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研究論文

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研究論文

  [摘要]“城中村”是指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由區域範圍內失地農民所組成的“過渡型社群”。黔靈鎮位於貴州省會貴陽市中心,下轄11個村,其中9個村,在城鎮化程序中均與城市相融,成為貴州省內典型的“城中村”。本報告以黔靈鎮下轄的沙河村、茶店村、東山村、西瓜村、雲巖村、三橋村、改茶村、黔靈村、宅吉村9個“城中村”作為個案研究的分析物件,研究城鎮化程序中農民思想道德觀念,對農民思想道德出現的許多問題,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並作出一個導向性的對策研究,以促進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城中村;思想道德觀念“城中村

  ”是介於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由於其位於城鄉結合部,有時也稱城鄉(郊)結合部社群”、“過渡型社群”。“城中村”中的農民作為失地農民,與傳統農民相較而言,地理位置相對優越,經濟收入相對較高,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發生新的變化。同時,作為周圍城市社群存在明顯的差異的村落中的居民,同真正的市民相較而言,“城中村”農民仍保留著明顯的農村特徵,由於長期處於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帶,其思想道德觀念也存在一些問題。黔靈鎮位於貴州省省會貴陽市中心城區,地處城郊結合部,處於貴州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商業資訊、交通中心。下轄11個村,其中9個村,在城鎮化程序中均與城市相融,成為貴州省內典型的“城中村”。本文以黔靈鎮下轄的沙河村、茶店村、東山村、西瓜村、雲巖村、三橋村、改茶村、黔靈村、宅吉村9個“城中村”作為個案研究的分析物件,研究城鎮化程序中農民思想道德觀念,對農民思想道德出現的許多問題,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並作出一個導向性的對策研究,以促進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的良性發展。

  1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現狀

  由於地處特殊的過渡地帶,黔靈鎮中許多村民就是靠出租自己搭建的房屋,成為食利者。許多本地“村裡人”以及出租屋裡的“外來人”居住在同一社群,傳統的農業文化、移民文化及現代都市文化構成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能讓村內居民產生出多種思想狀態。其思想道德觀念方面有不少積極面。1.1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積極轉變1.1.1村民的民主意識意識和法律意識有所增強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有所增強。表現在“村民對法律、法制的認識在不斷髮展、深化,趨於理解、認同、遵循和接受”。作為正在融入現代化的城市公民的一部分,“城中村”農民的對現代社會的主要規範——現代法律的關注增多。調查中,我們發現,面臨“當發生糾紛時,您採取哪種方式來解決?”這一選項時,受訪村民中有41%會首先採用法律手段,有30%傾向於首先找村幹部評理解決,有26%選擇直接找對方理論,僅有3%的受訪者表示會找機會威脅、打擊和報復對方”。這一資料表明他們對法律已不再陌生,而把法律作為解決糾紛和問題的手段有所增加。對於物權方面,由於村民都獲得了房屋的產權,過渡型社群內居民的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對於大多數村民來說,住房是其各項財產中所佔比例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居民的財產受到侵犯時,60%村民就會積極地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1.1.2新型人際關係開始在村民中形成傳統的農村社會,農民的人際關係以親緣關係為圓心,比較緊密,而城市社群,人際關係表現為冷漠疏遠,以業緣為軸心。而城中村作為一個過渡社群,人際關係表現為明顯的過渡性,即不完全鬆散。因黔靈鎮地處城市,村民們居住方式相對封閉,居民之間直接見面的機會減少;而新媒體時代,電話,行動電話,網路等傳媒日新月異,村民花費在與媒體上的時間有所增多,而花費在鄰里交往上的時間有所減少。而“城中村”這樣的過渡社群與城市社群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其大多由血緣關係、姻緣關係,以及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的傳統地緣關係的居民構成,因此鄰里關係還是比較熱絡、協調。但“由於他們原來的村落變為成片高樓,許多不同“村裡人”以及出租屋裡的“外來人”居住在同一個樓裡,相互間又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出現城市社群居民間客套生疏的關係狀況。”1.1.3農民的生活方式開始向文明、現代化方向邁進由於長期居住城市,現代城市文明影響農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農村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的方向邁進,很多農民對於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斷增強,出現“求富、求知、求樂、求美的多元需求,休閒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調查中,30%村民表示會有除麻將以外的各種休閒風方式,其中35%選擇電視、上網等媒體方式,看書、學習有11%的村民選擇,旅遊、購物也有8%的村民選擇。黔靈鎮所轄城中村作為城市中比較難治理的過渡地帶,一直存在違章搭建多,社會治安難以監控,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因此,居住在此的村民們在思想道德觀念上也存在諸多問題。1.2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觀念存在問題1.2.1崇尚金錢,熱衷消費,素養不高商品社會,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原則,往往誘使人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價值目標指向金錢。透過調查發現,“黔靈鎮”村民一旦透過拆遷,獲得大量拆遷款和多套甚至多棟出租房暴富之後,往往失去奮鬥目標,開始追求物質享樂,熱衷消費。這種價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當今黔靈鎮所轄“城中村”,已成為普遍現象。政治素養方面,黔靈鎮村民普遍對政治反應平淡,90%的村民無黨派,共產黨員的比例僅為10%,還有少部分信仰宗教。這種情況導致其村民與城市居民相對而言,思想政治素質不高,比較缺乏精神追求。調查中,被問及村民的業餘愛好的問題時,儘管也有少數居民會選擇其他的休閒娛樂方式,但仍然有超過35%的村民回答是打麻將。而關於村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由於地處西南地區,調查顯示,約80%以上村民是高中、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1%的人至今沒有進行任何形式和內容的學習。這種狀況使村民很難融入所在的城市社群,嚴重製約過渡社群的.發展。村民們不僅文化低,觀念轉變慢,還缺少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對市場經濟相關知識和規律不甚瞭解,對如何參與更表現出無所適從。更會對村民帶來發展、就業等多重挑戰。甚至有村民出現“拆二代,富二代”沒有就業技能,結果好逸惡勞、坐吃山空,沉迷賭博,幾年後敗光家產的事例。1.2.2倫理道德觀念迷失社會道德失範改革與社會轉型,使部分村民特別是青年人出現道德迷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不清。區域性社會道德失範,村民的道德水準下降,法制觀念淡薄,社會治安狀況堪憂。黔靈鎮所轄“城中村”在“區域上屬於城市,在管理上又屬於農村社群,並且一些區域與城市居委會管理範圍重疊,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帶’。”失地村民搭建的出租屋價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居住。因而,轄區內大部分均是流動人口,複雜多樣的人口構成,五花八門的職業構成,監管難度很大。加之“城中村”社會管理相對薄弱,而村民自我監管的力度也不夠的情況下,這些過渡社群極易成為社會不良現象的滋生地和治安事件的高發區,不利於社會穩定。在這次調查中,有25%的村民表示對社會治安狀況不夠滿意,有50%的村民表示社會治安狀況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城中村”村民的這種狀況直接制約了其融入城市化的程序。1.2.3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融入城市有一定難度黔靈鎮下轄的9個村,作為貴陽市內典型的“城中村”,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造就了一批批失地農民,他們懷揣著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拆遷補償金和多套可以出租的房屋,開始了不一樣的生活。他們成為了所謂的“農民收租階級”,即從不參與勞動過程與就業,依靠房租收人就能維持基本生活的食利階層。本地農民產生出多種心理狀態,其消極的表現仍然保留封閉的小農思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成為食利者。這些失去了土地卻一夜暴富的農民們有的沉淪、有的迷茫,不願工作,或者工作沒有熱情,也沒有把職業看成是需要長期性,持續性學習進步的事業。據調查,目前在業人數佔70.1%。無業或下崗的人還是佔了29.8%左右。對“您為了就業,最希望獲得的幫助”的提問時,有55%的人回答是“各種技術培訓”,有38%的人回答是“多渠道推薦就業”,其餘的有7%是希望得到融資和借貸。

  2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觀念問題原因分析

  2.1農村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相互滲透、衝突“城中村”處於城市社會的文化邊緣,多重文化的滲透和融合。調查顯示,黔靈鎮所轄“城中村”農村戶口占到85%以上,雖然其身居城市,受城市文明的影響,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已帶有一部分城市文化的特徵,農村文化仍然是其主流文化。但是因為其城市化的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處於文化融合與衝突交匯之中,這種傳統農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相互衝突和滲透,表現在道德狀況上,社群內村民的總體道德狀況是比較好的,但也存在著一些隱憂。“原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發生了振盪,道德規範和價值系統有所錯位,造成其道德發展的趨向呈現出兩增兩減的特點。兩增,即道德選擇的趨利動機明顯增強,道德是非的辨析難度和評價難度比以前增大;兩減,即道德的外在約束力和督力減弱,道德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減弱。”2.2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思想道德素質難以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當中最基礎的一項,調查顯示,黔靈鎮9個“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程度82%以上為初中以及以下或高中畢業。總體說來,由於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們所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阻礙了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與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市民在許多方面都難以產生認同感,造成溝通上的障礙。由於文化素質低,在城市的就業競爭力弱,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慢,制約了他們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不利於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和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3促進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良性轉變的途徑

  3.1全面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加強其適應城市的能力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充分發揮政府自上而下的影響力是促進黔靈鎮“城中村”農民思想道德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村委會要幫助村民實現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轉變,積極穩妥處理好改制後的居民與原村財產的關係,從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完成向市民轉變。這需要政府和媒體進行積極的關注和引導,特別是改制後的社群居委會可以透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群文化活動,來加快這種轉變。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全面提高村民素質,進一步提升原村民的危機競爭意識,增強其就業能力。城中村改制後的社群,可透過開展定期的、長期性的文化學習班、技能培訓班,增強村民們的就業能力,使其走上富裕之路,為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其適應城市的能力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根據黔靈鎮農民懷揣大量補償款卻沒有理財觀念的情況,早在2008年,黔靈鎮就積極為農民開設專門的“理財培訓”,邀請理財專家、教授進村授課,為村民現場講解理財知識,以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同時黔靈鎮還聘請電腦、保安、烹飪、水電管理等專業人員,為村民進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失地農民的勞動技能。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黔靈鎮共開展各類培訓60餘期。其中,拆遷村民中已有350餘人透過參與安置小區物業管理、未來方舟清掃保潔等實現就業。僅2015年,黔靈鎮工會、婦聯、共青團、科技宣教服務中心等組織以“主題活動”為主線,寓各種有益的思想教育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青少年開展“英語沙龍”、“禁毒小衛士”等假期主題活動10餘次;春節期間,在各村組織開展“2015年春節文藝活動聯歡會”3次;參加上級文化部門組織的共享工程與圖書業務、公共文化體系、社會體育指導員、攝影、寫作基礎知識等培訓5次;聯合區婦聯及教育局在雅關村學校開展了以“爭做文明小貼士美化鄉村我參與”為主題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倡議活動等。3.2創建制度環境,使村民在市場競爭中有可靠的保證城中村改制對農民來講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要使村民在城市化過程中享有發展資源和參與機會的公平合理。這是城中村村民贏得發展機遇的重要的制度性前提。政府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發展公共政策(如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媒體傳播政策等)時,應自始至終體現社會平等意識,並使之主流化。其次,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城中村改制,農民沒有了長期耕種的土地,可以說這是農民為城市化程序作出的最大貢獻。由於城市改造程序加快,土地和其它資源流轉的權益受到影響,當就業不足或失去勞動能力後,一切就難以維持。本次調查也顯示,68%的村民認為將來最想依靠的是“社會保障”,希望社會保障水平與市場改革相適應。3.3突出針對性、增強時效性,靈活多樣地引導村民樹立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潤物細無聲”式潛移默化的方式,突出針對性、增強時效性,加大靈活性。需要以政府主導,從城中村的實際出發,透過家庭學校、基層單位多層次的社群文化建設,開展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比如,透過開設科技、烹飪、文藝、健身攝影等培訓班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素質,學到相應技能,還可以把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的教育、法律法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等相結合,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提升。僅2015年,黔靈鎮積極組織各村(居)開展“道德講堂”相關活動200餘次,邀請德師到轄區進行宣講2場,同時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相關活動;二是積極參與“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實踐活動,懸掛醒目的公益廣告、宣傳條幅、標語300餘條,印發宣傳資料10000餘份,結合“多彩貴州文明行動”組織綠絲帶志願者1000餘人次廣泛開展“明禮知恥崇德向善在交通”主題活動,攜手多家醫院開展愛心義診活動,進一步發揮“明禮知恥崇德向善在鄉村”主題作用。

  [參考文獻]

  [1]任映紅.城鄉結合部和諧社群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張晨.城市化程序中的“過渡型社群”:空間生成、結構屬性與演進前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3]楊若飛.社會轉型時期農民思想道德觀念嬗變研究[D].貴州大學,2009.

  [4]張慧彥.過渡型社群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D].蘇州大學,2010.

  [5]林豔興,李美娟.30年,中國農民生活發生的幾大變化[J].中國經濟資訊.2008(2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