第三方認證機構等, 表明電子病歷的研究也傾向於與其他領域的交叉,電子病歷與保險業、金融業、公共衛生業等其他社會基礎行業的關聯, 從關聯中探究建設發展電子病歷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

  3 結果分析與討論

  3.1 關於現狀

  國外電子病歷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60年,而國內首次正式出現電子病歷的概念是在 1994年[4].截至 2015 年經過近 21 年的發展,我國電子病歷已有很大的進步, 對於電子病歷的研究越來越專業化與多樣化, 但由於目前電子病歷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頸導致了電子病歷發展與研究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1)核心期刊關注度有限。 發表有關相關文獻的醫藥衛生類的44 個核心期刊中只有三個期刊的發表量超過了 5%,文獻的發表期刊的分佈較為分散。 由此發現近年來電子病歷發展迅速, 但是隻有少數核心期刊注意到了其重要性, 多數期刊並未將這方面的文章作為重點關注。 可見該領域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來源群。

  (2)缺乏穩定的研究隊伍。 在統計出的第一作者中高達 92.4%的作者發文量都僅為 1 篇, 根據普賴斯定律所統計出的高產作者也僅為 13 人,高產作者的累計發文量也僅為總數的 12.94%即 64篇, 說明在在我國對電子病歷的研究並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對高產作者進行進一步分析時,發現以部分高產作者為核心形成了一些研究團體, 但這些研究團體並不固定,同時團體間資訊也不共享。可見在我國電子病歷的研究中缺乏穩定的研究隊伍, 各方各行其是,溝通不暢,研究內容重三迭四,躊躇不前。

  (3)研究侷限化。 Ucinet 的分析結果顯示我國電子病歷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基本服務形式及內容,更加關注其管理與技術, 但對其使用和模式的多樣化關注不多, 對政策改革和基礎設施等基本方面的問題關注度較低, 即側重對電子病歷的頂層設計和研究,而對電子病歷具體實施和支撐較為薄弱。

  3.2 關於趨勢

  (1)建立系統體系。 電子病歷建設的過程需要建設者、 使用者和政府能夠對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進而做出切實可行的改善, 建立系統的研究體系有利於縱觀全域性。透過前面的分析發現,研究者對電子病歷的研究並不少,但過於零散。針對這種現象,權威作者或機構應當建立專門的研究組織,使各研究者在這個組織中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從而能夠有效避免研究的重複性, 加快研究的步伐。 同時, 透過以上研究我們發現多數作者都是獨自完成一項研究,合作作品較少,高產作者作為這一領域的核心研究者,如果能夠加強合作,不但能夠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更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有利於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加入以形成龐大的研究團體。

  (2)轉變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重複率較高,是研究侷限化的本質原因,必須轉變研究觀念,從分散狀態轉向系統,從理論逐漸向技術轉移。 例如,公眾在使用電子病歷時遇到的如資訊洩露、 檢索太速度慢等技術問題,研究者應該有針對性地確定研究目標,探究能夠實現使用者需求的技術[5]. 在技術研究成果方面,我們的技術裝置還不夠完善,與國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 國內學者可以借鑑國外研究成果進行深入或類比研究,引導技術人員明確開發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分析表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電子病歷發展意義等的理論性內容, 這並不是使用者最終需要的。研究者應該加強對實質性服務的研究,加快電子病歷檢索速度、加強個人隱私的保護、統一平臺醫療方案共享等創新型服務的實現步伐。

  4 結語

  本研究基於文獻計量法, 分別從發文作者、期刊、年代、機構、關鍵詞等幾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綜合評價了我國電子病歷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不夠集中化, 沒有特定的組織團隊針對這方面進行深度研究。本研究由於更側重定量的研究,對文獻的內容沒有進行更深層的討論, 但本文對關鍵詞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對電子病歷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保真 ,劉志國。電子病歷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J].醫療衛生裝備,2014(6):105-108.

  [2] 孫雨生 ,陳衛。 我國網格服務研究進展 :基於 CNKI(2003-2012)的文獻計量與知識圖譜分析[J]. 現代情報,2013(7):102-111.

  [3] 謝彩霞。 科學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學計量學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4] 汪春亮。 基於 XML 的電子病系統的設計及資料交換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5]梁銘會。電子病歷系統功能介紹評估 [EB/OL].[2014-2-2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