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高昌故城導遊詞範文

吐魯番高昌故城導遊詞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吐魯番高昌故城導遊詞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吐魯番高昌故城導遊詞1

  新疆的吐魯番有兩座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稱為吐魯番盆地中一對風格不同的“姐妹城”。它們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後,如今雖然只留下斷壁殘垣,然而當年高聳的城牆依然氣勢恢弘,深陷的護城河輪廓仍歷歷在目。下面讓我們帶著訪古探勝的心情,先去參觀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國的歷史

  遊客們,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以東45公里處的火焰山南麓,即木頭溝河的三角洲地段,這座馳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後為麴氏高昌王國和回鶻高昌王國的都城,歷盡繁華,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來介紹一下它的得名和歷史。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中稱為“亦都護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傳》中稱它因“地勢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高昌故城遺址→ 高昌的對外交流→ 高昌文化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線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它既是經貿活動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薈萃地。當時波斯等 地的商人,從他們國家帶來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裡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造紙、火藥、印刷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高昌傳入內地。當時的居民先後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

  高昌王國鼎盛時期;還孕育了豐富的高昌文化,成為高昌的珍貴遺產。麴氏高昌王國十任國王都是漢人,因此漢文化對高昌的影響顯而易見。但高昌畢竟屬於雜胡地帶,車師、回鶻、突厥以至後來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因此當地人會數種語言,語種形態豐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飾也十分講究,並擅長製作美食。馳名中外的高昌古樂,更是高昌人的驕傲,它以濃烈的異域風情和豐富的藝術語彙在漢唐時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樂之中,成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寶。可以這樣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文體底蘊,使之成為代表西域歷史的典範和標本。

  講經堂遺址→ 唐僧玄奘與高昌

  遊客們,高昌故城廢棄以後,被開墾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築蕩然無存,遺址儲存較好的除城牆外,還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讓我們乘著“驢的”前往參觀。

  各位遊客,請看這座大佛寺遺址,佔地近1萬平方米。仔細觀察,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堂、大殿、藏經樓、僧舍等建築佈局,仍歷歷在目。從建築特徵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分析,其建築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

  說起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還曾到此講過經。相傳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玄奘29歲時,為了提高佛學水平,不畏艱險,從長安出發西行,沿絲綢之路到佛國印度遊學取經,歷時17年。由於玄類取經起初並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援,他只能夾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為沒有政府發給的公文,路上還曾受到緝拿。然而玄類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以後,不僅從印度取得了佛經,而且返回故土,著書立說,糾正了國內僧侶對佛經種種不正確的解釋,成為最具聲望的一代高僧。

  回國後,玄奘的境遇與出國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視,唐高宗李治在為紀念母親而建的慈恩寺內造了一座大雁塔,專門用來供放玄奘帶回來的歷7部佛經。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經伊吾(今哈密),當高昌王麴文泰得知東土大唐不遠萬里來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時,便派人把玄類請來,專門安排在王宮內居住,與玄奘結為兄弟。他還苦口婆心地勸說玄奘留在高昌當“國師”,但不能動搖玄類西行探求真經的堅志大願。高昌王無奈,只好請玄類講經一月後再走。

  臨行前,高昌王為玄奘寫了24封致西域各國的通行文書,還贈送了馬匹和25名僕役。出發那天,全城夾道相送,高昌王鞠義泰抱住大師失聲勵哭,親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別。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為我們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話,以致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就有以火焰山等為場景而衍化出的美麗傳奇。

  各位遊客,高昌故城的參觀即將結束了。望著這屢經歲月剝蝕的故城,在領略它的古老、蒼茫和凝重之餘,您還將作何觀感呢?“曾經的輝煌將永遠讓人銘記”,或許這就是歷史給我們的啟迪吧!

  吐魯番高昌故城導遊詞2

  高昌故城遺址坐落在吐魯番市東面約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鄉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頭溝溝口(勝金口)約6.5公里,東距鄯善縣城約55公里,屬吐魯番文物局管轄。它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高昌故城的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因為此城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都城,故名。

  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保護單位。被譽為“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曾經有一位考古學家這樣說“如果想知道盛唐時的長安城是什麼樣,就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時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時光已逝千年,但當時的繁盛仍依稀可見。

  高昌故城奠基於公元前一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漢、魏、晉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

  公元320年,前涼張駿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縣”(《初學記》卷八引顧野三《輿地志》)。繼之又先後為河西走廊的前奏、後涼、西涼、北涼所管轄。442年,北涼殘餘勢力在沮渠無諱率領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權。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周書。高昌傳》)。

  此後張、馬、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統治時間最長,達一百四十餘年(499—640)。

  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麴伯雅還曾到隋朝長安朝覲,並娶隋華容公主為妻。

  640年,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當時有人口三萬七千。

  八世紀末以後,吐蕃人曾一度佔據了高昌。

  九世紀中葉以後,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後,西遷的部分餘眾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鶻高昌國。其疆域最盛時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此外還統有分佈在羅布淖一帶的眾熨及其它一些別的民族或部落,地域範圍遠遠超過了今吐魯番盆地。1220年,高昌回鶻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賜回鶻高昌王為自己的第五子,並下嫁公主。

  十三世紀以後,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西北蒙古遊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堅持“仍舊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區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屬於元朝的回鶻高昌國,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萬圍攻火州(高昌)達半年之久,後來亦都護(高昌王號)火赤哈爾的斤終於戰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戰爭中。這場戰火延續四十餘年之久,高昌城在戰亂中被毀。

  元延祐三年至五年(1316—1318),受元仁宗冊封繼承高王位的`火赤哈爾的斤的兒子紐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援下,“領兵火州,復立畏兀兒城池”(《元史巴而術阿爾忒的斤傳》)。由於高昌城在戰火中毀壞過甚,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舊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統治瓦解後,火洲部割據處稱“地面”,故《明史》稱:“火州……東有荒城,即高昌國都”。

  登高眺望,全程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佈局可以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城垣儲存較完整。

  外城略呈方形,周長約五公里,佔地面二百萬平方米。城牆為夯築,牆基厚約12米,高11.5米,周長約5公里;夯土築成,夯層厚8—12釐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地夾棍眼;城垣外側有突出的垛臺一“馬面”建築。

  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築特徵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築年代約在公元六世紀。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和商業市場。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儲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支提窟),是城內唯一儲存有較好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塔的造型分析,為回鶻高昌後期(公元12—13世紀)的建築。

  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規則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臺上有一高達十五米的夯築方形塔狀建築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物,現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供出入,規模雖不大,但與交河故城現存唐代最豪華的一所官署衙門建築形式相同,可能是一宮殿遺址。解放前,一支德國考察隊曾在堡內東南角盜掘出一方“北涼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權的北涼王,據該碑推斷,此堡可能是當時的宮城,並有王室寺院。

  北部的宮城內留存許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達四層的宮殿建築遺址。

  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後大都葬在這裡。整個墓群從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五公里,南北寬兩公里,佔地十平方公里左右。本世紀初以來,在這裡發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書、絲毛棉麻織物、墓誌、錢幣、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繪畫、農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種歷史文物,數以萬計。

  實地考察,證之文獻資料,高昌郡時期高昌城已經有了現存的內城。外城牆是麴氏高昌時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屬於這一時期的文書中有“北坊中城”、“東南坊”、“西南坊”等記載,說明當時此城已經有中、外之分,東、南、西、北之別。見於文書中的城門有青陽門、建陽門、玄德門、武城門、金章門、金福門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西州圖經》中記:“聖人塔,在子城東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宮城在今“可汗堡”內。麴氏高昌時期隨著外城的修建,宮城遂遷移到北部,南面而王,與隋唐時長安城的佈局相似。回鶻高昌時期宮城內又曾大興土木。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線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唐代佛教高僧玄奘,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不畏殺身之禍,於公元620年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遊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20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紀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紀廢棄,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它是吐魯番地區千年滄桑的見證。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