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和孩子相處最沒用的三件事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和孩子相處最沒用的三件事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沒用的三件事就是“發脾氣、說教、刻意感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歡迎閱讀。

  和孩子相處最沒用的三件事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最沒用的三件事就是“發脾氣、說教、刻意感動”。作為父母,你可以制怒,也可以不虛偽地感化孩子,但你可以不嘮叨嗎?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噦嗦:當你忽然意識到自己正滔滔不絕地講一番大道理,苦口婆心地現身說法,反覆宣講達兩次以上……你可以歇了,孩子肯定聽膩了。

  回想你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多半來源於父母、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加上後天的觀察學習。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人師表”,正是從為師之道談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作為父母,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怎樣說話行事,就會傳遞怎樣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孩子。

  不言之教,指不透過言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中國哲學家老子在表達其“無為”的思想時談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為何仍然能夠有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聖人”提供了順其自然的正面榜樣,而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

  在心理學上,榜樣作用被稱作觀察學習或者說是示範觀察學習。不言之教和觀察學習說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不言之教講的是示範,沒有言語的示範;而觀察學習講的是模仿,有樣學樣的模仿。

  中國匠人間流行“偷藝”(偷著學手藝)說,講的就是一種高水平的觀察學習,善於“偷藝”的人就是觀察學習能力強的人。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leaning)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徑。人的學習分為幾大類,—是透過個人自身的體驗去獲得知識,比如孩子透過摔跤學會走路,透過與小夥伴的交往學會合作分享或者自私自利;第二類學習是父母和教師的直接教導,是由專人講授而獲得知識與行為準則;第三類就是個人的觀察學習,透過觀察身邊的人而獲得知識和行為準則,孩子透過觀察父母老師以及同伴而學習做人做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批評或制裁,孩子就會抑制自己不去做那件事,看到他人做某事受到稱讚或獎勵,孩子就會去模仿並做出同樣的行為。

  1962年至1972年,在長達10年的時間中,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同事以及其後繼者韓瑞悌,曾做過一系列實驗(被稱之為“芭比娃娃實驗”),證實兒童在觀看成人的侵犯行為後會表現出更多的侵犯行為,其中以真人為榜樣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電影榜樣,第三是卡通片中的榜樣。其實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每個人都既是示範者也是觀察學習者,與此同時,每個人在做示範者和做觀察學習者時都可以做出自己自由的選擇。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大人每天都在向孩子呈現不言之教,因此,你今天的行為舉止是你父母昨日行為的翻版,而你孩子明天的行為舉止則將是你今天行為舉止的翻版。

  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知道還是不知道,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觀察學習,因此,你選取的觀察物件是誰,你被什麼樣的行為所吸引,你以什麼樣的行為為榜樣,既是判斷你品位的標準,又是評估你未來發展的依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