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的論文

城市小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的論文

  1當前城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的研究發展現狀及侷限

  1.1當前城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理論的相關研究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城市居住小區“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並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0—15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區通常簡稱為“小區”。關於居住區公共空間,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方向進行了相關探索,普遍認為,“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是相對而言的,指居住小區中除了“私人空間”,任何小區居民都能夠自由進出、使用且不受到歧視的場所,包含室內外公共空間兩個部分內容。關於城市居住小區的空間環境在塑造居民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國內外不少學者的關注,也充分顯示這一課題的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白德懋認為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據,居住區規劃應該滿足居民的這種對社會交往的需求,使居住區的室外空間成為方便人們社交的場所。規劃師和建築師要有“場所感”,讓居民有一種領域感和歸屬感,領域感、歸屬感的營造有利於小區建設以及後期的維護;王宇基於環境行為理論對居住者需求和行為活動的調查,分析空間構成要素與人的行為活動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小區公共空間應適當動靜分割槽,建議開敞大空間,可以與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鑲嵌組合,但在設計時要注意考慮到不同型別空間的區分,避免不同活動的相互干擾。這一理論的提出要求設計師應慎重考慮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的合理佈局。國外也有一些相關重要理論切入這一問題的研究,如(美)西薩佩裡提出“鄰里單位”理論。該理論認為在鄰里中心與周邊的住宅組團中心的範圍內,應以散點狀的形式佈置公共空間。有別於以往沿中軸線佈置小區公共空間的模式,大大提高公共空間的服務範疇;(英)西蒙貝爾早在他所編著的書中提出景觀設計不僅要在視覺上令人愉快,還要在功能、成本和美學之間求得平衡。就此提醒設計師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時不能單純的追求審美而忽略實用功能性,也不能單方面的追求功能而忽略人們對美的追求;楊蓋爾著重從人及其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研究和評價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等等。這一理論研究應用於已建設完成的小區評價其公共空間質量,總結經驗教訓,能快速提高設計水平,更好的服務於人。

  1.2當今城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理論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

  國內外城市居住小區的空間理論研究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總結出帶有普遍時代特徵的城市小區理論,以此研究理論為依據所提出的設計方案,不乏一定的指導和借鑑意義。但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程序、經濟基礎、文化環境、居民心理特徵等等存在較大的地域不平衡狀況,各個城市在具體面對小區環境最佳化課題時呈現一定程度個體特性,而且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一直在發展演變,因此,照搬現成的研究理論和設計方案並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各個城市居民的實際需要,對具體城市小區的實地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的空間設計方案,更具現實的指導意義,也能提煉出中國城市小區設計中帶有普遍性的理論對策和實踐作用。另一方面,當今大部分學者多從空間層次、空間形式角度對居住小區公共空間進行研究,由於更多選擇老年、兒童等有限群體對公共空間的需求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筆者以為城市小區的空間研究在群體對策上應該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是面向城市居民各個層次的設計需要。本文以所在的寧德市居住小區為個案,對小區居民按年齡層分為0—12歲兒童、13—30歲青少年、31—60歲中年、60歲以上老年,四大塊分別進行跟蹤訪問,掌握他們各自的心理與行為特性,力圖為寧德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尋找具體有效能符合各個層次居民需求的設計方案,為當前城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的構建起有益的參考和借鑑作用。

  2從寧德市小區公共空間的調查研究分析當前城市小區設計問題

  為了全面客觀的瞭解寧德市住宅小區公共空間的現狀和特徵,筆者重點研究物件選擇在不同時期建成投入使用,且住區規模、公共活動空間形態在同時期小區中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居民小區,同時居民對小區內的公用活動空間依賴性和使用頻率較高的小區作為研究個案進行重點調研。所選取的三個住宅小區均為商品房開發專案,分別位於寧德市城市的中東部。東湖品臻小區、東湖豪門小區及逸濤小區。本次調查分析內容主要包括,觀察記錄小區居民什麼時間段戶外活動較為活躍,持續時間多長;調查記錄居民戶外活動的頻率次數和型別構成,分析小區居民各群體愛好的戶外活動型別和對活動空間的需求,指出小區活動空間存在的侷限和不足等;透過觀察和記錄,綜合分析評估居民對小區各類公共活動空間的滿意程度和對住區公共活動空間潛在的使用需求。2015年7月到8月期間,筆者透過為期達兩個月的努力,跟蹤,運用現場訪談、問卷設計以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對被調研小區進行照片記錄與平面圖標註方式,分析小區整體規劃、空間佈局、空間使用情況;透過實地調查,記錄分析各類活動發生時的人群構成、時間段、時長、所處位置、頻率以及偏好專案等因素;結合小區規模、調查地點所在位置等不同因素,深入瞭解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的特點與現狀,歸納總結實地調研得到的居民戶外活動行為特徵。訪談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和確認小區居民的行為特徵與需求特徵。針對不同群體居民,擬定不同的訪談調查綱要。訪談過程中,按照綱要結構對應的內容進行提問和交談,瞭解居民平時進行小區戶外活動的時間、頻率、偏好等特徵及其原因,瞭解居民對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實際需求和其他方面需求,聽取居民對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本次問卷內容重點針對居住小區公共空間使用存在的問題,探求小區居民日常出行的行為規律和特徵、戶外活動的興趣和主要專案,找出居民對小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真實感受與需求。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小區公共空間使用狀況進行,包括小區居民的戶外活動時間分佈特徵、喜歡的活動型別及所涉及的空間資訊調查,對小區內各類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程度及滿意程度調查,對小區公共活動空間或場地存在問題和建議。綜合問卷資料,居民對不同型別活動需求情況如下:需求程度較高的為運動健身類活動如:跑步、散步、廣場舞、健美操類、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其次親子互動活動也越來越受重視,居民希望透過戶外親子互動活動,使親子情感交融,促進家庭和諧、健康發展。其餘如聊天聚會、游泳、下棋、打牌等也有少數群體喜歡。其中跑步、散步以及各種操類運動的參與者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少年主要與球類運動為主。同時,中老年人也是家居生活和休閒娛樂活的主要參與者。本研究在問卷調查中設定了給所在小區的公共活動空間給予總體評價的問題,受訪居民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給自己所在的小區打分的情況,其中東湖品臻分數最高,逸濤小區分數最低,存在問題最多。從總體情況分析,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小區公共空間建設時重視兒童和老年人對活動空間的需求,忽視其餘人群需求。同一種類型的活動空間,不同小區的需求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東湖品臻小區建成時間較晚、景觀好,活動設施較為齊全,小區管理規範,因此居民對各類活動空間的滿意程度較高;東湖豪門小區規劃面積大,兒童活動空間、康體活動空間較充足,但其餘的幾類活動空間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尤其是中老年人靜態的休閒空間方面;逸濤小區建成時間早,小區景觀單一,公共活動空間少,兒童遊樂場所陳舊,尤其是硬質廣場、散步道路這兩個方面嚴重不足。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小區公共空間設計方面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

  1).小區居民覆蓋所有年齡層,雖然兒童、老年人戶外活動所佔比例比較大,但不能因此忽視其他群體的需求。一方面,由於工作、學習、生活特徵,兒童、老年人活動時間多,戶外活動頻繁,小區公共空間設計上對兒童、老年人給予更多關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青年、中年人工作之餘的消遣、休閒、交際活動,同樣是小區公共空間設計上需要考慮的。

  2).小區公共空間是從屬於住宅空間,有其一定的功能價值,並不侷限於景觀效果。應該改變目前小區公共空間景觀性大於功能性的現象。從本質上掌握居民的行為習性及心理需要,避免為滿足居民的審美需求,刻意追求那些耗資巨大而又生硬、牽強的景觀效果,而導致忽視居民對公共空間的功能需求,造成功能性空間缺乏。

  3).公共空間設計和建築規劃設計二者之間協調不夠,經常出現景觀、空間在建築設計之後的機械的“填空”行為,導致景觀設計與公共空間設計的割裂,被動地將功能性和景觀性的空間分散佈置在整個住宅小區建築周圍。

  4).有限的公共空間,缺乏多功能設計,造成公共空間功能混亂。由於受到種種限制,小區內可利用的公共空間非常有限,而人的行為和感受需要來自各種不同的因素,因此,多位一體的複合型或組合型公共空間應該得到發展和創新。

  5).千篇一律的工業化產品構建而成的兒童活動區域、健身器械區域等,缺少人文關懷,造成物與人的情感交流缺失,物的識別性不強,人的歸屬感缺失。應該認識到工業化成品的活動器械和設施只是簡單的道具,光靠這些道具無法營造或形成視覺、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感受和認同,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等具有人文關懷的要素不能被忽略和遺忘。

  3城市小區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對策探索

  透過對寧德小區公共空間和居民行為的實地調查,可見寧德城區小區公共空間在設計觀念上存在的問題集中在群體需要層面、公共空間設計意識以及營造歸屬感等多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小區建設普遍存在的現狀,需要多方面探索最佳化方案。

  3.1樹立人本思想,全面滿足居民需求

  充分尊重居民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創造符合居民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滿足居民情感需求的空間,實際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小區公共空間的具體應用。因此,筆者認為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結合時代特點,時刻以使用空間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作為設計的前提和標尺,使空間設計更合理。在注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時不能忽視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落實真正的以人為本。如:滿足兒童遊樂需求和老年人康樂需求的同時也應該滿足青少年對球類運動空間的需求,中年人休閒運動的需求。在設計規劃時滿足居民各年齡層需求的同時,在兒童和老年人活動空間上多注意細節的設計,如考慮到兒童遊樂時需要大人的看護、照顧,因而設計兒童遊樂空間時應考慮大人聊天、休息的空間。同時,兒童安全意識薄弱,在進行遊樂設施設計時在材料上、細節設計上更要用心,採用柔性材料、倒角設計避免兒童磕碰、摔跤等。

  3.2轉變意識,實現景觀與功能的雙贏

  城市住宅小區環境的優劣、質量的高低對小區居民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對小區環境的關注已不僅僅停留在景觀層面,而更深層次的關注小區公共空間功能的開發。這就要求設計者在意識形態上應該把景觀與功能放在同一天平上,將二者揉和設計。首先應該基本滿足居民活動需求的情況下合理的進行功能佈局,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場地條件合理的設定活動區域和設施。如:兒童玩樂空間、青少年球類運動空間,中老年人操類運動空間、散步空間等功能空間為面,以交通體系為線,結合不同活動的特點,確立公共空間中景觀與功能空間的整合關係。運用不同的美學手法來營造公共空間的藝術效果。透過不同的元素,相互組合疊加,利用色彩、質感、形體等要素展現別樣的空間氛圍。也可以利用光線的高度、顏色、角度隨時間的`變化和日照方向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創造出更豐富的美感。最終達到功能空間與景觀的相融,營造優美的小區環境。

  3.3空間使用上的多功能性開發

  隨著技術的發展,屋頂空間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剩餘空間,許多大城市公共建築屋頂出現空間花園、空中泳池、空中餐廳等等,筆者認為可以把這一設計模式匯入到住宅小區屋頂空間設計中,設計師在進行小區公共空間設計時,綜合考慮各年齡層活動喜好,行為特徵,把相對靜態的活動專案(下棋、打牌、逗鳥、遛狗、看書等等)結合景觀設計,將其設定在屋頂,並在屋頂設立相應的防護措施。如:可設計成花園式活動空間,考慮居住人群的活動需求設硬質鋪裝,搭設遮陰花架,添設休閒桌椅,四周沿邊栽植灌木、花、草坪等,並考慮垃圾箱、照明裝置等服務設施,使其成為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活動空間。架空層空間兼具室內外空間的特點,最大優勢能為小區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動空間。早期建築架空層主要起到停放車輛的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腳踏車、電動車的淘汰,架空層空間被廢棄,灰塵佈滿、雜物堆放其間。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對架空層空間進行改造有效利用。如:將兒童遊戲器械放置其中,它就是兒童遊玩娛樂的空間;將健身設施放置其中,它就是健身運動空間;將木質平臺搭建其中,它就是小區居民展示技藝的空間;將其設計為展覽空間,它就是展示小區文化和藝術的空間等等。由此可見,將小區架空層空間的改造,將給小區帶來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活動空間使用上往往具有“時空重疊性”,是指某一空間在不同的時段往往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10]。這就要求設計師在設計前,要充分調查分析人的行為活動特徵,根據不同年齡層居民行為習性的差異,合理設計多功能的活動空間,而不是主觀地為某一空間環境指定某一單一的活動內容。例如居住小區硬質廣場可以使老年人跳廣場舞的場所,可以是週末露天電影的場所,也可以是節假日聚會的場所。可以是夏天居民的游泳池也可以是冬天孩子溜冰、奔跑的場所。因此,科學合理的設計,能有效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提高空間活力。

  3.4尋求地域特色和歸屬感

  居民的行為、需求與當地的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文化觀念等密切相關,只有透過設計師對當地的民情、風俗、文化等進行反覆揣摩分析,才能營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小區公共空間,使居民產生情感的共鳴,引起人們強烈的歸屬感。例如當今寧德市小區居民較大一部分由寧德市下各縣遷入,這些居民還保留著當地傳統習慣,對節日慶典、民俗活動有著強烈需求,然而現在千篇一律、毫無特徵的工業化設施覆蓋大大小小的小區公共空間,使這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迫使很多具有傳統意義的活動逐漸消失,使小區失去活力,毫無“家園感”得不到居民認同。因而,對於小區公共空間的建設,筆者認為應綜合考慮固有居民與後遷入居民的生活行為特徵與心理需求,將新的東西與地方風俗、傳統建築和景觀糅合設計。將傳統的生活形式與現代文化進行整合、共生,既要保證傳統文化的延續,也要使新的文化得以注入城市小區建設中。建議設計師在進行小區公共空間設計時,儘量運用本土材料、當地特色綠植,透過提煉本土建築符號應用於設計等,使地域特徵與公共空間無縫連線,增強小區識別性,讓居民產生認同感,擁有歸屬感。

  4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空間的最佳化設計,小區環境質量的突破提升,對小區居民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我國不同城市發展在經濟、文化、觀念存在較大差異,但筆者認為,寧德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具備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城市小區公共空間設計必須緊密關注居民行為特性、心理需求,否則將引起小區公共空間出現重景觀輕功能,活動空間缺乏,功能混亂,設施工業化,歸屬感迷失等現象。要徹底避免這現象出現,實現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的最佳化設計,迫切需要設計師思想觀念上的轉變以及設計方案的最佳化,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中國城市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研究起到引導和借鑑作用。居民在小區生活中的行為、心理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居住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研究,需要更多的學者和社會力量進一步跟蹤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