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影響效應實證研究論文

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影響效應實證研究論文

  農村流通體系是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本文利用我國省級面板資料,實證分析了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影響效應。

  實證結果表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農資流通更有利於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農產品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則更利於改善農民收入,據此文章給出了建設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政策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圍繞“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檔案,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相對落後的農村流通體系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市場化程序,抑制了農村消費,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需要現代服務業的大力支援,農村流通服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具有重要地位。

  農村流通體系的發達程度決定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規模和效率,沒有高效率的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將導致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流通不暢,將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農民利益和新農村建設。因此,建立高效的農村流通體系對於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程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關於農村流通服務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張學海(2007)、王斌(2009)等認為農村流通服務對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引導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郝愛民(2010)、李志剛(2013)、李駿陽(2015)等認為農村流通體系不完善是當前農民消費需求難以啟動的原因之一,發展農村流通體系能有效拉動農村消費市場。楊海麗(2010)、徐從才(2012)、商榮華(2014)等分別對農村流通業的發展和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了研究。現有文獻圍繞農村流通服務進行了大量研究,儘管在研究的內容、視角、路徑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最終一致認為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有直接影響。但是,現有研究一般傾向於認為發展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有利,明顯缺乏相應的實證支援,也缺乏從實證角度探討農村流通服務對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影響。

  基於此,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試圖從農村流通服務的角度,採用面板資料實證檢驗農村流通體系對我國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增長的影響效應。具體分析以下三個問題: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於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其與市場實時的溝通,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進而提升農業比較利益;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於提高經營農業和在農村找到致富的更好路徑,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村流通體系是否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從而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指標選擇、資料說明與模型方法

  (一)指標選擇與資料說明

  為了從整體上分析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本文分別選用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效率來衡量農業的發展狀況。其中,農業產業結構用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農民收入用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業生產效率用糧食人均佔有量來表示。我國農村流通體系主要包括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三大子系統,其中,農產品流通用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來衡量;農資流通用農用機械總動力來衡量;農村消費品流通用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額來衡量。本文選擇2004-2013年我國31個省轄市的面板資料為分析物件,原始資料均來自2005-2014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鑑》。

  (二)模型方法

  為了實證檢驗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效應,本文建立如下三個計量分析模型:

  模型中,Eff、Str和Inc分別表示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收入。K和L作為控制變數引入,分別表示農業的資本和勞動投入。Pro、Cap和Con分別表示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截距項α為個體效應,包含了那些隨個體變化但不隨時間變化的變數的影響;係數m、n、β、δ、θ分別反映農業資本投入、農業勞動投入、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農村消費品流通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收入狀況的影響效應。

  實證分析

  在處理面板資料模型時,需要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實際應用中,透過豪斯曼(Hausman)檢驗進行選擇,如果豪斯曼統計量大於臨界值,則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時考慮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最常用的方法是工具變數法,在具體實現過程中,需要確定有效的工具變數。經過比較分析,模型1和模型2選擇農資流通的滯後變數為工具變數,模型3選擇農產品流通的滯後變數為工具變數,利用Stata12.0對三個模型進行估計。

  三個模型的Hausmn(p)的值說明,所有模型均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為適合,下文對估計結果分別分析。

  由模型1可知,各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並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於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具有正的影響效應。相比較而言,農資流通的係數最大,表明隨著農資流通體系的最佳化,有助於種子、肥料、農藥和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直接面對農民,推廣技術、指導生產,有利於良種的推廣和普及以及農業機械的使用,提高了農資流通效率,加快了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革新的步伐。

  由模型2可知,各系數均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並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正的影響效應。其中,農資流通的係數最大,反映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型增長轉向科技型增長,農業新技術逐步取代常規技術。加強農資流通體系的建設,有利於加大農技推廣服務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使農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糧棉油技術、特產、畜牧、水產種養等技術,由於在眾多農產品中,糧食的需求彈性最小,其它林牧副漁等產品的需求彈性相對較高,所以促進糧食單產提高的科技進步必然導致農業中傳統種植業部門的相對收縮,其它部門相對擴充套件,從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由模型3可知,各系數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並且為正數,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有正的影響效應。其中,農產品流通和農資流通的係數較大,表明透過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改善我國農產品營銷,發展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將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與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農產品流通相結合,可以提高農民收入。而在我國農村,由於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建設相對落後,農村日用消費品市場遠不能滿足農民消費升級的需求,因此,流通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和及時的市場資訊提供可以引導農民擴大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雖然農村流通體系對於農業的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效應,但是各系數比較小,說明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的影響效應比較小,其中的原因可能源於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

  一是我國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市場化程度低。由於我國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發展,形成了城鄉二元市場結構,相對於城市市場體系,農村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等體系很不完善,市場功能不全,流通效率低下,導致農村農產品賣難和農業生產資料、農村日用消費品買難問題嚴重,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二是我國農村市場流通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業態單一、滯後。近年來,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的推動下,我國農村流通主體和流通業態有了較大改觀,但整體來看,農村流通主體仍以個體商戶、運銷農戶和經紀人為主,流通業態也多以夫妻店、雜貨店和代銷店等為主,難以形成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批發市場,無法滿足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是農村流通設施建設落後,現代化程度低。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我國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基本滿足農村流通的需要,但是,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數量較少,經營服務設施簡陋,倉儲製冷基本配套設施不足,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緩慢,不能適應現代農村流通的需要。最後,由於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村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很不協調,導致農村商品本應一體化的雙向流通被人為分割開,造成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極高。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利用2004-2013年我國省級面板資料,實證分析了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影響。實證結論表明,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效應,農村流通體系中農資流通更有利於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農產品流通和農村消費品流通更有利於改善農民收入。因此,發展農村流通服務體系是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繁榮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但同時也應看到,由於我國農村流通體系的發展現狀導致其對農業的影響效應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根據上述結論得出啟示:短期內要把加強我國農產品、農村消費品的營銷與流通服務以及農村資訊系統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完善政策法規,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高效順暢流通網路。而長期來講,需要加快發展農村流通服務體系,以統籌城鄉流通體系為目標,培育多元化的農村流通主體,改造農村傳統流通方式,推進流通業態創新,最佳化農村流通渠道,加快農村資訊化建設,以建立農產品市場、農村消費品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村市場流通體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