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產品色彩譜系的研究論文

工業設計產品色彩譜系的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選擇上海工業產品中的收音機作為研究物件,基於色彩文化的學術研究框架,進行獨立的色彩學研究。從觀察與記錄產品的色彩與材質、形態、比例等多變數之間的關係,理清脈絡,建立色彩譜系等方法入手,對本世紀50~80年代上海收音機色彩設計進行案例分析和回顧,發現其中的文化要素,探究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和色彩審美特徵。

  關鍵詞:收音機;色彩文化;工業產品色彩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視覺的可讀性(VisualLiterary)研究中,色彩是首要被提及並不可忽略的要素。色彩透過工業產品所體現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美學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因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變化而產生的影響。本研究將色彩與時間及社會文化的互動關聯性認識作為基本的理論前提,研究現當代工業設計產品領域中的色彩應用。世界現當代設計史中,中國1949年以來工業設計史的研究資料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尤其是50年代到80年代,大量歷史材料、設計過程和歷史產品被淘汰,大量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無人整理,成為中國當代工業設計史發展的一段空白①。在亞洲國家,日本的工業史由於資料的完整翔實,日本消費者產品消費習慣、色彩審美偏好相當明顯,並且這些要素的傳承也突出表現在當代的產品設計中。而這一時期中國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背景下,幾乎與世界不接觸。也恰恰是這個時期中國的產品設計卻體現出獨到的價值和特點。雖然當時的中國設計師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想觀點的影響,但是卻充滿了原創精神,特別是獨創的文化元素與創新商業模式的結合在上海市的工業設計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造就了海派文化。因此產生兩個問題:一,當代設計缺乏對現代設計的傳承,從而在設計本源和基因上失去了優秀產品設計所需的依託和滋養,如何銜接每個時期的設計並將其設計精神成功地嫁接和保留?二,現代設計色彩研究被忽略,其文獻文件的疏漏,成為中國色彩文化研究中的短板。如何充實和補充內容以及進行系統的研究整理,成為色彩研究者刻不容緩的工作和使命。基於以上問題,研究選擇上海工業產品中的收音機作為物件,基於色彩文化的學術研究框架,進行獨立的色彩學研究。上海作為現代中國輕工業設計發祥地,其工業產品設計的發展幾乎是一部中國現代工業設計史的縮影。當時各類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輕工業產品,一度成為全國市場炙手可熱的商品,各種上海品牌成為社會人群消費能力的象徵,而收音機由於品種豐富,需求量大,成為了一個代表性的產品。對於上海工業產品設計的色彩學研究,在文獻檔案中增添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產品的色彩系統研究和資料,填補中國現當代工業設計史色彩研究的空白。恰好順應了中國新一輪鼓勵創新創業、新的智慧製造產業轉型與佈局的大趨勢。希望透過研究能使過去的歷史與今天的語境產生對話,更能與世界進行對話,重塑這段歷史在世界當代設計史中應有的一席之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結合量化和質化研究,從色彩學的色彩取樣到設計學的色彩構成及配色等方面進行跨學科研究,透過資料處理得出分型別代表性產品色彩特徵的變化趨勢,並嘗試解釋變化大趨勢背後的人文因素。

  (一)研究物件及取樣

  在研究策略上,採用案例分析結合型別學的研究方法,選取上海20世紀50~80年代生產的17個收音機品牌,共計50個樣本,進行材料、形態、比例與色彩關係間的多維度分析與整理,依據資料繪製色彩譜系,對比每組型別產品的色彩特徵,給出色彩與其它變數相互影響下的真實產品案例,以此來反映色彩審美與色彩工藝的變遷。透過解讀這個時期為代表的過去,來預見與創造可知的未來。

  (二)方法的應用

  1.色彩特徵的調查運用AdobeClourCC軟體幫助檢測樣本影象,識別出5個色彩特徵即特徵色(Identifiedcolour)。在設定彩色環境下,五種色彩的生成幫助描述和理解了被測產品的主要色彩構成、主色調及主要輔助色調。透過色輪來分析各種顏色的具體數值。其色彩系統表述可以分為:CMYK,RGB,HEX,LAB,HSB。探索色彩在色輪上的數值變化和閾值的區間,瞭解色彩變化的特性和屬性。2.色彩搭配方案基於對特徵色的檢測,定義產品的主色調及輔助色的色相、數量及色彩關係,從而完整地分析出產品的色彩構成及主要的色彩配搭方案,從中試圖找到是否有必然的共性和特殊性。在本研究中將由計算機檢測出的第一特徵色預定為主色調,經過資料修正後,色彩面積大於60%被認定為主色調。對其他預設特徵色定義為輔助色,輔助色也因各種色彩環境不同而將進行人為的修正和判斷。3.色彩與材質羅列產品色彩與材質,分析其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試圖找出是否有關聯性及特徵。4.色彩譜系用AdobePhotoshopCC軟體將產品圖樣畫素化,生成色塊圖樣表示了產品色彩的特徵和色彩視覺感知。然後將每個產品色譜整合成一個色彩譜系,從中可以直觀地表現出所選擇的一系列樣本所特有的色彩感受。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色彩特徵的調查

  50組資料全部成功檢測到色彩特徵。特徵色數量配比:依據AdobeClourCC軟體的檢測,並後期進行了資料修正結果。特徵色色彩面積:第一特徵色色彩面積超過60%共計42個樣本,佔總樣本的比例為84%。說明50個樣本中,產品大多具有鮮明和顯著的特徵主色。樣本色彩特徵所反映出的色彩範圍比較狹窄,色彩多采用間色;自然色如褐色、米色、駝色、咖啡色佔多數特徵色相;純色和原色沒有被廣泛應用;第一特徵色面積較大說明了主色調運用明顯。特徵色的調查能夠全面和客觀地表現出產品的色彩基本感受。

  (二)色彩搭配方案

  整理出的50組配色方案如圖1所示,其結果與計算機軟體生成的第一特徵色分析結果相吻合。從色相分析,主色調明顯,主色調中的間色、原色和純色佔很小比例。配色以1個主色調配以2~3個輔助色為主,配色方案少有采用反差對比度強烈的色彩設計,而多數應用色彩補差補償的辦法,儘可能保留了色彩的整體和諧度,強調了色彩與造型的統一性和平衡性。

  (三)色彩與材質色彩與材質的分析

  結果反映出色彩與材質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大量樣本主要材料為塑膠及膠木,很少出現諸如金屬、合成木料等材料。所體現的色相主要有黑色、灰色、棕色、褐色、黃色等,色調不侷限於每個閾值範圍,包含較廣的深淺度。少量的木質材料以棕色、紅色為主要色度,僅有一例為綠色。

  (四)色彩譜系

  雖然透過不同的軟體運用和資料處理,色彩譜系的色彩特徵和視覺感觀,與色彩特徵色和色彩搭配的調查結果相一致。

  四、結論

  基於以上四個方面的測試與分析,透過量化和質化研究的結合,對資料和色彩定位的適當修正,以保證色彩的表述與感觀相符,增強研究的可靠性。得出的結果和探討如下:

  (一)在功能和造型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特徵色成為產品主要特徵

  由於當時音響的功率設計原因,收音機的發聲部分佔據大量空間,主要特徵色絕大多數為收音機的音響部分。反映出色彩的面積分布受到了工業設計技術的影響。由於工業設計的基本結構較雷同,其設計佈局和原理都很相似,不同款式的區別很大程度取決於收音機設計的色彩和構圖。每個款式特定的用色在當時都可能成為一個產品的特徵,甚至是一個顯著的賣點。從而說明了色彩在當時產品設計中的所處重要性和決定性意義。

  (二)色彩搭配高度體現平衡性,受到當時設計思潮的影響甚少

  色彩搭配方案高度體現傳統的平衡性、和諧性的審美傾向。大量的樣本並沒有體現出設計思維受到這一時期的後現代主義設計思潮的影響。只有少量木質收音機可以看到現代主義線條和色彩的運用。透過對產品色彩重置的實驗,發現由於配色的重構,產品整體的外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看到色彩在工業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對設計思維方式的影響。而在此倡導的以色彩為先決的設計理念,或許可以為工業設計帶來新的視角和設計出發點。

  (三)色彩與材質的關聯性不大

  色彩沒有明顯地與材質產生關聯性,也沒有特定色彩與特定材料的連線。這說明了在當時色彩被理解成為設計外觀,原始材料色諸如木本色等並未使用。上色的程式成為一項必定的設計過程。特徵色的色域不寬廣,也可能因為材料運用的侷限。大部分收音機的材料都是木、膠木和塑膠。材料的使用直接地反映出當時科技、經濟等條件對工業設計的影響。每一次科技的飛躍,或新興生產工藝的發展,都會改變產品的整體樣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色彩。所以色彩不僅僅是屬於視覺文化的範疇,同時也是涉及物質文化的研究。

  (四)色彩譜系作為色彩文化的地圖,為設計提供養料

  色彩譜系研究是透過色彩影象化來演示產品的色彩表現及視覺感受。這種方法可被廣泛應用在各類設計研究中。從方法論的角度上看,色彩譜系不追求單一設計的獨特性,而是用於探索整體設計的共同性。本研究用例項證明了色彩譜系作為一種方法的可行性。透過分析一定數量的樣本,所呈現出的明顯的色彩特性和趨勢,是這個方法所能解決的在視覺領域中潛在的問題。同時色彩譜系所提供的圖形將可成為可依據和參考的設計檔案。其作用可以提供給設計師以色彩靈感和元素。這些色塊來源於原創的設計,體現了當時的審美和色彩偏好,具有時代的象徵性和寓意。其獨特性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是特定歷史的色彩文化的地圖。對這些色彩的重新認識和重新提煉,正是對固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從而為中國的設計提供精神上的滋養。色彩的時間性所反映出的不只是設計的侷限性,更是設計流變和色彩文化語境的變遷和發展。每一個時代的色彩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也是社會集體意識和記憶的儲存器。發掘過去色彩的記憶,不是為了單純的美學追求,而是試圖理解和重建色彩所表達的意涵和意義。有理由相信這些色彩所指代的象徵性,在具有時代性的同時更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普遍性,因為文化是可傳承的記憶。

  參考文獻:

  [1]郝梁梁.沈榆:中國工業設計文化的保藏與創新[J].創意設計源,2012(05):75.

  [2]朱昶安.1949-1976年中國收音機的設計與演變[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