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董事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研究論文

連鎖董事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研究論文

  摘要:近幾年來,學者們對於連鎖董事關係網路的研究逐漸深入,發現連鎖董事關係網路的存在不僅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績效、公司治理,同時還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從連鎖董事與技術創新、連鎖董事與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等研究領域出發進行綜述。希望完善連鎖董事理論研究,併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連鎖董事;技術創新;公司治理

  一、引言

  在當前市場經濟轉型的浪潮中,創新經營一直備受眾多企業家的追捧,在技術創新研究的道路上,很多學者專家也是竭盡全力尋求更多突破。連鎖董事作為近些年的研究熱點課題,在對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中發現,連鎖董事作為企業獲取資訊資源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決定因素在於企業公司的治理水平,因此三者之間是否有必要的聯絡,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連鎖董事與技術創新相關性研究

  國外學者對於連鎖董事的研究主要源於企業間的社會網路關係研究,在不斷的深入研究中發現了連鎖董事的重要性。Useem(1984)指出連鎖董事的主要作用是在企業間進行資訊傳遞。透過連鎖董事傳遞的企業資訊為公司提供了關於其他企業行為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為企業的決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Yeoetal(.2003)發現,在法國企業中董事會之間常常透過共同的董事會成員相互分享CEO服務。而且在1999年,法國公司中就有1/2的公司存在這種連鎖,超過50%的公司至少有一個連鎖董事關係和80%的CEO兼任主席一職,這給CEO在董事會和高管團隊中更大的管理許可權,更積極地影響公司的業績。LuciaBellenzier、RosannaGrass(i2014)透過義大利1998~2011年間企業間連鎖董事網路的演變,發現隨著時間的轉移,網路的穩定性是企業間兼任多個職位的董事即連鎖董事維持的。盧昌宗和陳仕華(2009)發現超過80%的上市公司都有連鎖董事,這意味著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已經形成一個基於連鎖董事而形成的網路。朱金菊、段海豔(2013)則從多個角度分析連鎖董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發現連鎖董事薪酬、連鎖董事學歷、連鎖董事規模和連鎖董事佔董事會比例均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呈顯著正相關。連鎖董事是因個體成員同時在兩家或兩家以上董事會任職而形成的企業間網路關係。在企業叢集當中,企業間因連鎖董事而形成的網路能夠給企業提供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所需要的外界資訊。透過連鎖董事關係網路取得的資訊能夠為企業的戰略計劃及經營方針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資訊資源提取更有價值的技術和知識,以實現企業自身技術的進步和創新功能。連鎖董事為企業帶來的外部資訊還可以與企業擁有的關鍵技術相聯絡,創造出更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技術。同時,研究表明連鎖董事的網路特徵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其中最為明顯的是連鎖董事的中心性特徵,企業在連鎖董事網路中所處位置越是趨近於中心位置,其獲取網路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對其他相關聯企業的影響力也就越強,所以說處在連鎖董事網路中的企業能夠更加便利地獲取為技術創新服務的優質資源。然而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連鎖董事與技術創新相關性研究較少,大多數為社會資本、外部董事、獨立董事等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相關性關係研究。而這些與連鎖董事在概念上和實質區分中都有很大的重疊性,比如連鎖董事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連鎖董事也佔據了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絕大多數。

  (一)董事會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依據社會資本理論,董事會社會資本是董事會成員所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的總和(Coleman,1990)。董事會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相關性研究,其關鍵點在於社會資本帶來的資訊資源,因董事會社會網路扮演了資訊聯結、減弱社會風險以及外部不確定性角色,因此它在企業多樣化的技術創新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Baysinger、Butle(r1985)研究發現,能在其他企業兼職董事的董事往往具有較高的聲譽,他們能夠為企業獲取關鍵資源,包括專業知識、技能及經驗等,這些資源能夠為企業在制定關鍵性的決策時提供重要援助。良好的連鎖董事關係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聲望,還能提高企業資源共享的程度,從而為企業制定高質量的研發專案投資決策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Hill-man(2005)等從董事會社會資本的多個角度分析,發現董事會的政治關聯程度越高,企業的績效越高。董事會在政府機關擁有的資源可以幫助企業更迅速地瞭解行業發展趨勢、政策導向等方面的資訊,為董事會制定正確的研發投資決策做好鋪墊。Wincent等(2010)在對53家中小型企業的董事會進行縱向研究時發現,董事會的一些特徵能影響到企業的創新能力,且提出了董事會中存在的連鎖董事對技術創新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且董事會的異質性、董事會成員的受教育水平對企業創新能力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國內關於董事會社會資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周建等(2010)基於資源依賴理論,將董事會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兩個方面,並從這兩個方面分別研究了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支出的影響水平。他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發現,董事會成員的受教育水平、職業背景、異質性等特徵都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支出呈正相關關係。段海燕(2014)將董事會社會資本分為董事會內部社會資本和董事會外部社會資本,並提出董事會外部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連鎖董事。李垣(2004)提出企業創新活動(主要指創新決策),一般而言,董事將以企業家的身份作為企業創新的決策主體出現在企業創新活動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並且多數情況下是非程式化的。李永強(2011)對企業家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負面影響研究中發現,在企業家社會網路關係中,強連帶關係有利於社會網路成員之間共享相似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從而加強關係成員之間的信任,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家的決策自由。實證研究表明,企業家決策自由度的降低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水平。而企業家社會資本對創新思想束縛反而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不顯著。究其原因,是社會資本的三維度———結構維度、關係維度、認知維度共同作用的結果。劉俊傑(2013)從企業家社會網路的達高性、廣泛性、異質性及關係強度等四大方面分析,企業家社會網路的達高性、廣泛性對技術創新績效存在積極的.影響作用,而企業家社會網路的關係強度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基於以上分析,董事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主要是企業間知識類資源、資產類資源及社會資本等資源的集聚,這是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條件,因此“資源獲取”對董事會社會資本與創新能力起到了中間轉換作用,有助於高質量決策的產生。即董事會社會資本有助於提高研發投資決策的質量,進而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決策。

  (二)外部董事與技術創新。Zahraetal(.2000),JohanBraet(2012)的實證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與企業的創新能力正相關,當數目達到11之後,呈現負相關。Zahra,S.A、Neubaum,D.O(2000)進一步提出外部董事的知識和經驗也會與內部董事形成互補。擴充套件董事會的視野,提醒經營者抓住創新機會。因此,學者們推論,增加外部董事數量有助於企業創新水平的提高。Heralin、Weisbach(2000)兩次透過實證研究證實,外部董事占主導地位的董事會,在公司績效下降面臨重組等投資決策能較好地發揮作用。Wright.P、Ferris,S.P、SarinA(1996)提出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監督和制約內部董事由於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而出現的放棄長期利益的短視行為。Adams、Harris等和Raheja認為外部董事發揮有效治理作用的一個重要理論條件就是要獲取與決策相關的資訊;在董事會集體決策的框架內,可以把外部董事當作一個利益共同體,代表出資人的利益,把內部董事當作另一個利益共同體,代表管理層的利益,並且內部董事相對於外部董事具有資訊優勢。Hoskissonetal.(2002),Zahra(1996),LiandSimerly(1998)等人透過對內部董事與外部董事的研究結果證實,內部董事對企業創新能力有積極的影響。而SvenH.DeCleyn&JohanBraet(2012)的實證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沒有顯著關係。外部董事佔董事會多數席位可在董事會的投資決策過程中有效制衡內部董事,並對投資績效產生積極影響,當資訊獲取成本較低或者知情機率較大時,外部董事能更有效地發揮監督和諮詢職能,這一點支援Duchin等的實證研究。楊建君、劉刃(2007)實證研究外部董事數量與企業創新決策關係後發現,外部董事數量對企業創新決策的影響是由董事會結構和規模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董事的影響是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進行研究的。方偉(2014)在研究外部董事治理與公司投資決策效率的關係中得出以下結論: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起到監督制約內部董事的作用,透過對內部董事治理決策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資決策,其主要作用機理在於外部董事對技術創新決策的影響,關鍵在於其諮詢職能和監督職能的發揮。綜上所述,外部董事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透過對企業內部董事的影響,其中外部董事的監督職能與諮詢職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外部董事對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積極影響源於其對外界資訊資源獲取成本較低及對行業或者企業叢集的概況知情機率較大,從而直接決定了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監督作用和諮詢作用的發揮。

  (三)獨立董事與技術創新。Schoorman(1983)認為獨立董事本身具備的特點就是其掌握資訊的廣泛性,這不僅可以為企業獲取關鍵資訊及資源提供便利渠道,同時也減少了企業間資源轉換的交易成本與協調成本。Yangmin.kim(2007)研究結果表明,獨立董事的社會資源可以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同時獨立董事本身所攜帶的外部資源可以幫助企業建立優質的社會網路關係。Yuva(l2007)在對獨立董事與技術創新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對獨立董事的股權激勵水平越高,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就越多。趙旭峰和溫軍(2011)在對董事會運作與技術創新關係研究時,透過對2004~2008年501家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發現: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成員中所佔比例越高,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越多。透過以上研究可知,獨立董事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之間的相關性關係已經得到眾多學者的驗證。而獨立董事對技術創新投入影響的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哪些方面,此後也有很多學者給出相應的答案。王永明、宋豔偉(2010)運用2004~2007年上市公司的面板資料實證檢驗分析了獨立董事制度中規模、薪酬、年齡以及任期等特徵要素對上市公司技術創新投資活動的影響,驗證了獨立董事影響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主要是獨立董事薪酬激勵、獨立董事的任期、獨立董事的年齡。陳運森、謝德仁(2011)發現,在獨立董事構成的社會網路關係中,企業的獨立董事在社會網路中的位置中心度越高,企業的投資效率就越高。獨立董事在社會網路中的中心度代表了其廣泛的資訊獲取渠道和高效的諮詢、監督功能。網路中心度高的獨立董事在企業中更有威望和說服力,因此他們對企業的投資決策行為有很強的影響效應。高管團隊也囊括了連鎖董事。自Hambrick和Mason提出“高階理論”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高管團隊特徵與企業戰略及績效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學者也研究了高層管理者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雷輝、劉鵬(2013)透過從多個角度分析高管團隊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得出高管團隊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異質性與職能背景異質性與企業技術創新顯著負相關,學歷、科學與工程專業背景以及輸出型職能背景與技術創新顯著正相關,而高管團隊任期與技術創新不存在顯著影響。當然,根據高管管理團隊的概念劃分,它囊括了企業的股東、董事會成員及正副總經理等在企業的戰略決策中有發言權的高層領導者。分析與連鎖董事相關的各種概念與技術創新之間關係研究發現,無論是社會資本、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它們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公司治理效應的發揮。因此,連鎖董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影響要藉助於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三、連鎖董事與公司治理

  連鎖董事的研究是基於社會網路研究,連鎖董事與公司治理相關性聯絡也是在社會網路基礎上進行的,因為對於企業而言公司治理準則的制定和治理結構的構建離不開社會關係結構的影響,社會網路形態存在的關鍵形式之一就是連鎖董事。Pfeffer、Salancik(1978)提出連鎖董事構成了企業間的相互關聯,同時也承載了知識和資訊並提供了這些知識和資訊的傳遞的平臺。WalkerReview(2009)提出連鎖董事網路在構建企業社會關係網路的同時還進一步影響著公司的治理結構作用的發揮。連鎖董事關係網路主要是透過影響企業對管理者的激勵和監督行為進而影響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段海燕(2014)認為連鎖董事關係網路有利於董事會資源提供職能的行使,進而提高董事會治理效率。由於在連鎖董事關係網路中所處的位置直接影響董事聲譽和非正式影響力的獲取,因此董事在連鎖董事關係網路中的位置影響其監督動力Kraekhard(t1992)。董事在連鎖董事關係網路中越處於中心位置,越能夠獲取有關治理行為的資源、資訊和知識,進而積累的個人聲譽及聲譽價值越高。出於聲譽考慮,聲譽越高的董事越有動機對經理層實施監督Yermaek(2004)。謝德仁和陳運森(2012)透過對“2010年上市公司十佳優秀獨立董事”的網路關係的分析而發現董事網路對公司的治理行為和效果確實有著重要影響。陳運森(2013)發現連鎖董事網路從管理層監督和政策建議制定兩個方面對公司治理有效性產生影響,但證據並不統一;而連鎖董事———管理層的私人連帶關係降低了董事會獨立性,更多地帶來了負面作用。任兵(2005)同樣提出了連鎖董事網路對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影響效力。他在文中指出企業擁有的連鎖董事數量越多,企業嵌入連鎖董事社會網路的程度就越深,影響企業公司治理機制的效應也就越大。同時他還指出,連鎖董事在企業董事會中的比重越大,其對企業的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也越大。這一比重較大,預示著企業受到社會網路資源的影響就越大,那麼在這一社會網路中所承載的先進實踐或創新就有可能被企業採用。這一觀點也暗示了連鎖董事透過影響企業公司治理進行影響到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相關性關係。

  四、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

  Fagerberg(2005)指出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大量先期投入,是否值得投入、投入多少資金等均是一定決策體系的產物,這種決策體系通常是由公司治理結構決定的,因此公司治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容忽視。Tylecote等(1998)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權、責、利配置必定是在公司框架內運作的,因此公司治理機制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利益分配和權力配置具有決定性的影響。Belloc(2011)認為,從企業內部來看,創新取決於個體是否投資於創新專案,個體如何將他們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整合到企業裡,而這些主要是透過公司治理體系來決定的。因此,董事會公司治理層面帶來的創新資訊和決策是企業投入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此後,學者們從公司治理的不同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Zahra(2000)考察了1991~1997年231家美國中等規模的製造業企業,發現董事會規模與研發投資之間存在顯著的倒U型曲線關係,也即中等規模的董事會對創新活動最有利。Lane(2008)研究認為,兩職兼任可以強化控制權,減少冗餘程度,提高行政效率,兩職兼任更有利於做出靈活的創新決策,與創新績效正相關。Zahra(2000)認為兩職兼任容易導致權力的過於集中,對管理層缺乏制約將造成決策的隨意,因此說兩職分離有利於決策理性化,與研發支出顯著正相關。同時,BebchukandFried(2003,2004)也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於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即CEO兩職的分離,企業的投資效率會有明顯提高。國外文獻中關於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中,一致認為公司治理對企業技術創新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對於公司治理影響因素研究中,研究結論不一致。楊建君(2002)和魏峰(2004)認為,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投入決策的影響主要是透過企業家的決策意識決定的。徐金髮(2002)透過實證研究驗證:企業經營管理者持股水平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呈正相關關係。同時,外部董事數量、CEO兩職狀態都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有一定的相關性關係。饒育蕾、王建新(2013)在對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關係研究的過程中從CEO兩職狀態出發,研究CEO兩職狀態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他們透過實證研究證實:CEO在過度自信的情況下,CEO兩職合一可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決策效率。楊建君(2007)指出企業家的技術創新行為具有明顯的公司治理屬性,對管理者的激勵勢必會影響其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對技術創新型別的選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逐漸分離,由此公司則代表所有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需求產生,從公司董事會的執行監督到對高階經理制訂激勵計劃等內容都屬於公司治理這一制度安排的範疇。作為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投資者關係管理能夠最佳化資訊在投資者中間的配置,提高公司的資訊透明度,保證資訊傳遞與溝通的主動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合理採納投資者的良好建議。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發揮監督權和建議權,提高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度,更有效地創造公司價值,減少資訊不對稱,理順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選擇邏輯和相互關係,有利於提高對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監督的有效性,進而提高投資效率。綜上所述,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中,重點多在公司治理結構的作用機制上,忽視了公司治理中“資源傳遞”的重要作用。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的激勵效應和監督效應上,對於公司治理的資源效應很少觸及,其資源效應如何影響企業創新依然有待深入探討。

  五、總結

  總結歸納連鎖董事相關研究成果後可知,已有的連鎖董事研究多是圍繞國外連鎖董事成因和效果展開,從而為全面、深刻認識連鎖董事的角色與功能定位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援。但在知識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Dosi,1988),那麼連鎖董事關係網路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如何?影響產生的條件以及影響機理是什麼?公司治理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如何引導企業透過理性建立企業間連鎖董事網路關係,充分利用網路中所蘊涵的社會資本來幫助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相關方面的研究鮮有涉及,因此探討連鎖董事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可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對於發展與完善連鎖董事理論與實踐,對於認識連鎖董事在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對於幫助企業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均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4]于飛.叢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外部影響因素———基於組織間網路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3.8.

  [5]盤江河.企業連鎖董事內涵及作用機制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1.

  [6]楊勇,達慶利,周勤.公司治理對企業技術創新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11.

  [7]陳運森,謝德仁,黃亮華.董事的網路關係與公司治理研究述評[J].南方經濟,2012.12.

  [8]包鳳耐,彭正銀,韓煒.連鎖董事網、關聯方網與公司治理績效的影響[J].網路經濟研究,2013.12.

  [9]談蓉,談毅.企業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基於中國電子通訊行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技術經濟,2012.28.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