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口,遠去的記憶隨筆

二龍口,遠去的記憶隨筆

  時值假期,我帶著兒子回老家黃華看望他的爺爺奶奶。

  我們先到永善縣城,聽說溪務公路維修在封閉施工,去務基黃華方向的車輛還走原來的老路,繞道二龍口。

  我領著兒子坐在弟弟王文川的南駿貨車到二龍口分道約50米就被前面一輛裝有三隻山羊的機動車三輪車堵住了,等人從路坎上的屋子裡找純索拴羊將近一小時,其實,二龍口這三岔路口很寬敞不可能堵車的,仔細一看三岔道上靠邊停放的各型轎車有五六十輛。弟弟說,這些車都是縣城的私家車,放假了一家人來二龍口吃羊肉湯鍋,夏天縣城太熱了,來二龍口避暑的更多。這裡荒山面積大,山羊都是傳統放牧的,肉很好吃,山外有兩家人田地都沒種了,搬來這裡餵養山羊供這家羊肉館子,發了“羊財”……二龍口的空氣中瀰漫著羊肉湯鍋、油炸洋芋和各種小炒的混合香味令人垂涎。

  二龍口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位於永善縣溪洛渡鎮與黃華鎮的交界處。解放前,二龍口方圓十里無人煙,山高林深,匪患猖獗,有句民諺:二龍口幾條槽,燕兒飛過都要脫毛。二龍口令大多永善人望而卻步,聞而毛骨悚然,談二龍口色變。但二龍口又是黃華和金沙江對面涼山州卡哈洛一帶的人們到井底(今永善縣城)、綏江和雷波城的必經之路,無論商賈或路人經過二龍口,十之有八九必遭搶無疑,乃至有性命之憂。今天黃華的人開玩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搶人的嗎,二龍口去嘛。”可見那時的二龍口是何其荒涼和兇險。

  我第一次路過二龍口是1972年夏天,初中畢業到縣城參加全縣高中招生統考。前兩天,我們的班主任趙和初老師作了細緻的安排:“同學們,能考進永善一中高中就讀,可能是改變你們人生的關鍵一步,我希望全班30多人都能參加統考,來回5天,每人帶4斤糧票3元錢,在永一中學生食堂搭夥。如果家裡沒糧票,明天帶5斤包穀或稻穀到黃華糧管所,我在公社革命會開好證明等你們來換糧票,後天早上我們在二龍口回合。”之後,我在永善一中讀書,每個學期開學和放假都必須步行經過二龍口。每次離家父母總會吩咐,二龍口霧大路滑,走路小心,放假了和同學結伴回來。

  上世紀大躍進時期,我的父輩們在二龍口乾了兩件事:第一件是他們一錘一鏨花了三年時間修通了永善縣城經過二龍口連線昭通城的兩百公里公路,與此同時,還修通了二龍口連線黃華集鎮的30公里公路,結束了黃華的公餘糧以及紅橘、紅糖、青花椒、白魔芋芋角等糧食和特產外運依靠人背馬馱的歷史。第二件是大躍進大鍊鋼鐵,砍伐二龍口的.樹木燒炭作燃料,還說大樹小樹一棵不留,全部“剃光頭”,免得今後土匪躲在樹林間害人,給二龍口的森林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我外出工作,從縣城乘客車經過二龍口,此後每年一次探親假回家,從昭通城到二龍口的客車票4元7角錢至今仍記憶猶新。九十年代後期有一次回家,發現二龍口的路邊有一家人修了兩間簡陋的房子,在周圍山坡上開荒種上了洋芋和蕎子,二龍口從此有了人煙。進入新世紀後,國家在二龍口下面四五公里的地方建一座蓄水數千萬立方米中型水庫——雲蕎水庫,成百上千的水利建設大軍從四面八方湧向水庫工地,大多機械裝置和建材要從昭通城運往,建設者們一日三餐的有些生活物資要從黃華採購,二龍口這個交通樞紐更加繁忙了。又有兩家人發現了這裡的商機,他們從山外搬來二龍口公路邊修起房子,做起了油炸洋芋的小生意。

  如今的二龍口,上世紀末封山育林種植的山核桃等樹苗已長到碗口粗了,植被在逐漸恢復,鄉親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再沒有人亂砍樹了。與此同時,在二龍口經營小吃的不僅沒因水庫竣工而消失,而且增加到了現在的十多家,每家的生意都異常火爆,活像個擁擠不堪的鄉間小集鎮,他們的收入肯定不亞於縣城的餐館。

  倘若時值炎炎盛夏酷暑,生活在金沙江沿岸的人們來到涼爽而空氣清新的二龍口休閒度假,看著藍天白雲下漫山遍野的人工林和草場,羊兒悠閒地在其間啃食青草、追逐跳躍,品嚐著這裡原生態自然生長的山羊肉煮成的湯鍋,一定會流連忘返。

  曾經蒼涼、野蠻、兇殘的二龍口,歷史已被被徹底改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