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與農作物套種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竹蓀與農作物套種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竹蓀栽培種植技術粗放,可以同其他型別的農作物進行套種。套種後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更能增加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經濟效益,在竹蓀的菌渣還田後還能進行土壤的保持和肥力的增加,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典型。本文從場地選擇、原料準備、種植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竹蓀與農作物套種栽培技術探討。

  關鍵詞:竹蓀;農作物;套種;栽培技術

  竹蓀又稱竹參、網紗菌,是一種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植物,基於其外觀形狀,人們稱之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於其不僅具有香味濃郁,滋味鮮美的等特點,而且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市場需求量也日漸增加。在栽培技術不斷髮展的條件下,竹蓀的種植範圍和作物產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擴充套件和提高,基於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經濟收益以及竹蓀種植的特點,進行竹蓀與農作物的套種已經成為許多農戶的選擇。但在具體的栽培技術上還存在些缺陷,本文試圖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竹蓀與農作物的套種栽培技術提供一些建議。

  1菌種與栽培季節選擇

  1.1菌種選擇

  菌種選擇首先要考慮它的食用性和經濟性,在此基礎上選擇抗逆力性強、出菇週期短、產量高的品種。目前市場上銷售量比較大的品種是“長裙”竹蓀和“棘託長裙”竹蓀,菌種選擇種植較為理想的D-古優1號即可。

  1.2栽培季節選擇

  竹蓀的生長對於溫度具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菌絲生長的溫度應該是在20℃—23℃,而子體形成的溫度在22℃最宜。根據竹蓀對於溫度的要求,福建漳州長汀地區的栽種應該選擇在2月末至3月中旬進行。當室外溫度處於13℃左右時進行堆料播種,在3月下旬即可進行套種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此時,福建地區正逢梅雨季節,為竹蓀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溫度和溼度環境。

  2場地選擇

  作為腐生菌菌類植物,竹蓀具有喜溼潤,怕乾旱的種植特點,而且對土壤酸鹼度有一定要求,在竹蓀的生長過程中,菌絲生長不需要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長也僅僅需要1/3的光照。因此在場地選擇上應該選擇沒有積水而且排水較為順暢的田地,另外還要考慮土壤的腐殖質的含量、是否是弱酸性、土壤是否疏鬆等因素。在菇床建設上應該先開排水溝,菇床寬1m,長度視土地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13m最佳。菇床與菇床之間應該設立人行道,床面應該建設成“龜背形”,以防止積水。

  3原料準備

  由於竹蓀的種植和生長需要大量的腐殖質,因此在栽培原料上應該進行詳細認真的鋪設。竹蓀能夠分解和利用植物纖維素,可以選擇各種竹木的莖葉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腳料,各種植物秸稈和草渣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在使用時應當將這些原料進行充分的曬乾,並且搗碎,否則會影響竹蓀的吸收和生長。選取直徑為3cm左右的枝條,最長不得超過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撈出後堆積發酵,大約6天,期間翻堆2次,保證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鹼值為7即pH值大約等於7。通常每平米用菌種2—3瓶,原料約25kg,如果能夠用3、4種植物原料進行混合則效果更佳。

  4播種栽培

  通常在播種前大約10天左右進行土溝挖掘,溝的深度保持在8—10cm、溝寬保持在80cm,挖溝的表土要堆積在兩旁以備後用,之後再向下挖大約9cm的鬆土,保證陽光將土壤充分曬乾。播種前還要在整個畦面及兩旁用石灰粉進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約是0.2kg/m2。之後還要向畦內澆水,水量適中。播種方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層5cm厚的栽培輔料,然後在原料上面撒播1層菌種,再鋪設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層菌種,再鋪設1層5cm的原料,即3層原料2層菌種。播種原則即是一層料一層種。播種完成之後用小鏟子將原料與菌種壓實,以便於菌種的營養吸收和生長。堆料播種後,在畦床表面覆蓋1層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約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覆蓋完成後,用竹葉或者枯草均勻鋪撒在表面上,再蓋好農膜,以防止雨水淋溼和浸泡。

  5套種栽培

  在竹蓀畦床旁邊可以進行其他農作物的套種,例如大豆、玉米、黃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蓀播種後20天左右即可進行其他農作物的種子播種,一般間隔50—60cm安排1顆農作物的播種。進行其他農作物的套種不是盲目的增加經濟收益,而是具有相當的科學依據,否則就會南轅北轍,影響竹蓀的生長。在套種農作物的選擇上不是隨便的套種,而是要選擇高杆或者藤蔓較高的農作物,這是因為,當這些農作物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為竹蓀的生長提供天然的遮陰物,有利於竹蓀的天然生長;此外竹蓀生產之後的菌渣又能供給這些農作物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其生長,進而實現迴圈農業等,這些都是在套種選擇上應當引起農戶注意的問題。

  6種植管理

  播種後每間隔3天就應當將農膜揭開一次,目的是為了利於農膜內菌種的通風增氧。除此之外,要保持覆土的溼潤程度,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為適宜。當遇到大雨時,要注意防澇,使其迅速排澇。在播種後10天左右的.時間,要及時檢查菌絲生長的情況。如果料內菌塊出現白色絨毛狀,表明菌絲的生長相對正常,一旦異常,種苗發芽就會出現問題。播種後的正常的溫度培育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等到菌絲爬上肥料的上面,就可以將農膜完全揭開,改用茅草,以及枯葉等扦插在畦床上,以達到遮陰的效果,這樣有利於竹蓀小菇蕾的快速生長。如果套種農作物長高,畦面達到三陽七陰的光照度時,要及時撥開茅草。菌絲經過培養會不斷增殖,吸收大量養分後形成菌索,並不斷的爬上料面。這樣,竹蓀生長就由營養生長變為了生殖生長,並且加速了竹蓀菇蕾的形成,不久則會破口抽柄形成子實體。出菇期培養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過幹或過溼,而覆土含水量要保持不低於20%,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85%左右為最佳。在竹蓀菇蕾的生長期,一定要保證早晚各一次的噴水工作,使其相對溼度大於等於90%。菇蕾膨大逐漸出現頂端凸起,使其在短時間內破口,儘快抽柄撒裙。其中對於竹蓀的噴水要特別的注意,具體要求可以概括為“四個看”,看蓋面物進行噴水,當竹葉或者是枯草變干時就要進行噴水;看覆土進行噴水,當覆土變白時就要多噴、勤噴;看覆土進行噴水,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看天氣情況進行水分噴灑,晴天或者溫度高蒸發量大時要多噴,陰雨天氣時則要少噴。水噴灑到位才能確保竹蓀長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採收與加工

  需要2.5小時到7小時竹蓀菌蕾才能從破殼開傘到完全成熟,一般在12-48小時候就會倒地死亡。子實體成熟時,竹蓀開傘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膠質將開始自溶,這樣就可以採收。採摘時用手指握住菌托,輕輕扭動子實體將其慢慢拔起,要注意小心的放進採摘的容器內,不要損壞菌裙,以免影響竹蓀的質量。待竹蓀的子實體採回後,要及時除去菌蓋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膠質液將柄和裙汙染掉。由於商品交易要求完整、潔白、乾燥的竹蓀子實體,因此,要將潔白的竹蓀子實體插到曬架的竹籤上進行日曬或烘烤。

  8結束語

  竹蓀不僅具有極佳的食用價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營養價值,所以深受市場喜愛,在如今倡導生態農業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優質安全的竹蓀以及實現竹蓀的大規模種植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相關課題的重要研究物件。儘管目前我國的竹蓀栽培技術還不是十分的完善,還有許多技術瓶頸,但是整體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也希望今後有更多的農業專家和學者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相關課題的研究中,針並且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議,為提高我國竹蓀的優質栽培和安全高產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餘茜.竹蓀與農作物套種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07):136+119.

  [2]餘茜.竹蓀與農作物套種技術[J].福建農業,2011(07):17.

  [3]丁湖廣.竹蓀栽培技術的新飛躍——林果農作物套種栽培法[J].北京農業,2004(02):20.

  [4]馬璐,林衍銓,應正河,江曉凌.竹蓀間作套種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15(06):7-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