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雜文隨筆

離苦得樂雜文隨筆

  “人的本性即是求離苦得樂的。”

  剛聽聞這句話時,我立即有一種反駁的衝動。人的本性如此複雜,怎麼能被簡單的四個字徹底概括?怎麼會如此膚淺?可我想舉出反駁的舉證,卻怎麼也尋不出來。就如同“意義”“價值”之類看似高高在上精神層面的追求,與所謂普通的快樂好像無關,可如果沒有得到幸福,精神上達成和諧這一要素,僅僅是增加更多的痛苦,也會被歸為“無意義”“無價值”一類的。只不過這是求一個精神上的圓滿與自如,與生理上的雖形式不同,但也屬於一大“樂”事。

  日常生活中各個行為的本質皆也可以如此解釋。無論是多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也是想尋得愉悅、滿足、快感等令人舒適的感受。而一切的改變或騷動,則是為了逃避、脫離各種意義上的痛苦去追尋平和的快樂。就連選擇眼前的痛苦,更多的也是為了得到之後更大、更高層面、持續更久的快樂。追求任何目標也是如此,目標也只是在表面的框架體系下被認可的事物,而這認可背後也表明著相信如此能獲得特殊的快樂(通常跟自我實現有關)。整個人生都是在不斷隨著價值觀的改變,追求各種不同形式的快樂。

  然而,大多數的人們對“快樂的能力”這回事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始終相信,只有達成某個節點、得到某個事物才能夠使他們的生理和精神真正開心的起來。可這通常事與願違,他們很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那個節點,或者就算達到了這個節點,又會對能夠得到快樂的事物有了重新的標準,這很可能使得他們一輩子都在苦苦尋覓,可什麼也撈不著,幸福的日子也不長久。但無論怎麼告訴他們“幸福就在身邊。”,他們也難以感受,甚至覺得荒唐,他們只堅信不疑要不斷追求那些“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物——而那通常又是別人從小告訴他們的。至於真正的快樂究竟在何處?到底是外境所賜還是內心感受?快樂到底又是什麼?是大眾皆有統一標準,還是每個人對快樂的獲得與體驗差異巨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仍認為精神上自我滿足的快樂遠深邃於物質刺激的'快樂,然而物質刺激所帶來的快樂的強度有時則強於精神滿足。不過始終,每個人的快樂都要與其經驗、觀念共通,事物能夠符合理智的邏輯,則心靈也能感受到美好的情緒。有時正是某些觀念阻擋了人們獲得他們一直所追尋的快樂。如果你認為一朵花是十分珍貴的,那麼對你而言獲得快樂並不是難事。而快樂也並不是盲目的,在一件事上,相較痛苦,快樂能使人更徹底的發揮他的潛質,反倒是痛苦更容易減緩人的行為、弱化人的能力。比起為了到達某一節點獲得快樂而粗糙的應付現有的生活,是如本末倒置一般的事情。我要用一首詩的標題來結尾———《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