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論文

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論文

  第1篇:多校區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大學圖書館的使命就是為全校師生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其本質特性之一就是服務性。圖書館服務質量反映了一個圖書館整體水平和實力的高低,也決定了圖書館在大學中的作用與地位。本文運用德爾菲法和專家層次法從基礎條件、管理制度、圖書館員、讀者滿意度四個層面建立一套多校區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是為了瞭解現狀,發現問題,調整和改進工作程式,從而提高服務質量。大學圖書館作為高校教學與科研的服務單位,服務質量是其生命線。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好不好,需要透過一個科學的評價方法來評價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為科學評價提供一個工具,也是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圖書館由硬體、軟體、圖書管理人員和讀者四個部分組成,硬體包括提供服務的所有基礎設施,是圖書館服務的基礎保障。軟體是圖書館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圍,這一方面也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產生決定性作用。館員是圖書館活動的直接執行者,服務的實施者和文化氛圍的營造者,他們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產生直接影響。讀者本身是圖書館服務的受眾,讀者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於其他方面,促進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提高。本文從全盤考慮,探索對圖書館服務的綜合評價,同時考慮到現在多校區大學帶來了圖書館服務的新變化,所以也從多校區角度進行考慮,來探索研究制定一個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以期為多校區大學圖書館建設與評價提供依據。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1.目的性。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確,多校區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就是要客觀評定一個多校區大學圖書館的對教學和科研的服務水平,能夠為圖書館建設指引方向,能為圖書館服務設立目標,能夠為圖書館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2.科學性。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的建立要遵循圖書館自身發展規律,各評價指標要能真實反映某項服務,權重要能反映這一服務在整個圖書館服務中的貢獻率。評價指標的設定、各級指標之間的相對權重值、測評標準的設定等,要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可體現當前時期工作的側重點。

  3.特異性。服務工作往往具有互動性,各項服務是交織在一起的,彼此發生聯絡,大學圖書館服務本身一個整體概念,是由諸多方面交織形成的。在評價大學圖書館服務時,需要考慮各指標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須是特異的,即指標的內涵必須明確。所以在設計過程中使每項指標都為獨立概念,儘可能減少或避免指標屬性交叉覆蓋等情況。

  4.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結構不宜太複雜,各級指標數分配均勻合理。在測評過程中,各指標要有具體測量的辦法,並能獲得可靠的評價分數,才能為評價打下基礎。因此,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應具有比較明確可理解的含義和較好的可測性,同時易於數量化和統計。定量指標要有測量辦法和計量單位,定性指標要能區分程度或等級。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於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體系中的各項指標,分別從基礎條件、軟體建設、館員、讀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評價指標,根據我國多校區辦學特點與大學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對提取指標進行了補充與調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標大綱。邀請了五點陣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專家進行專家問卷調查,採用德爾菲法調查,經過三輪調查後,分析細化指標體系,最終形成多校區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2.指標權重設計。採用層次分析法(AHP)來設計權重,AHP是由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迪(T.L.Saaty)教授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將半定性、半定量問題轉化為定量問題,將主觀判斷以數量化。AHP法將複雜問題進行分解,最後分組形成遞階層次結構,即各因素層次化,並逐步比較多種關聯因素,遵循人的思維方式,透過兩兩比較的方式將問題區域性簡化,最終確定它們的相對重要性,然後綜合決策者的判斷,確定決策方案相對重要性的總的排序。AHP法在綜合評價、估計、預測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透過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將研究的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建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各指標的權重,並檢驗矩陣的一致性。專家層次分析法最後確定基礎條件、讀者、館員,相對於總目標“服務質量”的權重以及各下級指標對上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值。其中,經過專家討論,確定基礎條件、軟體建設、館員、讀者四個因素的權重分別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與我國多校區大學圖書館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全面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值。

  多校區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雖已構建好,但一個評價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在不同的單位開展實證研究,檢驗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據實際情況驗證指標體系後再進行調整,使評價體系不斷趨於完善。

  第2篇: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研究

  以環境、館藏資源、服務方式和硬體裝置等9個影響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引數作為評價指標,採用BP神經網路的相關理論方法,以問卷調查結果作為分析資料的基礎,對江西省內的20所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進行了評價研究。模擬結果表明,採用構建的神經網路可以快速而準確地對圖書館服務質量進行評價。

  0引言

  隨著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各種型別的圖書館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人們的閱讀需要在使用者體驗要求等各方面的提高,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對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進行客觀、準確、高效的評價是圖書館最佳化服務流程、改善服務質量和提高服務水平的基礎。為此,本文引入了一種全新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即採用BP神經網路的方法對圖書館服務質量進行評價,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評價快速準確的特點。

  1評價指標的確定

  1.1指標的選取

  為了更好的對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進行評價,本文參考《圖書館評估指標標準與管理規範指導手冊》和ISO11620等標準化檔案構建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該體系一共包括了對圖書館服務質量影響較為顯著的9個因素作為評價的參考指標:即館藏紙質資源(X1)、環境(X2)、服務人員(X3)、服務方式(X4)、硬體裝置(X5)、軟體裝置(X6)、數字資源(X7)、個性化服務(X8)、服務結果(X9)。基於這9組評價指標,利用BP神經網路的分類評價能力,本文建立了基於BP神經網路的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

  為了更好地描述樣本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本文針對服務質量的評價特性和評價指標的選取特點將服務水平分為5個等級並對其賦予相應的分數:優(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非常差(1分)。

  1.2資料來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江西省的20所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進行調查,共發出300份問卷,回收287份,其中有效問卷276份,問卷有效率為92%。對問卷進行統計,計算出每所圖書館的各項評價指標對應的分數,並利用參考文獻的權值計算方式計算出每個圖書館的服務評價水平,如表1所示。

  2BP神經網路

  2.1BP神經網路的原理

  BP神經網路是一種前饋型誤差修正的人工神經網路,它透過不斷調整各個單元層之間的網路權值和閾值實現網路的訓練。BP神經網路主要執行由訊號的正向傳播和誤差的逆向傳播兩個過程組成,透過不斷地權重調整,可以實現網路誤差的不斷縮小。

  2.2神經網路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含一個隱藏層的神經網路結構進行分析,由於輸入單元的數目為9,輸出單元均為1,根據經驗公式可選隱含層單元數為1~10之間的整數,採用試湊法得到隱含層神經元與均方平均值(MSE)的曲線關係,如圖1所示。其中隱層神經元數目為9時,得到的MSE值最小為6,所以確定的隱含層神經元數為9。

  本文構建的BP神經網路的結構如圖2所示。

  2.3BP神經網路模型的訓練

  選取表1中的15組資料在Matlab中對神經網路進行訓練,其中期望誤差設為10-5。訓練過程中,BP神經網路誤差的變化形式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當訓練經過84次迭代後達到了滿意的誤差期望。

  2.4結果對比

  利用表1中剩餘的5個樣本對訓練出的神經網路進行測試實驗,並將結果與透過權值計算的結果進行比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經過訓練後的BP神經網路可以很好地對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分析,且分析結果的精度較高。

  3結語

  本文透過在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分析中引入人工神經網路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透過問卷調查法收集的樣本進行訓練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本文構建的三層神經網路模型可以很好地判斷出不同圖書館的不同服務質量水平,採用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評價效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