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住宅小區綠化功能與景觀設計論文

北方住宅小區綠化功能與景觀設計論文

  摘要:現代住宅小區建設中,綠化與景觀設計屬於最為關鍵的部分,對小區環境與居民生活質量緊密相關。所以,在實際設計時,必須要凸顯小區的綠化功能,並對景觀進行科學設計,力求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根據我國北方的氣候特徵與住宅小區的建設要求,對小區綠化功能進行了歸納,並探討了合理進行綠化與景觀設計的思路。

  關鍵詞:北方住宅小區;綠化功能;景觀設計

  當前,人們對於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住宅小區建設標準也因此出現了一些變化。綠化是現代小區最基礎的功能之一,可透過改變環境質量對小區居民的健康產生影響。所以,對綠化與景觀進行科學設計實際上是小區建設中必須要格外關注的環節。

  1北方住宅小區的綠化功能與景觀設計

  1.1綠化功能

  住宅小區的綠化功能主要體現在:首先,綠化可調節氣候。在綠化面積較大的情況下,空氣中的氧含量會比較高,再加上樹木枝葉可吸收熱量、草地可增加空氣溼度,小區氣候將會得到有效的調節,變得更加宜人。其次,綠化可美化環境。小區綠化以種植樹木和草坪為主,這些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調劑作用,使小區環境更有大自然的氣息,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再次,綠化可保護環境。住宅小區人口集中,汽車尾氣及生活垃圾汙染均比較嚴重。綠化一方面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來降低空氣中廢氣的含量、減少灰塵,改善空氣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噪音的作用,對居民健康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很有益處。

  1.2綠化與景觀設計思路

  1.2.1將實際的環境條件作為依據。住宅小區所處的位置不同,環境條件也會有相應的差異,所以,在具體進行綠化與景觀設計時需做到具體分析。一般來講,如果小區所處位置環境較為優美,設計時就要儘量使房屋面向綠地,並透過有意識的錯落佈局、減少房屋相互遮擋來凸顯自然之美。為此,設計時就要考慮“綠地溝通”,藉助道路與綠地進行引導。在小區綠化中,植物是一個關鍵要素,在其做主景時,可考慮設計不同主題的景觀,而在其做背景時,則可將前景的`色彩與質感等情況作為依據,對其高度進行科學設計,營造一種前後對比或相互襯托的效果。

  1.2.2善於利用自然環境。部分小區所處的位置有著非常好的自然環境,對於這種優勢,設計時應善於利用,使小區居民享受到大自然的饋贈。同時,這種做法也可以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和諧,是美景營造的最高境界。比如,設計時可考慮將綠地佈置在水系沿線,並有意識地構造帶狀綠地或塊狀綠地。當前,綠化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方式為規則式種植,這種設計形式較為傳統,就目前來講依舊是必要做法,在設計合理的情況下,規則也可以是一種美,但在具體實踐時應把握好修剪的度,不可過於刻意,以免使植物顯得呆板無趣。

  1.2.3在可行的前提下儘量保留原有植被。部分小區綠化位置原本就生長著一些植物,對於這些植物,建議設計時儘可能地保留。原有植被的優勢在於自然,將這些植被保留下來地做法,可以使得綠化效果更具和諧美。在實際設計時,若遇到植被面積過大的情況,則需將建築位置定在植物之間,以儘可能地保證景觀連續。此外,在可行的前提下儘量保留原有植被也可以起到降低綠化成本的作用,有助於小區建設費用的降低,具有一定的資源節約意義。

  1.2.4科學進行“植物配植”。植物配植是小區綠化的關鍵一環,在具體進行時應以植物習性與形態為依據,一般要求是選擇適宜當地氣候且視覺效果較好、與小區環境和諧統一的型別。比如,在小區環境較為寧靜時,植物配植建議遵從簡潔規整的原則。以此類推,在環境較為自由時,植物配植則需做到富有變化;在環境較為平淡時,植物配植需儘量色彩明豔,以達到調劑目的。在配植方式上,建議遵從植物習性,比如,喜陽植物與喜陰植物應分別種在光照充分、陽光較少的位置。若需進行群體種植,則應將喜陰植物安排在喜陽植物的下方,以確保2種植物的生長需求得到滿足。北方地區天氣相對較為寒冷,具體設計時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耐寒植物,以最佳化綠化效果。適宜北方氣候的常綠樹有雪松、龍柏以及華山松等,落葉喬木則有七葉樹、銀杏以及五角楓等,設計時應根據小區實況進行考慮。

  2結語

  總而言之,小區綠化既能夠調節氣候,又可以美化和保護環境,對於小區空氣質量與居民健康均有重要意義。因而,現實中在進行小區建設時,必須要重視綠化及景觀設計環節,儘量做到科學設計與節約設計,其中,將實際的環境條件作為立足點、善於利用自然景觀、保留原有植被、科學進行植物配植屬於基礎要求,需要設計人員慎重以待。本文圍繞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闡述了一些個人觀點,希望對小區綠化設計工作的改進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李俊達.北方住宅小區西化雕塑中的“形”[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4(16)

  2宋超.北方住宅小區園林植物選擇與配置探析[J].現代園藝,2013(14)

  3呂輝.北方住宅小區內草坪的種植與養護[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