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贛方言語體標記比較研究的論文

客贛方言語體標記比較研究的論文

  摘要:客家祖先自北方南遷並非一次到位,使得客方言成為一種“地方化”的“合成語言”,它含有北方漢語、南方漢語、土著語言的成分。其中,在客家南遷及定居過程中,與贛語居民的關係尤為密切。客家話和贛方言的分合,也就成為現代漢語方言分割槽中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本文在詳盡的語料的基礎上,從語體角度探討客家方言與贛方言的關係,分析兩種方言在語體表達上的異同。

  關鍵詞:客家方言;贛方言;語體;標記

  一、引言

  客家是由於歷史原因中華民族中漢族南遷形成的一個獨特穩定的民系,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語言——客家方言。各地的客家人,語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客家話”這一名稱應當是與“客家人”這一名稱同時產生的。今天客家人的子孫後代散佈於世界各地,總人口已達5千多萬。全國九個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都有客家人居住,客家方言的主體部分主要在粵北、粵東、閩西、贛南。

  贛南地區的客家人的分佈打上了客家先民歷次南遷的烙印,寧都、石城、興國以及於都北部、贛縣北部、瑞金北部的客家人,基本上是前三次從中原南遷和閩西回遷的客家後裔。南康以及贛縣南部、于都南部、上猶東部、會昌西北部、信豐北部、安遠北部、大餘北部的客家人,主要是在元明之際從贛中諸縣遷來的客家先民後裔,約佔贛南現有客家總數的70%左右。龍南、定南、全南、尋烏諸縣(安遠、信豐兩縣南部),崇義以及大餘縣南部,上猶縣西部,會昌南部、瑞金南部,這些地區的客家人都是在明清之際由閩西、粵北粵東等地回遷入贛南的客家人及其後裔。

  本文討論贛方言和客家方言語體表達標記和典型語法形式的異同。文中的“體”是指動作、事件在一定時間程序中的狀態。本文中主要包括進行體、完成體、持續體、經歷體。

  文中選擇的方言代表點是:贛語的南昌方言和客家話的上猶方言。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方言,是贛方言的代表。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部,贛州市西部、贛江上游,東鄰南康,南連崇義,西接湖南桂東,北界遂川,為贛粵湘三省交界處。根據謝留文、黃雪貞先生的《客家方言的分割槽(稿)》,上猶縣為純客家縣,在客家話的分割槽中,屬於信片,周邊分別為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區。

  二、贛語和客家話各種語體的比較南昌話和上猶客家話語體表達的共同點主要是:主要用虛詞、助詞等詞彙手段表示各種“體”。其不同點我們分語體具體分析。

  (一)進行體

  南昌話進行體用“在”表示。“在”有兩種用法:一是作副詞,直接加在動詞前,構成“在+V”,表示某種動作行為正在進行;二是作介詞:構成“在+N+V”,其中N為動作發生的處所,表示動作行為在某地進行。如:①外頭在落雨。

  ②渠在房間裡寫字。

  上猶話除了用與南昌話相同的“在”以外,還可以用“穩”作為進行體標記。“V+穩”的語法意義是:V的動作正在進行之時,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V+穩”的語法意義,南昌話仍用“在+V”或“在+N+V”表示。

  如:

  兩個人在說著話。/我們兩個人在說著話的時候,他來了。

  ③南昌話:渠兩個人在話事。/我兩個人在話事個時間,渠來了。

  ④上猶話:渠兩個人在話事。/我們兩個人話穩事,渠來哩。

  上猶話中的“V+穩”還可以重疊為“V穩V穩”的形式,強調正在進行。一般單獨成句,主語不出現。如:⑤話穩話穩,渠就來哩。(我們正說著他,他就來了。)⑥做穩做穩,大水就衝過來哩。(我們在做著事,大水就衝過來了。)(二)完成體南昌話表示完成的體標記有“了”和“撇”,上猶話表示完成的體標記有“哩”和“了”。如:他買了菜。/白白等了這麼久。

  ⑦南昌話:渠買了菜。/冤枉等撇港久。

  ⑧上猶話:渠買哩菜。/冤枉等了咁久。

  在上述例子中,“渠買了菜。”中的“了”我們稱為“了1”,“冤枉等了咁久。”中的“了”我們稱為“了2”。

  “了1”與“哩”的語法意義一致,“了2”與“撇”的語法意義一致。南昌話謂詞後的“了”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動詞,作結果補語,意為“完”,念[liEu213],記作了0。如“吃得了”“吃不了”;第二種是助詞,用於句中謂詞的後面,作完成體的標記,念輕聲,記作了1。如“吃了飯”;第三種也是助詞,用於存現句,兼表完成和持續,記作了2。第四種是語氣詞,用於以謂詞結尾的句末,兼完成和已然,也念輕聲,記作了3。上猶話的“哩”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助詞,用於句中謂詞的後面,作完成體的標記,記作哩1。第二種是語氣詞,用作已然體的標記,記作哩2。哩1和哩2都念輕聲。

  南昌話謂詞後的“撇”也有兩種用法:第一種是動詞,只作補語,與普通話的“掉”相對應,念[phwt2],記作撇0。如:“吃撇該碗飯”。在連動句中,撇0放在第一個動詞後面,可兼表完成。如“賣撇東西到廣州去”;第二種是完成體標記,由動詞“撇0”虛化而來,念輕聲,記作撇1。上猶話的“了”與南昌話的“撇”完全對應,因而也有兩種用法:與撇0用法相同的記作了A。如“食了該碗飯”。與撇1用法相同的記作了B。了A和了B都念[li32]。

  (三)持續體

  贛語和客家方言的持續體都主要藉助詞彙和形態兩種手段來表示。南昌話表示持續體的`語法形式有:V+倒、V+了2、緊+V,或者是使用動詞重疊的方式;上猶話中表示持續體則不使用“了”,而是使用了語法標記“穩”。為與進行體中的標記“穩”區分,我們將這裡出現的“穩”稱為“穩1”。

  1.V+倒

  此形式中,“倒”念輕聲,相當於普通話念輕聲的“著”。“倒”在南昌話中只用於兩種句式:(1)V+倒(+O),多為祈使句;(2)V1+倒(+O)+V2(+O)。“V1倒”可以作為V2的方式或手段。而“V+倒”在上猶話中可用於各種句式。如:你坐著⑨南昌話:(你)坐倒!不要坐倒,徛倒。

  ⑩上猶話:(你)坐倒!不要坐倒,徛倒。

  不要坐著,站著。

  11.南昌話:不要坐倒,徛倒。

  12.上猶話:不要坐倒,棲倒。

  你坐著說。

  13.南昌話:你坐倒話。

  14.上猶話:你坐倒來話。

  他拿著幾塊錢上街去了。

  15.南昌話:渠拿倒幾塊錢上街去了。

  16.上猶話:渠拿倒幾塊錢去上街。

  2.緊+V

  若要表示動作沒完沒了的持續著。可用“緊+V”的形式。南昌話和上猶話都是這樣。“緊”後面還可以出現進行體標記“在”,或是“港”、“咁子”(這樣)等詞,以強調動作正在沒完沒了的持續著多含有膩煩的情緒。“緊V”也可重疊為“緊V緊V”,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如:不要老是說他。

  17.南昌話:不要緊話渠。

  18.上猶話:嘸要緊話渠。

  老說老說,耳朵都要吵聾了。

  19.南昌話:緊話緊話,耳朵都等(被)渠吵聾了。

  20.上猶話:緊話緊話,耳朵都拿(被)渠吵聾哩。

  3.V+了2

  南昌話中的存現句可用動詞加“了2”表示持續,“了2”在表示完成的同時兼表持續。而且這類句式只能用“了2”兼表示持續。上猶話在這種句式中一概用“倒”作持續體標記。如:牆上掛了一幅畫21.南昌話:牆上掛了一副畫。

  22.上猶話:牆上掛倒一副掛曆。

  4.V+穩1

  上猶話中的“穩”除了作為進行體標記外,還可作為持續體標記,這是南昌話所沒有的用法。如果是表示“保持不讓鬆動”的動詞,如“鉗、捧、霸、提”等,上猶方言一般要用穩1作持續體標記,而不用“倒”。南昌話則仍用“倒”。如:鉗住那根鐵絲。

  23.南昌話:鉗倒該根鐵絲裡。

  24.上猶話:鉗穩1該根鐵絲子。

  除了上述的典型語法形式外,以動詞重疊形式表示持續多出現於以下兩種情況:當表示某一動作在持續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其重疊形式是:VVV,V或是V啊V,V;當表示動作不停地持續下去,且出現在謂語位置上:V啊V。在南昌話中,這兩種形式都可以用,且可互換,在上猶話中,只用“V啊V,V”這種形式。如:我坐著坐著,坐得睡著了25.南昌話:我坐坐坐,坐得困著了。

  26.上猶話:我坐啊坐,坐得歇沉哩。

  他在溝裡摸啊摸,摸到一條魚。

  27.南昌話:渠在溝裡摸啊摸,摸到一隻魚。

  28.上猶話:渠在溝裡摸啊摸,摸到一隻魚子。

  (四)經歷體

  經歷體表示有過某種經歷,它的標記比較簡單,在南昌話和上猶話中都是“過”。如:他弟弟去過上海。

  29.南昌話:渠老弟到過上海。

  30.上猶話:渠老弟到過上海。

  三、結語

  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贛語和客家話語體表達方式的共同點是:主要用詞彙手段,但有時也用形態手段這裡的“詞彙手段”指虛詞,“形態手段”指詞的重疊。二者的不同點是:(1)表示同一種體所用的手段不完全一樣。

  如:南昌話進行體只用詞彙手段:“在+V”,而上猶既要用到詞彙手段:“在+V”,又要用到形態手段:“V穩V穩”。(2)表示同一種體,雖然都要用到詞彙手段,但所用到的詞不相同。如:南昌話用助詞“了”表示完成體,上猶話則用助詞“哩”表示。(3)表示同一種體,雖然都要用到形態手段,但所用的形態不盡相同。

  本文對客贛方言的語體標記和表達方式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和對比,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兩種方言的關係對語體表達所造成的影響,這種比較研究的使用和擴充套件,對客贛方言關係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有所借鑑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