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教學思路不是大問題,這些啟發性問題的設定就大有學問了,不僅要對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徹的理解,還要有自己的獨特感悟,十分地費腦筋。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師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中學語文教師隨筆篇【一】

  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多年以來不斷有人探索,尋求教學的最有效方法。在這裡,我結合自己幾年的工作經驗談一談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心得。

  一、課前做好充分預習

  要求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之前作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佈置的預習是帶有指引性的、作業性質的預習。例如,我會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詞寫出來讓學生做,要求學生把關於此詩詞的作者的生平經歷儘可能詳細地找出來;我還喜歡讓學生課前寫一段與詩詞內容有關的話,以便與詩詞進行一個比較學習,明白詩詞語言的精練,使他們在語言上有所收益等等。當然預習作業必須是有針對性和適量的,否則就適得其反了。

  二、教學時引導學生多讀

  學古詩文當然要從讀開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重視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讀,透過讀去體味詩文中的韻味。當然,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而指導朗讀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奏,當然老師要講解一些關於節奏的知識,例如從音和意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

  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學與思結合

  多讀固然有其重要性,但如果我們在讀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讀的效果會好很多。在教學中,我喜歡採用一讀解決一問題的模式。例如,一讀詩文,讀準音;二讀詩文,讀準節奏;三讀詩文,弄明詩文大意;四讀詩文,體會情感……這樣,能使教學顯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也較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設計的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所以收到了較理想的課堂效果。

  四、引導學生改變題材,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文內容寫出來

  古詩文的語言非常的精練,可說是字字珠璣。但對於初中生,特別是初一的學生來說,他們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詩文大意,明白詩文的字面意思。他們也就認為翻譯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於這一點,我在教學時也根據實際進行了改進。我認為,簡單的翻譯是枯燥的,學生也很難進入意境,所以我指導學生髮揮想象,對古詩文進行體裁的改變,用散文化的語言把詩詞中所描寫的東西串成一篇優美的散文。透過對改變後的散文體會,再對照原詩進行對照品讀,講解詩詞語言的特點。學生也就能突破狹窄的詩詞意空間,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薰陶。

  五、比賽朗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愛表現的慾望,他們強烈的需要別人對他們能力的讚揚、肯定。給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確實是很重要的。而在古詩文教學中,恰恰能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需要,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古詩文,一般來說,篇幅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於背誦,所以我會根據古詩文的特點進行如古詩文朗讀比賽、背誦比賽,默寫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這些比賽可以以個人、小組、男女等方式進行。可以說,學生的熱情非常的高漲,幾首詩一眨眼的工夫就讓他們熟記於心。學生賽得開心,背誦的教學目標也易於完成,效果讓人相當的滿意。

  中學語文教師隨筆篇【二】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從小爭做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人。基於此,我教學本文,採取讀的方式。

  一、初讀,瞭解美。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瞭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裡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分段,並加上小標題。

  二、精讀,理解美。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什麼地方更可愛呢?作者抓住“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來寫的。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並閉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讓學生的感受與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麼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藍”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碧”的語句,仔細品味。“平地是綠的,小丘是綠的”,“無邊的綠毯”上羊群還為它“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線條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歎”“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裡,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裡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師生們一齊唱起了: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三、選讀,感悟美。

  情待客那一段,當他繪聲繪色地讀道:“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人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切,一點也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舉杯,舉杯,回敬再回敬……”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嗬!蒙古包裡待客真熱鬧!”“多新鮮啊,吃的,喝的全是奶製品,都是我愛吃的東西。”說完,還響響地咂咂嘴。“還有手抓羊肉,我從沒見過。”更新鮮的是吃飯時,“還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同學們紛紛表示:“放暑假,我動員爸媽一起去草原旅遊,親口嘗一嘗那些我沒見過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個影。”“我要去學摔跤,藍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會疼。”……同學們在追求美的嚮往中陶醉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