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景觀設計體系分析論文

新農村景觀設計體系分析論文

  1新農村景觀設計中的實體構成

  1.1民居建築景觀

  居住條件是反應居民生活水平的條件之一,房屋的安全性是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保證房屋的安全性和防災能力是首要任務,也是保證和諧社會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新農村民居建設中應考慮節能、環保等方面的問題,民居建設要朝著建設生態住宅的目標發展,減少對資源的依賴,透過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出舒適、健康的生活居住環境,達到自然、建築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交融。首先,新農村生態住宅要多選用低能耗、輕型節能等環保型的建築材料,提高農村住宅的生態節能性和經濟性。其次,新農村住宅在設計時應選擇合理的方位進行佈局,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和光照等,起到減排節能的目的。另外,在建築結構和構造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使住宅在保證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1.1.1居住建築設計新農村居住用地規劃應相對集中,要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出行條件,合理、科學地使用土地;在用地選址上,新居住用地應規劃在水汙染源的上游和空氣汙染常年最小風頻的下風側,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和環境;同時,要合理佈置社群和生產地點間的距離,既要方便農民生產工作,也要避免相互之間的干擾。在新農村住宅建設方面,要嚴格按照當地政府部門規定的日照間距係數來部署。如果是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建設區域坡度要控制在25%以內,儘量選擇朝陽方向的坡面,要避開易出現滑坡、風口的區域,而豎向則可採用築臺、錯層的方法佈局。在平原區域不準建設獨立式的住宅,要以建設雙拼式、聯排式住宅為主。新村民居的建築風格應呈現當地特色,符合農村特點,將傳統建築風貌和文化價值的民居或者祠堂保留下來。另外,多數農村居民有養雞、養豬的勞作方式,這些方式會對新農村的景觀規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農村民居建築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當地農民的意願,儘量滿足農民的需求。

  1.1.2住宅建設標準

  (1)住宅功能佈局:新農村住宅設計的功能佈局,要根據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住宅空間分割槽要滿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2)住宅結構:住宅建造要符合當地的氣候,合理選擇建築的結構,多采用南北向,確保在冬季有足夠日照時間。客廳、臥室、廚房應該設有窗戶,窗戶面積和地面的面積不應該小於1/7的比例。住宅內入口過道的寬度不能小於1.2m,室內過道的寬度不能小於1m。住宅外窗窗臺距地面的淨高度不宜高於0.90m,要安裝防護設施。陽臺欄杆的高度應該高於1.05m,而防護欄的欄杆間距不能超過0.11m。

  (3)廚房:在規劃和建設時應預留擺放櫥櫃、灶臺、洗碗洗菜池、排油煙機等生活設施的位置,如果廚房和居室是相互獨立的,應該設計得便於聯絡。

  (4)衛生間:對有條件的農村地區,衛生間要設計在住宅內;衛生間的門禁止開在廚房內,衛生間地面和部分牆面要做防水處理,防止以後出現滲水;衛生間如果沒有窗戶通風,應設有機械通風設施;對於樓房住宅,衛生間的上下佈置要對應,上層的衛生間不能建在下層其它居室的上面。(5)住宅屋頂設定:無論是在夏季還是冬季,屋頂對室內居住環境的影響都特別大。因此,可將屋頂做成坡屋頂的形式並加保溫層,選擇材料容重較小、導熱係數低的聚苯板等做保溫層等。另外,對於二層以上的住宅的要經過專業人員的設計後方可施工。

  1.1.3新農村建築的群體組合建築的群體組合方式有多種,其中以低層獨立式和聯排式為主。

  (1)錯位組合。在一般的排列方式上進行錯位排列組合,這樣可以設計出多種風格的建築,比如V形、L形以及鋸齒形等。在不改變原有宅基地面積大小的情況下,錯位組合是獲得多種體型的最常用的建築群體組合方式,其施工方式與一般的排列形式是相同的。

  (2)梯形插入。透過變化某些宅基地的形狀,並作為過渡體塊,改變拼接體的朝向。這種不需要大幅度變換宅基地的手法是較為有效的,對庭院空間領域的創造和圍合,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也不至於影響單個住宅。

  (3)錯位斷開。打破單一的裡面構圖,在較長的拼接方向中選擇合適的位置斷開,起到空間的關係活躍、豐富空間鄰里的作用。為了很好地起到活躍構圖的效果,在建築住宅的組合群中,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地攝入諸如活動室、商業建築或學校建築等,同時在層高和平面的形態控制上進行適度的調整。另外,新農村的建築空間具有很強的領域性,村與村之間的界限比較明顯。建築空間的領域劃分可以透過牌坊建築、單品或組合雕塑、形色各異的地面鋪裝或景觀綠化等景觀構築物來劃分。比如在商業街或鄰里住宅的入口處,設定圍合構件如建築院牆或圍牆等,在起到增強場所感和標誌性作用的同時,還可以限定特定的領域和功能空間。

  1.2街道空間景觀

  我國農村多數的街道景觀設計大都遵循當地的自然特點,利用地勢特徵和河流湖泊等環境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體現出農村景觀的自然性。

  1.2.1標誌點標誌點是農村象徵的代表,比一般地區更能讓人們記憶,可識別性較強,還可以讓人們對村莊流連忘返。因為形成的年代不同,傳統村落的空間標誌有著更深刻的人文內涵,也有著時代和歷史共同的標記,例如歷史文物和紀念碑等。另外,反映歷史、風俗、文化、地理的典故和地名可以作為標誌。在街道中,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標誌可以是建築物,也可以是時間久遠的名木和古樹等。

  1.2.2特色空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和社會的需求條件下,可以逐步形成完善地區和民族文化特徵的地方特性。例如,在北方地區多是開敞明亮的佈局空間而在南方會出現深弄幽巷的現象。然而,在廣東和閩南一帶存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騎樓,建築的全部或區域性被架空,沿街的公共建築底層可以讓人們進入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活動空間。這些建築特色都可以被新農村的街道建設運用。

  1.3農村廣場景觀

  因為居民生活和生產的需求,在中國傳統的聚落佈局中出現了不少的非生產性場所。比如: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央就有一座約10m×12m的圓角房屋,在室內沒有發現一件生活用器,這座房子不是生活居住用房,應該是某種非生產生活的房子。我國傳統聚落的核心場所一般都位於中心地帶,具有商業集散的功能,同時是居民活動中心和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廣場功能也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多個功能變成了現在的休閒娛樂場所。公共活動場所的存在可以滿足居民在生活、生產和休閒娛樂方面的需求。在新農村景觀規劃中,應該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瞭解當地的民風民俗、歷史文脈繼承等因素。

  1.3.1廣場設計要尺度宜人新農村的建設規劃設計應首先考慮“尺度宜人”問題,不要盲目的講究“大”,廣場所服務物件是村民,要針對村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進行設計規劃。目前,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村裡多為留守的老人、孩子、婦女等弱勢群體。因此,廣場功能設計要多為此類人群考慮。

  1.3.2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傳承廣場設計應具有特色性和文化性,能夠體現出村莊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也應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例如諸葛八卦村,位於金華蘭溪,曾在1998年被政府列為重點保護村。村莊中有一座根據陰陽八卦設計的圓形廣場,至今保留完整。廣場的一邊是居民的活動場所,另一邊是水塘。

  1.3.3廣場綠化把廣場的風格、形狀和功能作為佈局依據來設計廣場綠化。比如,要增強廣場的層次感,可以利用高大的灌木和喬木作為主體和對景;活動人數和麵積小的場所適宜採用草皮;公共場所要滿足多數人同時進行活動的要求。

  2新農村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層面

  2.1物質文化景觀

  物質文化景觀主要是指新農村設計中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自然景觀包括新農村的地形地貌、綠地、水體等要素。地形地貌是農村景觀所處地域的`特徵,例如平原的開闊、丘陵的節奏感、水鄉的纏綿意境等。在新農村景觀設計中,只有結合地形地貌,才能建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環境。綠地則是景觀及一切環境存在的基礎,植物經過一年四季的生長變化給環境帶來了希望和生機。另外,有水的地方便多了一絲靈性,新農村景觀設計中的水體存在為整體環境增添了一些生氣。人工景觀包括景觀設計中建築、街道鋪裝、街道小品、廣告導向牌等一些人工因素。色彩和材質都是審美感官物件的屬性,在做街道的路面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街道路面的色彩、材料以及質感。在農村有一種常用的排水系統,即水渠,通常用於雨水和家庭的汙水排放。現今新農村的建設中,在鋪砌材料時最好不要使用水泥進行鋪砌,而應選擇當地的材料。農村街道小品的特徵應區別於城市的街道小品,例如現在很多農村引入多數的不鏽鋼和歐式雕塑的做法其實並不可取,而應該引入具有鄉村景觀特色和濃厚文化底蘊的雕塑。在農村通常在建築的牆面上採用塗寫的方式來做宣傳或是商業廣告,裡面包含了一些人文特徵和歷史因素。我們還可以運用景觀的設計手法對農村的宣傳欄進行設計,使其形式和材質都能夠與周圍的環境融合。

  2.2非物質文化景觀

  非物質文化景觀以景觀中人的行為為主,通常表現為一定區域內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娛樂和風俗習慣等文化活動。不少的農村居民在街道上納涼、遊戲的習慣至今仍在保持。街道空間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因為它積澱了非裝飾性的歷史。設計者只有掌控住這種積澱,才能有效地進行設計。在已設計的空間範圍裡存在一些明確意義,即是接受或排斥某一特定的群體習慣、風俗。如果讓在此地居住的人們準確地運用並傳達出預期的資訊,就要在設計中做到與當地的風俗文化相符。為了保持街道的活力,在營造街道景觀時可以在沿街位置儘可能多地佈置多功能的建築。

  3結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對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講究生活質量。所以,迫切要求在新農村的景觀設計中完善景觀功能體系,根據現代人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在保留有價值的傳統特色的同時,創造出滿足現代人需求的新農村景觀環境,利用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創造出具有文化價值的新農村景觀環境。

  作者:刁俊琴 崔學勇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