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與自立的心情隨筆

稱呼與自立的心情隨筆

  也許很多人看到我這個題目會覺得個性的驚訝:“稱呼與自立之間會有什麼關係呢?這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嗎?”但是接下來我會告訴,這二者之間它們真的有關係,而且關係還不小,不信?那你之後往下看:

  孩子剛出生時候,誰都是“寶寶、寶貝”甚至“留意肝兒、小甜心”之類地喊著,這時候初為人母的我們恨不得把那個小小的東西捧在手心、含著嘴裡,生怕他們哪怕有一丁點兒的閃失,而這種發自內心的那種呵護與寵愛往往也體此刻各種各樣的稱呼之間,於是乎,哪怕再肉麻的稱呼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若無其事地一天喊上幾百遍。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你口中的“寶寶”已經“一夜之間”就長大了,那躍躍欲試的個頭似乎大有超過你的架勢,但是你的寶寶卻還是真的就像“寶貝”一樣,不會做哪怕是再簡單的家務事,甚至連自我的穿衣吃飯都需要父母的幫忙,是否連自我的書包、課桌的整理都要他們的父母代勞?你是不是不止一次地說過:“寶貝,你是否要自我動手整理一下書包啊?”“寶貝,你的書桌怎樣那麼亂啊?你怎樣就不動手整理一下呢?”[由整理]

  這候的你是否滿腹牢騷:“寶寶,你都這麼大了,怎樣連這點小事也不會做啊。”“媽媽(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會……”“寶寶,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但是你的寶貝依然還在若無其事地看著他喜歡的動畫片,或者吃著美味的零食而對你的喊話聽若罔聞呢?甚至冷不丁地來一句:“我不是你們的寶寶麼?寶寶我還不懂事呢?”

  但是上述的情形要是發生在一個高中生的身上,你又會是什麼感想呢?是啊,作為父母口中的寶貝、寶寶,他還那麼小(心理年齡)他需要做什麼呢?他不是隻要安心地享受來自父母那無微不至的關愛就夠了嗎?作為寶寶的他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這就是我好幾年前看到的一個關於家教的片段,作為高中生的父母個性的迷茫——為什麼已經升入高中的、人高馬大的寶寶什麼都不會,就連剝個雞蛋也不明白從何下手,甚至連繫鞋帶這樣的小事都要父母幫忙!為此他們的父母向專家討教,專家就給他們一個推薦——改變孩子的這種依靠心理就從父母改變稱呼開始!

  因為稱呼能夠最直接地決定一個人對一個人的親暱關係:直呼其名,顯得比較嚴肅、正式,多少有點拒人與千里之外的冷冰冰的感覺,但是這一個人對另一人的尊重與認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就讓人覺得親近多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待遇”;而疊音(比如瑤瑤、飛飛之類的)又顯得關係更近一層了,往往是親人、長輩對小孩的稱呼,體現了他們對孩子的關愛;而老是在“寶寶、寶貝”這樣的稱呼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依靠,自立潛力也比較差,因為他(她)始終覺得自我還是父母的眼中那個小小的寶寶,他們不想長大,而且也沒有長大的機會,因為父母的稱呼傳遞給他的資訊就是這樣的!

  為了儘可能地培養孩子的自立潛力,從孩子讀中班以後,我們就開始有意識地不再叫孩子的疊音,而改為直呼其名,我們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但是每次只要我們一喊孩子的全名,孩子就明白是我們是有話要說,或者說是他犯錯誤了,孩子總是在我們喊出名字後的第一時光就能做出反應——停下手中的事情,用眼睛來詢問你“發生了什麼事情?”漸漸地,我們就不再喊孩子的疊音,不管大小事情我們都喊全名(我們孩子的名字就倆字)。

  也許改變對孩子的稱呼只是父母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但是給孩子帶給的訊息卻是不少的:首先,你的直呼其名是在告訴孩子,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你這是在尊重他;第二,他已經長大了,不再是襁褓裡那個的不懂事的“寶寶”了;第三,在這個家中,他和父母一樣也是家庭成員之一,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他務必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真的像我們想象地一樣“能幹”:不到5週歲的孩子,就能自我起床,自我用電飯鍋做稀飯,然後喊我們起床炒菜;中午時候,他會用他那小小的手用力抓著一個個對他來說很大的碗或者盆子,然後努力地夠著水槽裡的`水龍頭洗碗、刷鍋;夏天的晚上,他自我給自我洗澡,冬天的晚上我們就監督他洗澡,然後自我上床睡覺……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他讀大班的時候。

  每當看到我們那小小的孩子在水槽洗碗,都會有同事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阿清,你在虐待你的孩子。這麼點兒的大的人兒,你怎樣能夠讓他洗碗啊?”我總是笑著回答:“這怎樣能說是虐待呢?我在培養他的生活技能呢,以後等他長大了,他就明白感謝我們了。”

  說笑之間孩子就進入小學一年級了,別人的孩子是父母喊幾遍都不起床,而我們的孩子每一天都是第一個起床,然後叫我們早點起床,不然他上學要遲到了;放學回家,他也從來不要我們的催促,吃過晚飯就自我拿出書包開始做作業,做完了自我去玩兒;晚上9點鐘後,他就自我洗漱,然後上床睡覺,也不管我們大人是否在家,而且他還懂得給我留門回家,因為他怕我沒帶鑰匙,進不了門。

  每每疲憊不堪的我,晚自習下課看到家裡虛掩的門(因為工作原因,孩子經常晚上一個人在家);每每早上起床,看到我的位置上放著盛滿的豆漿或稀飯,我都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孩子,你真懂事!兒子,你真棒!

  也許正是媽媽的“懶”與“狠心”,才有了你小小年紀的善解人意與關愛他人吧?孩子,別怪媽媽,媽媽只但是想你今後能儘快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與其讓你在今後的社會里被撞得頭破血流,還不如此刻就開始做好吃苦頭的準備,這才是我的初衷,你能明白,孩子?!

  也許改變對孩子的稱呼僅僅是讓孩子自立的第一步,但是很多父母就是還不能跨出這一步,不是嗎?還在為孩子的不自立而苦惱的父母們,請你立刻行動起來吧——從這天開始就喊孩子的全名,而不再是“寶寶”“寶貝”,試試吧!因為這就是你們給孩子一個長大的機會,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是需要父母過分呵護的、一無所知的“小寶寶”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