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色彩的運用論文

室內設計色彩的運用論文

  摘要:室內環境是大眾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須場所,設計師從事室內環境設計,應該反對那些沒有設計意義的形式主義,透過應用設計心理學、色彩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等原理,迴歸設計最初的本源,增添一份理性和設計的感性,減少一點浮躁。時代的不斷髮展使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才能夠創造出優美宜人的生活環境。在室內設計中,色彩能夠界定空間、顯示功能、暗示溫度,從而影響人們的情緒,並且能展示居住者的個性。由此可見色彩在室內設計中至關重要。本文力圖透過正確地運用室內的設計色彩,對居住者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經過精心裝飾的室內空間,能夠給居住者帶來意想不到的特殊收穫。

  關鍵詞:視覺色彩;色彩運用;理性搭配

  1色彩與現代設計

  豐富多彩的色彩,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處不在,人們早已對它們習以為常。我們只要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色彩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絡,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與色彩息息相關。從清晨,你睜開眼睛到夜幕降臨進入夢鄉,甚至在你美麗多彩的夢境世界中,都會察覺到色彩的身影。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色彩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好這種影響的潛移默化,用於改善人們生活,將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藝術與設計領域中的色彩運用,近年來被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從色彩的角度出發來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與眾不同的另一面。由此可見,對於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色彩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從事室內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師每天就是透過工作中的所選擇和使用的色彩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設計師對於色彩的選擇都對人們產生著強烈的影響。因此,對於設計師而言,要全面地認識他們所引起的影響的必備素質。在外出之前,尤其是約會之前,恐怕誰都會在鏡子前審視一下自己的著裝。相反,在情緒低落時,由於眼裡沒有漂亮的色彩,因此只穿暗淡的衣服。在換季時,家中的床單和窗簾都換成與季節相搭配的色彩。像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時就透過色彩進行情感於是覺得溝通與交流。

  2色彩與室內環境

  2.1室內的色光關係

  照明條件總是對色彩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室內空間。因為在內部空間中,色彩處在自然光源下與處在人造光源下觀察的感覺有較大區別;同時,房間的位置朝向也影響到色彩的感覺。到了晚上,人們使用人造光源,這一切都將發生改變。因此,你不僅要考慮自然光源還要考慮人造光源對色彩的影響(如圖1所示)。

  2.2室內環境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應該運用於不同的室內環境中,選色通常受房間的結構與運用功能的影響。例如:休息室比起居室使用的色彩更輕快些。醫院的手術室大多使用高明度、低濃度的綠色,而天花板通常不著色,但地板色彩斑斕。經過大量研究顯示,室內色彩越是趨近於中性色就越會使人感覺愉悅,而電影院的大廳卻正好相反,色彩越是豔麗就越能使人歡樂,這表明環境的取色取決於室內空間的功能。室內空間色彩的適合程度是受歡迎的關鍵。很多國家都對這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並加入了各自國家的獨特特色及風格。

  2.3室內色彩美學視覺

  室內選用色彩還需要掌握一些細微的變化,因為完成的室內色彩是許多色區的混合體。室內不僅受人造光和自然光的影響,還因其室內不同材料的反射造就的效果不同,因此要注意這些細微變化對人的影響。為了使色彩發揮最大作用,要考慮到色彩的審美視覺。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房間的尺寸、構造格局和光線來源等問題(如圖2所示)。多年以來人們都在嘗試將色彩和諧或色彩美學的原則簡化成為一個公式,但這明顯進入了誤區,時代在不斷變化,這些是無法用固定模式的公式去定義的。因為每一個室內空間都與這個空間的主人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室內空間都需要獨特的風格和新奇的.感覺,這些都不是能靠公式思維來實現的。

  2.3.1室內色彩和諧

  室內設計工作包括三個維度:空間、體積和結構,同時還要考慮光線。室內設計師在設計室內空間時要將居住者的個人喜好等因素考慮在內。不同功能的室內空間也要考慮運用不同的色值。色彩的生動程度和色彩的關係要達到相融合才是至關重要的。

  2.3.2室內色彩的確定

  室內色彩是透過對主要區域和二級區域功能來確定的。雖然在房間的各個部分使用同一種色彩會更有整體感,但根據各個區域的功能來使用不同色彩更加重要。其實最成功的房間設計依靠的不是規則,而是設計師多年的訓練和經驗練就的色彩感覺。

  2.3.3色彩佈局

  對於色彩領域的新手來說,決定分配多少色彩以及把色彩分配到什麼地方都是非常棘手的。在傳統房間中,最中性的色彩一般用於主要區域,較明亮的色彩則用於較小的區域。然而,採用與之相反的方式,或許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因為室內色彩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設計師就要充分考慮色彩的佈局怎麼才能達到更加完美的效果。2.3.4色調佈局從人類開始直立行走以來,大多數人都習慣了腳下的暗色系(大地)、周圍空間的中色系(樹木)和頭頂的亮色系(天空);如果更改這種格局就會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嚴重時會讓人產生一種頭重腳輕的錯覺。因為腳下的暗色系會給人一種安全感,這種色調佈局被沿用到室內設計中,多數人很容易接受這種佈局,並感覺這樣的佈局最舒服。

  3居住室內空間色彩設計

  3.1客廳

  客廳也叫作起居室,是主人與客人進行會面、交談、娛樂、休息的地方;是人們滯留最多的地方;也是整個內部空間的重點功能區域。客廳的擺設、色彩、風格基調都能反映主人的性格、特點、眼光、個性、生活情調樂趣與個人的審美觀等。客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時間最為頻繁,它的功能聚集了放鬆、遊戲、娛樂、會客等。因此,客廳被主人和設計者列為重中之重(如圖3所示)。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傾向於在他們的客廳的牆壁上,使用自然白色或者非白色的這類色調。如果需要進行展示主人的藝術欣賞的話,那麼這會是最好最自然的選擇,因為沒有彩色的背景牆不會影響書法、畫作或者攝影作品的展示效果。日漸流行的其他色彩,例如比較亮麗的色彩,如海洋藍、金色、亮紅色或者草綠色等。假如居住者希望有一間能夠讓人精力充沛的客廳,那麼使用那些比較醒目亮麗的色彩,亮麗的色彩會給客廳設計增加動力和熱情。暖色系是由太陽衍生出的色彩,這些色彩能給人一種十分溫暖柔和舒適的感覺,暖色系的適度運用可以令人享受活潑、愉快、興奮的感覺。此外,黃色還具有給背景一個突出向前的視錯覺,而青色和藍色具有將背景回縮的視錯覺。

  3.2廚房

  廚房的色相和明度可以左右使用者的食慾和情緒,而廚房的使用物件的家庭人口、成員結構、文化素質,又決定對廚房色彩的偏好。對於廚房的色彩來說,色彩上應力求表現出光潔、乾淨、能夠刺激人們食慾的特點(如圖4所示)。選用灰度較小、明度較高的色彩。設計要簡潔,不要有過多的裝飾。如果使用白色和原木色進行搭配,這組效果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廚房乾淨的感覺。刺激食慾主要是與食品色彩比較接近的色彩,或是生活中能夠強烈刺激食慾的色彩,比如葡萄酒紅、蘋果綠、葡萄紫、橙紅、橙黃等。

  3.3餐廳

  餐廳之中的選用色彩,普遍都是隨著客廳的主要功能進行搭配,這主要是從空間感的角度來思考的。國內多數的住宅室內設計都把餐廳和客廳進行連通,因此,在進行餐廳設計時應該對餐廳和客廳進行整體設計,而不是割裂的獨立設計(如圖3所示)。

  3.4臥室

  臥室是人們用於休息的地方。如果想要睡個安穩覺,除了選好床和床墊之外,還需要把臥室的色彩進行合理搭配。選用對比色,能使臥室感覺變得更加鮮活,但也十分容易讓人失眠;選用白色或中性色是很不錯的選擇,但對年輕人或者小孩子來說就會有些過於沉悶。床上用品是臥室的中心色,其他都與之相呼應。搭配其他色彩的裝飾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圖5所示)。

  3.5衛浴

  衛浴空間是每個室內空間中最私密、最放鬆的獨立空間,人們渴望置身於毫無拘束的氛圍舒適洗浴。色彩是可以讓人們心情快速轉換的因素之一。色彩在衛浴空間中的變化會使得衛浴的整體氛圍隨之改變,浴室的面積較小,則可以在色彩上採用中性設計;面積較大,則應該使用較為明亮的色彩(如圖6所示)。

  3.6書房

  書房又稱家庭工作室,是閱覽、寫作、學習、創作或工作的空間。特別是那些從事文學教育、科學技術、藝術創作等工作者必備的活動空間。書房,是人們結束一天單位工作、學校學習後回到家中自主活動的空間,也是為個人單獨設立的私人天地,最能體現居住著的個性、愛好、學識、地位及修養的空間。因此要求設計者將書房創造出以靜態、優雅、寧靜為主的空間(如圖7所示)。

  4結尾

  鑑於室內設計的創造性以及室內設計思維對於室內設計如此重要的,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要求,設計者就應該運用“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設計模式”,對於室內設計的應用是現階段設計師研究和探討的重點。設計是一種創新性的活動,透過分析有關設計存在的外在因素,再進而結合設計的規律性和普遍性,並結合哲學的觀點創造性地精心設計出更加適合顧客的室內空間。透過室內環境與顏色的合理結合運用,使人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之下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

  參考文獻:

  [1]劉笑瀚.人的行動文化與設計[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0

  [2]林仲賢.顏色視覺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孫遲,孫箐璐.探究城市建設色彩設計——以瀋陽市為例[J]設計.2015(10)

  [4][日]大智浩.設計色彩知識.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

  [5][日]吉田慎吾.環境色彩設計技法—街區色彩營造[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

  [6][美]肯尼思.R.法爾曼,切麗.法爾曼.色彩物語—影響力的秘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7][美]瑪利.C.米勒.室內設計色彩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