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野生森林產品開發研究的論文

我國野生森林產品開發研究的論文

  摘要:世界森林認證發展迅速。目前認證體系可以分為全球、地區和國家三個層次。我國政府森林認證立法起步較晚,挑戰和機遇並存。森林認證包括林場管理、產銷供應鏈和非森林木材產品認證,其中後者對我國森林認證具有深遠的意義。結合世界森林認證體系發展歷程和我國具體國情,對我國開發非木材林產品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森林認證;非森林木材產品(NTFP);有機野生森林食品;野生家種

  伴隨著全球性的森森野生資源的過度砍伐所帶來的環境惡化、資源利用不當和生物多樣化減少等問題的日益突出,森林可持續經營觀念逐步成為世界林業組織和許多國家所接受的用於指導森林經營實踐活動的原則。在我國,森林不合理利用還體現在森林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力度不夠,野生植物生存正面臨著極大的威脅。

  “迴歸自然”、“呼喚綠色”是現代人生活的主題,森林食品開發作為21世紀最具有生命力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環保產業。

  森林認證是由非政府的民間組織發起,旨在運用市場機制來促進企業可持續經營森林,改善環境。林產品具有環境友好型及社會效益良好的兩大優點,因而,森林認證工作在國際上已引起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

  森林認證在全球範圍內發展迅速,不同層次的認證體系逐步產生。目前國際上的森林認證體系主要有3個全球體系、2個地區體系以及30多個國家或地區體系。

  1森林認證體系介紹

  1.1全球層次森林認證體系

  (1)森林管理委員會(FSC)。FSC成立於1993年,總部設在波恩。FSC認證體系是最成熟和完善的森林認證體系,該體系確立了10項森林管理原則和標準,對世界其他很多森林認證體系的建立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該委員會為非盈利性機構,其任務是認可一些認證機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林產品的認證,獲得認證的林產品就可被貼上FSC標識,以便以市場消費者確認產品來源於有良好管理體制的森林。目前,FSC已經認可的認證機構進行評估、監控,以保證其勝任度和信譽度。目前在全世界的82個國際進行森林認證。

  (2)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199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出臺了環境管理系統行業標準ISO14000系列標準。這個標準不具體針對具體產品,只是確立一個整體框架,以便有關機構能將環境問題與他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因此,1997年11月,來自30個國家的代表就提議的技術報告達成協議,從此ISO14000被廣泛應用在林業產業認證。

  (3)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1992年,ITTO通過了適用於國家及森林管理單位兩級的7個標準和66個指標,並於1999年被編入國際熱帶森林組織檔案《熱帶天然森林可持續管理量度標準及指標》。目前,ITTO具有31個生產國和26個消費國。ITTO仍在熱帶國家就森林管理單位級標準及指標進行實地試驗。

  1.2區域層次體系

  目前,已經成型的區域體系有非洲木材組織(ATO)和歐洲森林認證體系(PEFC),這些區域體系是組織一個框架,在框架下各個國別認證體系相似,所以這些國家可以相互認可。

  1.3國家或地區層次體系

  目前世界共有30多個國家森林認證體系。其中著名的有國家體系中有美國林紙協會可持續林業倡議(SFI)加拿大標準協會(CSA)美國九大地區森林管理委員會標準、加拿大各省森林認證標準等。還有一些發達國家和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出於對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合考慮,在國際標準化環境管理體系的影響下,也正在制訂了適合自己國家森林資源監控認證框架體系。

  我國政府重視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有利地推動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我國森林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01年7月國家林業局成立的中國森林認證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國多次舉辦了森林可持續發展和認證研討班,促進了森林認證概念和知識的普及,該工作領導小組還與國家認監委共同組成森林認證工作組,起草《中國森林認證標準》等法規檔案。

  森林認證主要是強調森林經營和木材產銷監管鏈的認證。在實踐中,森林非木材林產品(NTFP)的認證,如森林蔬菜、藥用植物等的往往容易被忽視。NTFP因其在自然界中自生自長,不受任何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的汙染,所以一般都認為這些植物是野生作物,在國外一般也被預設為有機產品。來自這些植物的產品不但營養豐富價值高,而且保健功能齊全,藥效顯著,順應了人們崇高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因此,這些產品將越來越受到從業人員的重視和高階食品消費市場的青睞。NTFP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國際研究熱潮,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等重要國際組織和機構都參與了當時的NTFP研究和開發。

  森林認證有效地把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木材的銷售市場聯絡在一起。環境意識強的消費者希望透過只購買源自經營良好森林的木材產品和NTFP的意識和行動來支援森林可持續經營,保護森林環境。現已也有結果顯示:NTFP也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提供較高的經濟來源、就業機會和在保障食物質和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以說,非木材林產品這一自然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是與人類歷史和文明同步的。

  森林食品是指那些生長在森林中可供人類直接或間接食用的植物、動物以及它們的製成品。一般認為,森林食品可以劃分為森林蔬菜、森林糧食、森林油料、森林飼料、森林藥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以及其他等9大類。但按照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定義,其實NTFP除了包括以上所說的森林食品外,還包括其它16類非木質森林產品,這些產品也有很強的經濟價值,在此不多贅述。

  我國森林總面積已達到1125億hm2,其中經濟林面積已達到1600萬hm2,尚有6700萬hm2荒山和沙荒地可以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當前我國所面臨的農業耕地減少,人口數量增長和人們對安全食品需求增加等3個“不可逆轉”造成人們對森林食品的消費量不斷增加。因此,如果僅僅依靠大規模無序採集來增加市場供應量,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食物需要,這隻能給農民們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必造成森林資源的極大的浪費、破壞森林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人類自出現之後就對森林具有依賴性,如原始人依靠森林中的果實和動物等為生,因此,森林最早養育了人類;時至今日,全球仍然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糧、油、菜等食物要靠各類森林來提供。[

  2對我國野生非森林木材產品(NTFP)開發的建議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在農業生產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經驗,仔細研究森林野生植物特性,爭取使其轉向“野生家種”的集約化經營。目前我國野生森林產品開發具有科技轉化率低、開發的範圍窄、加工水平有限,因此對野生森林產品的綜合利用效率低,市場出現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甚至盲目開發。

  我國自2001年12月起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這意味著我國必須開放農產品市場,對外國的商品和本國的商品一視同仁,必須用市場供求價格和質量參與國際競爭。在WTO框架下要擴大我國森林食品的出口,增加外貿收入,不僅要從提高產量上入手,更重要地是抓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我國科研工作者已經開展了大量有關森林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瞭解森林食品國際貿易中的限制因素等。目前這些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基礎性研究,如森林食品資源調查、引種栽培等方面。21世紀以來,儘管隨著中國國內對森林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加,但這些森林食品仍然以流向發達國家為主。如何使國內市場也能夠消費到優質的森林食品?作者就我國野生森林產品開發現狀和市場前景提出以下建議:

  (1)研究森林野生作物生長習性,進行有機或GAP栽培。優質非森林產品,包括是森林食品一直是林區農民出口創收的最好渠道之一。近年來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建立了森林食品作物和常規野生蔬菜生產基地,研究這些作物在野生無汙染狀態下對土壤、水分、營養等的需要,從而達到人工創造適宜條件進行有機或GAP(良好農業操作規範)栽培,保持其原有的野生風味。但要使我國森林食品成功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生產者還必須按照這些國家的政府認可,且消費者認同的標準來組織生產和加工,然後申請認證。

  國際認證與國外認可產品質量認證標誌緊密聯絡在一起,因此,透過國際認證不僅可以滿足政府對森林環保的要求,而且可以使提高其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可以不斷提高森林經營者和經營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根據林產品認證體系標準,這些產品不少可以直接申請森林認證體系內的NTFP認證,但國際上十分推崇有機和GAP認證的產品,而不是NTFP產品。

  有機和GAP兩種認證是目前普遍被髮達國家的政府和消費者接受的國際標準認證。有機認證把作物病蟲草害和土壤肥力管理看作是生產過程的關鍵,在管理體系上強調產品的有機完整性,從而達到防止有機產品受到汙染的風險,達到維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GAP認證上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種農產品認證模式。它是在歐洲零售商自發組織起來制定標準後,透過第三方的檢查認證和國際規則來協調農業生產者、加工者、分銷商和零售商的生產、儲藏和管理,從根本上降低農業生產中食品安全的'風險。

  (2)引種提純復壯,實現人工栽植替代大部分野生資源。在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營養成分分析的基礎上,篩選有價值的作物種類進行引種人工馴化,再從中選育具有發展前景的森林食品種類,擴大栽植。堅持天然野生資源由野生為主逐步過渡到人工規模栽培為主,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原料穩定供應。在農業和森林專家們的努力下,逐步使森林食品資源開發利用由傳統的野外採集向人工種植轉變,並在人工種植品種和麵積得到很大發展的基礎之上,實現對野生資源提供大部分森林食品的替代。

  (3)馴化植物品種,實行異地化種植。在中國不少山區和林區,農民在經濟上對本地區的森林食品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如果能夠透過森林食品植物的人工馴化,實現並擴大在消費地附近種植這些農產品,那麼在市場供應上就能夠省去長途異地運輸的費用和時間,就地銷售,森林食品將會因上市快而早,鮮活度高、營養好而備受消費者喜愛。已有可靠證據說明在我國,生產森林食品的非木質樹種在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經濟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利用雜交遺傳育種原理,培育優良抗性品種。野生森林作物通常具有普通作物沒有的抗病、抗蟲、耐旱、耐澇等優良特性,因此,是農業雜交育種的良好親本材料,透過與當地同屬或相似品種進行雜交可以釋放出其蘊藏著的許多優良基因,從而可以培育出新的優良抗性品種,這無疑在豐富了育種遺傳育種學的同時,也為森林食品開發創出了新思路。

  (5)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特性,開展森林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開展全國森林食品資源調查研究、然後在根據市場等需要篩選出應用前景廣和市場需求量大的野生森林食品植物進行等深層次研究。再根據市場和實際掌握的栽培和加工技術水平,建立一批上規模的森林食品栽培、加工、銷售龍頭企業,使產、供、加、銷、運輸、貯藏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使之成為山區和林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參考文獻:

  [1]劉正祥,張華新,劉濤.我國森林食品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世界林業研究,2006,19(1):59-65.

  [2]曾燕如,杜國堅.森林食品及其國際貿易和生產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3,16(5):26-29.

  [3]戰立強.FSC認證對我國林產品出口的影響與對策[J].中國林業企業,2004(65):25-27.

  [4]李怡.非木質林產品開發利用的歷史沿革與趨勢探討[J].農村經濟,2007(11):94-97.

  [5]ZengYanru,ChengZhangfeng,ZhengNanzhong.ForestCertific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AreasandtheEnvironmentinChina[J].

  JournalofZhejiangForestryCollege,2007,24(3):266-271.

  [6]石麗敏,樓肖成,趙軍華,等.我國野生蔬菜資源的概況及研究現狀[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52-153.

  [7]易誠,賓冬梅,姜小文,等.森林食品資源的開發利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2,16,(6):9-11.

  [8]中國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的意見[EB/OL][2008-08-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