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流離之亂,立千秋之功隨筆

經流離之亂,立千秋之功隨筆

  漢霄蒼茫,牽住繁華哀傷。翻開歷史的頁卷,有些模糊也有些破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載著跨越千年的記憶。令人矚目的不是“仙樂風飄處處聞”的紙醉金迷,亦不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落寞,而是“一教傳世數千載”的千古聖人——孔子。

  用“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形容孔子可謂貼切。他顛沛流離一生,卻堅持傳道授業,更是“萬世之業”的開拓者,他的諸多思想是後世寶貴的財富。在我眼裡,孔子是一位“不走尋常路”,敢於挑戰的創新者。

  他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無類”,並輔之以因材施教的引導,可謂是創新之舉。對不同學生的問題他給予最精當的答案,他深深地瞭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適合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這是當代社會培養人才應該借鑑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若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卻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是不需要引導他更深入一層的。孔子在這句話中作的關於“啟”“發”的議論就是今天“啟發”一詞的最早起源。這種啟發式教育的主旨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老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應試”的洗禮下,許多學生不僅沒有得到解放反而更加僵化愚鈍,孔子教育主張中的“學生主動權”也應被重新重視。

  孔子在他一生的教學經歷中,總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經驗。對於學習方法,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正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謀而合;孔子還認為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並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一方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他曾說:“吾嘗終日而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明長時間的空想是沒有好處的,不如學一些知識再去思考。另一方面,孔子又強調要勤于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在學習的同時還要思考,要經常問個“為什麼”。由此可見,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會有所得,孔子這種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至今還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孔子創辦私學在當時可謂大膽之舉,他遊說四方,將教育用於服務社會和培養人才。今天所實行的義務教育與之不無關係。他所倡導的“勤於學習,廣於見聞”“學思並重”“虛心求學”等思想,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體系也被逐漸推廣施行。在我眼裡,孔子是一位特立獨行的聖人,他為教育做出了畢生貢獻,令人敬仰。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刻意入世行事,也能成就一場驚鴻。

  論“周遊天下教仁義,歷盡終生創儒門”,議“先師高徒話論語,一冊春秋傳萬春”,談“七十二賢皆文客,弟子三千眾紛紜”。諸子百家,揮斥方遒。染火楓林,瓊壺歌月,孔子見證了“幾段唏噓幾世悲歡”的滄桑,體現了“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的堅定信念和堅韌毅力。對於我心目中的孔子,我贊其曰:“樹萬世之偉業,立千秋之汗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