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熱帶太平洋中南部上層魚類的種間關係的論文

研究熱帶太平洋中南部上層魚類的種間關係的論文

  熱帶太平洋海域,分為近海和大洋區(後者多為公海),具有豐富的魚類生物資源。金槍魚漁業是目前熱帶太平洋主要的商業性漁業,己有60多年的歷史。認識生態系統結構是發掘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評價商業性漁業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基礎。然而,如同其它大洋區一樣,目前我們對熱帶太平洋海域大洋魚類群落結構的認識還十分缺乏叫。

  種間關係是組成群落結構的基礎,種間的關聯性是群落重要的數量和結構特徵,它是群落結構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基礎。種間關聯性研究也是認識種間關係的重要手段,包括種間聯結性和相關性2個方方。種間關聯可以利用卡方檢驗、Ochiai指數、Dice指數、Jaccard指數、Pearson相關係數、Spearman秩相關係數等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根據關聯的程度差異,一般可以把種間關聯分為正關聯、負關聯和無關聯川。國內就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主要針對陸上生物(如植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方而則較少有報道。

  在熱帶太平洋大洋區,以往關於群落種間關係的研究開展很少,僅見於浮游動物叫和鯨類動物叫。主要原因是,相對於近海,大洋區生物群落的調查取樣要困難得多叫。因此,基於漁業生產的魚類生物採集成為認識群落特徵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掌握漁業中常見種類的種間關係,對於認識群落生物的動態和種群保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據以往資料,某些大洋性....魚可能與作為漁業主捕物件的金槍魚類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因為..,,..魚是金槍魚漁業中常見的漁獲物(稱為兼捕漁獲物,即它們往往一起被捕獲,多數鱉魚又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應受保護的關鍵種。本文根據我國金槍魚漁業科學觀察員隨生產航次觀測的漁獲物資料,透過種間聯結性和相關性分析,首次對熱帶太平洋中南部海域常見魚類的種間關係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可以增進我們對大洋魚類群落組成特徵的認識,為評價金槍魚漁業對群落結構的影響提供參考。

  本文采用資料由我國金槍魚科學觀察員隨生產漁船進行海上觀測獲得,航次執行的區域為20S ^-80S,1590W^-1680W,時間為2009年6月一11月,共觀測137個作業鉤次。漁船為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船(全長47. 6 m,型寬9. 2 m,型深3. 7 m,國際總噸609 t,淨噸214 t,主機功率735 kW)0釣具兩浮球之間設定的釣鉤數為16枚,浮繩長度45 m,支繩長度約為50 m,支繩間隔為51 m0航次以大眼金槍魚為目標魚種,其它視為兼捕魚種。採用的`餌料魚有三類:竹莢魚Trachurus}aponzcus(平均叉長25 cm)魚臺魚Scomher ja-ponzcus(平均叉長23 cm)、魷魚類(平均胭長22 cm)。起鉤時,觀察員逐一觀測釣獲的漁獲物,鑑定種類後,記錄尾數、長度和重量資訊。航次中各觀測鉤次的站點見圖1。觀察員每鉤次觀測的起鉤數約佔總下鉤數的7000 ^'8000(從起鉤開始算起)。

  物種的聯結性和相關性是群落重要的數量和結構特徵之一,種間聯結反映了不同種類在空間分佈上的相互關聯性,因其以物種的存在與否為依據,是1種定性指標;而種間相關性在物種存在與否的基礎上,還反映其數量的多少,是1種定量指標比〕。種間總體關聯性描述了物種之間的靜態關係,反映了群落的穩定性,不僅包括空間分佈關係,同時也隱含物種之間的功能川。這些指標在陸地植物生態學中的運用己相當廣泛,但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運用還不多見。

  本文首次將物種關聯性分析方法運用於熱帶太平洋中上層魚類群落。總體關聯性檢驗表明,熱帶太平洋31個常見的魚種間存在顯著的正關聯,表明這些種類趨向於生活在相似的空間區域內,或具有相似的棲息環境需求或生態位。在檢驗的種對中,呈顯著(PGO. 05)正聯結的共有53對,而呈顯著(PG0. 05)負聯結的僅為6對,這與總體關聯性的檢驗結果具有一致的指向性。具體地看,作為主捕物件的大眼金槍魚與10個兼捕種類(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劍魚、凹尾長鰭烏魷、異鱗蛇蜻、蛇蜻、鯉魚、藍槍魚、長鰭真鱉、紅稜魷)呈顯著(PLO. 05)正聯結(見圖2),但Pearson相關係數檢驗表明它們的相關性並不顯著。由於Pearson相關係數的計算考慮了站點各魚種的相對丰度,從數量上看,這些種類與大眼金槍魚的種群分佈空間重疊可能不大(不計在種群大小影響的情況下)。可以推斷,主捕大眼金槍魚的延繩釣漁業對這些兼捕種群數量的影響可能不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種群本身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因種而異的,作為典型K一選擇種類的長鰭真,,.,由於繁殖力低、生長週期長,種群更新能力容易遭受捕撈的影響}zao。因此,長鰭真鱉己被列為熱帶太平洋禁捕的魚種(或捕獲後應立即丟棄)(見www. wcpfc. it,www. iattc. org)。另外,延繩釣是一種對漁獲個體大小(包括個體較大的魚種和同一魚種的較大個體)具有選擇性的漁具,比如延繩釣對大眼金槍魚的中、大型個體選擇性較高,而且選擇性會隨著海洋環境因子(或區域)的變化而變化。本文的計算資料僅包含了漁獲尾數,而漁具對小個體魚的過高選擇性可能會加劇對種群可持續的負而影響。

  Pearson相關係數檢驗表明,31個種類的大部分種對間不呈顯著相關(見圖3)。可見,在考慮種群相對丰度的情況下,大部分魚種的空間分佈重疊程度可能不大。作為經濟價值較高的4種大型旗魚類(藍槍魚、條紋四旗旗魚、劍魚、平旗旗魚)與4種金槍魚類(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鯉魚)之間,僅藍槍魚與鯉魚呈極顯著的正相關,但金槍魚漁業中捕撈這2個種的主要漁具不同(前者為延繩釣,後者為圍網)。作為受關注較高的5種大洋性..,,,.魚種類(長鰭真..,,,.、鐮狀真..,,,.、大青..,,,.、尖吻青..,,,.、大眼長尾鱉),共與8個其它魚種呈顯著相關,但其中只有鐮狀真..,,,.與大眼金槍魚、鯉魚顯著相關,這表明延繩釣和圍網對鐮狀真..,,,.的兼捕問題值得關注。這一結果與目前太平洋金槍魚漁業管理中,將鐮狀真..,,,.作為重點保護物件的措施也是相吻合的。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結果基於金槍魚延繩釣漁業調查資料,而作為1種具有一定作業深度範圍(通常100^-350 m)的漁具mo,延繩釣很難捕獲到主要棲息範圍在該深度之外的物種。不僅不同魚種的垂直分佈範圍差別較大,而且對同一魚種,其垂直活動的範圍變化(如晝夜移動)也很大,如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另外,延繩釣一般以魷魚類、魚臺魚、竹莢魚等為餌料主捕大眼金槍魚,不喜食這些餌料的種類,也不會被釣獲叫。因此,對本文結果的解釋,需要考慮這一侷限性。不管怎樣,作為1種分佈廣、作業時間長的漁具(熱帶洋區的金槍魚延繩釣漁業可常年作業),延繩釣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大洋魚類生態研究取樣工具。此外,魚類對棲息地的利用是隨季節、區域變化而變化的,本文所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其它洋區時需謹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