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有海,哪裡都是馬爾地夫雜文隨筆

只要心中有海,哪裡都是馬爾地夫雜文隨筆

  1

  立秋一過,夏天只剩個尾巴了。雖然知了還在無休止地聒噪,日頭依然毒辣,但天氣不再悶溼,渾身黏糊糊的感覺漸漸遠去。

  大連的夏天本就不熱,前幾周,在南方多個地方喜迎40度高溫,馬路上面煎雞蛋的時候,這裡只有三十二三度,而這已是大連的極值。但是本地人依然覺得快要活不下去啦,身邊很多人出門走一圈回來都吵吵要中暑了,或許這不是矯情,也不是嬌貴,無非是“一方水土養一方毛病”罷了。

  回想起在南方渡過的那幾十年,從故鄉的蕪湖,唸書的合肥再到漂泊的上海,輾轉生活過的這幾個城市,關於夏天的記憶都是涼水澡、光膀子、桌子抬到室外吃晚飯、冰鎮啤酒小龍蝦……空調那都是後來的事情。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宿舍要是熱得實在沒法睡覺,我們就會卷著涼蓆滿校園尋找安寢之地,操場花壇邊、階梯教室地上,甚至是教學樓的屋頂,那裡地勢高,沒阻擋,有風,涼快,但是屋頂的黑色瀝青經過一天的.暴曬,都有些發軟,摸上去依然發燙。鋪上涼蓆,躺在上面,風吹得前胸很舒服,後背卻烙得受不了,後半夜,上邊涼得想蓋被子,下面卻熱乎乎地像鋪了電熱毯。於是,那一宿就像攤煎餅一樣,從A面到B面,不停地翻轉……那感覺至今回憶起來依舊酸爽。

  如今,在大連生活了十多年,只有最熱的那麼幾天才能勾起我的些許關於夏天的回憶,這就好比歷經磨難煉就了八兩的酒量,可從此之後,再沒碰上過半斤以上的酒局兒,多少有些失落。因為同樣是冰鎮啤酒配小龍蝦,在30度的環境裡享用,和在38度的環境裡享用,那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一口冰啤酒下肚的那種涼爽酣暢,也是有差異的。

  當然,從生活的角度,夏天涼爽的大連更加宜居——如果忽視其它因素的話。

  2

  夏天讓人慵懶,生活也變得閒散。

  這個夏天,全家去了趟青海甘肅,算是兒子的假期旅行,回來之後再沒有安排任何的活動,連海邊都沒去過,因為怕人太多,老婆總覺得市內的海灘水質不乾淨。

  七八月間,是機關裡休假比較集中的時段,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到非領導。因為上半年的工作已經完成,年終還有好幾個月,調整一下工作的節奏也是有益的。列寧同志也曾經教導我們,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這段時間,倒不是說無事可做,只是很多工作不那麼緊鑼密鼓而已。

  最近,單位裡培訓講座特別多,我想全國上下應該也都是這樣,不多多學習怎麼能跟上這個深化改革轉變思想的時代?本週就聽了一場國學的講座,從孟子到大學,從家國情懷到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可以清晰地辨別出於丹牌的心靈雞湯味兒,聽完也沒有什麼太多印象。但是關於孝的那部分我倒是記住了,她說,關心老人並不是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穿的,而是要讓他們參與到你的生活當中,讓他們感覺到一種雙向的交流和溝通,而不是單向的給予。

  母親自從上個月從老家來大連避暑,每日幫我們買菜做飯洗衣,沒有多少閒的時候,而我又成天忙於工作,週末有時還得陪孩子上課,並沒有多少時間陪她,每日晚飯後,在小區裡悠閒地散散步,享受一下不太熱的夏夜微風,於她而言,已算是种放松啦!

  兒子在家放暑假,沒去上託管,每天按部就班地做作業,下圍棋,學外語。雖說每天晚上可以在小區裡放放風,但白天都圈養在家裡,難免有膩煩的時候,心情不順時還會發點小脾氣。就是這個週末,一大早剛起床就在沙發上躺著,半天不挪地方,看著讓人氣不打一處來,恨不能衝上去揍一頓而後快。不明白,放暑假在家待著的孩子都是這狀態嗎?

  夏天,心難靜,事兒也多,讀書的時間少得可憐。幾個月之前,同時開始看的三本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結構思考力》,至今為止一本也沒看完。的確,我看書經常是幾本一道看,單位、家裡、床頭各放一本,有時間就翻幾篇,只要不是小說都能接得上,碎片的時間,碎片的閱讀,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囫圇吞棗。

  一年寫十二篇的讀書筆記,如此低的小目標,要實現恐怕還要等到秋天來了之後多多努力啦!

  好在,一年之計不在於夏,而在於春。事兒多的時候,也不是夏天,而是秋天,因為“多事之秋”嘛。所以,等到夏天過完了,一些都還來得及,莫著急,勿上火,明天的事兒還是留到明天再去解決,今天的事兒解決不了也可以等到明天再去解決。沒什麼大不了的,天塌不下來。

  所謂境由心造,只要心中有海,哪裡都是馬爾地夫。

  祝,夏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