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寫提綱麼的雜文隨筆

我們應該寫提綱麼的雜文隨筆

  寫小說,到底需不需要寫提綱?

  我自己在寫小說的時候,也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最終選擇寫提綱。一是,我大段的時間太少,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時間。二是,很多時候一個靈感如果不馬上記錄下來,轉個身的功夫,就會忘記了。

  所以我基本上是先有點子,隨時就記錄下來,一般手邊有本子,就記錄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不方便記本子上的時候,就記在手機的記事本里。等哪天故事成熟了,我會先寫一個故事的框架,然後慢慢的填充,有時候會畫人物關係圖,有時會選擇文字,或者是思維導圖。

  《小說的骨架》這本書,一開篇就用了整整一個章節的篇幅,去寫我們“應不應該寫提綱”。並且列舉了很多人對提綱的錯誤認知,以及寫提綱的好處。

  寫提綱,有嚴格的格式要求。這恐怕是我們對“小說提綱”誤解最深的一條了吧。

  我最初動筆試著去寫小說的時候,也覺得寫提綱是一個蠻有儀式感的事情。不知道怎麼下筆去寫,完全不知道寫提綱有什麼章法可尋。

  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寫提綱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比如最開始說的`方法。我的短篇小說基本上都是先有點子,然後變成一句話,一個段落,一個大框,最後是一個故事。

  我在寫《當媽第一年》的時候,還寫了人物小傳。但是結合《小說的骨架》,回過頭再去看,發現不足的地方還是蠻多的。

  接下來的誤解是,提綱會束縛了我們的創造力。

  有這樣想法的人,常常寫起來會偏離自己的初衷。明明動筆的時候,想法是這樣的,可是到了最後,想法就變成另外一個 樣子了。這些意外有些事驚喜,簡直是神來之筆,有些卻是驚嚇,只能忍痛刪掉。如果有截稿日期的話,還是乖乖地寫好提綱吧。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的左右腦並不均衡,人們總是偏向於使用左腦或者右腦。左腦以分析和邏輯思維見長,可以幫助我們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並對人物及其動機做出理性推測;右腦天馬行空,是靈感的源泉。左腦運轉基於事實,右腦運轉基於圖形和感受,左右腦並無高下之別。提綱可以妥善分配小說職責,從而幫助我們在創作時兼顧左右腦,加上提綱,小說的創作過程可以分為四步:構思、寫提綱、創作、修改。

  構思、寫提綱、創作、修改。這四個步驟實際上是左右腦的交替使用完美結合。構思的過程是一項右腦活動,等想法足夠成熟時,左腦才登場,怎麼安排情節?有沒有漏洞?邏輯關係是不是能講得通?小說的框架是不是完整?左腦做完這些活動之後,右腦會高速運轉。完成創作之後,在修改的過程中,左腦的理性又一次迴歸。

  如果寫小說只有構思、創作和修改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只要你認為合適。但寫提綱還是有好處的。

  比如,有了提綱,可以確保小說的平衡性和連續性。這就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寫小說的人日更,卻沒看到人家寫了多久的提綱。有了提綱之後,也可以避免走進死衚衕,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

  還可以預先鋪設線索,因為已經知道了故事的走向,所以線索也可以埋的自然和漂亮一些。同事還能提升小說的節奏感,避免拖沓無趣,減少比較水的章節。

  預先寫提綱,還能選擇一個剛好的視角去創作。我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故事寫了三五千字了,才發現,這樣的視角有侷限,接下來的情節沒法進展了,只能推掉之前的,重新選擇一個視角去寫。

  提綱可以讓我我們對視角和情節有更好的把控,還可以幫助我們平衡各個視角之間的比重,確保每個人物都有相應的機會。同時還能保持人物的連貫性,從扁形人物轉變成圓形人物的過程不突兀,有跡可循。

  最後一個好處,就是為我們的小說提供動力和保障。提綱可以幫助我們去完成小說,不至於“棄坑”、“爛尾”。因為小說的框架就在那裡,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小說結構,我們只要填充就可以了。對於寫作新手來說,先完成,在完美。

  所以,提綱還是要寫的。

  我們準備作戰時發現,計劃總是無法奏效、可有可無。真正必不可少的是規劃。——艾森豪威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