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做好人雜文隨筆

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做好人雜文隨筆

  一次閱讀課上,讀到闖王李自成稱帝的故事,學生問我:“李自成是好人還是壞人?”我一時間竟覺得非常難以回答,我想了想,只是告訴他:“我們無法絕對地評價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只能從一件事上來說,這個人是好還是壞。”

  這句話有點繞,也許對一個一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他還是問我:“他當了皇帝了,那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他不是好人,他怎麼能當皇帝?”

  我說:“在古代,都是誰實力強,誰厲害誰就可以當皇帝,但是當了皇帝並不能說他是好人。”

  孩子的世界比較單純,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他依舊追問我這個問題。

  我說:“一個好人也有可能做壞事,一個壞人也有可能做好事。一個人有可能對你來說是壞人,對別人來說又是好人,所以沒有人是完全的好與壞。所以,我們只能從他做的某件事上,來評價他做的好或者不好。”

  怕學生不明白,我拿他舉例子,對於小學生,還是用事例說話比較直接,不要用抽象的理論。

  我認為,李雷是一個好人,因為他經常幫助老師擦黑板、幫助老師發作業,透過這些事情,我認為他是一個好人。再比如一個小偷偷東西,一個強盜搶東西,我們一定會說他是個壞人。

  但是呢,李雷也會仗著自己身高力壯,經常欺負同學,這樣來看,他又是一個壞人。而小偷和強盜,他們做壞事,實際上是想救病重的家人,為他們支付高昂的醫藥費,這樣來看,是不是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呢?

  所以,好人與壞人,沒有絕對的定論。自古我們都說“蓋棺定論”,而就算一個人已經去世,依然不能得出結論說他是好是壞。

  再深入探析,我們說一個人是好是壞,也與我們站的立場有關,與我們的情感有關。比如XX的媽媽在家中、親戚中所有人看來都是所謂的“壞人”,XX也會認為他媽媽是好人,因為自始至終,他跟媽媽是站在一起的,情感是永遠相連的。所以,如果有人對你說“為了你,我願意與全世界為敵”這樣的話,可以考慮接受他的真心,至少情感上,他是支援你的。

  再想生活中,我們會對朋友和家人提起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即使這件事你錯了,你也希望傾訴物件“幫親不幫理”,你期望他們永遠站在你這邊。還原一下生活場景:

  妻子:老公,今天在單位我被上司批了,僅僅是因為我填錯了一張表,就當著那麼多人罵我,至於嗎?氣死我了!

  丈夫:還是你做事不認真,下次要多注意,不要......

  呵呵了,丈夫的話不必說完,一場戰爭就在所難免了。

  妻子期望聽到的是什麼?

  對呀,對呀,他怎麼這麼壞呢,這麼苛刻呢,一點都不懂得給人留面子,害的我家親愛的不高興。

  這樣一說,妻子肯定立馬高興,絕對不會再生氣了。

  是的,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永遠在情理和情感上站在我們這一邊。所以,我們因為立場不同,也會對同一個人作出不同的評價。

  英國著名文豪王爾德說“把人分成好的和壞的是荒謬的,人要麼是迷人,或者乏味。”

  那這樣來說的話,從小學校經常教育我們的那句話“要做一個好人”也就不成立了。我們無法做一個好人,也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更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讓別人來評價“你真好”。如果你試圖嘗試讓所有人都滿意,註定會失敗,也註定會折磨自己。

  有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是,如果你是一個所謂的.“好人”,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你是好人,而跟你成為朋友,或者就因為你的好而對你好,他們會因為你的好,而肆無忌憚的欺負你,侵略你的領地。因此,我們真的不必做一個好人,尤其是面對著這些人的時候,我們更不必強求自己做一個所謂的“好人”。

  那我們要怎麼為人處世?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或許可以給出答案“一雙冷眼看世界,滿腔熱血酬知己”。

  不違法違規的前提下,做無愧於心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堅守自己做人原則和底線,為自己而活。

  不求做個好人,不用這樣荒謬的理論來禁錮自己生活。

  而她,這輩子,再也不會為了讓別人開心而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