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的導遊詞

應縣木塔的導遊詞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週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嶽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豔,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在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可以說達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現在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該塔設計為平面八角,外觀五層,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簷構成重簷,所以共有六重塔簷。每層之下都有一個暗層,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杆,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約當底層直徑2.2倍,比例相當敦厚,雖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層塔簷基本平直,角翹十分平緩。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簷協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簷對比,與塔身協調,是塔簷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簷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簷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定感。

  由於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線,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豔,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佈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的典範。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聖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裡,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公元486年,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一。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另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

  佛入滅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而各方爭論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研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有關佛牙的記載出自《大般涅 盤經》。而《大般涅盤經》共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東晉法獻所譯《大般涅盤經》(三卷);第二個版本共有三個譯本:第一個譯本為北涼天竺三藏曇識譯《大般涅盤經》(四十卷),第二個譯本為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盤經》(三十六卷),第三個譯本為東晉平陽沙門法獻譯《佛說大般泥盤經》(六卷);第三個版本為《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盤經》(後分捲上下)。

  上述三個版本都稱為《大般涅盤經》,都是記載釋迦牟尼如何涅盤的經典,前二個版本並未提及佛滅度後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個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盤經》(後分捲上下)的卷下的《聖軀廓潤品第四》記載有釋迦牟尼荼毗後留有佛牙:

  《大般涅盤經聖軀廓潤品第四》

  爾時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樓逗即問:“汝何為耶?”答言“欲請佛牙還天供養”。樓逗言:“莫輒自取,可待大眾爾乃共分。”釋言“佛先與我一牙舍利,是以我來火即自滅。”帝釋說是語已即開寶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頜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釋,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爾時城內一切士女大眾,即一時來欲爭舍利。樓逗告言:“大眾當知待且安祥,如佛所說,應當如法共分供養。”爾時城內士女一切大眾,不聞樓逗所言。乃各執持矛槊弓箭刀劍、槊一切戰具,各自莊嚴欲取捨利。爾時城內大眾即開佛棺,兜羅白 顫毛宛然不燒。大眾見已復大號哭,流淚盈目,各將所持悲哀供養,深心禮拜流淚長跪,同說偈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