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炊煙詩中境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夢裡炊煙詩中境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①炊煙,一種標誌性符號,曾經為傳承農耕文明印在大地,為張揚勞作文化寫在長空,為印證鄉風民俗盤旋村落……

  ②如今,炊煙已越來越難以見到,漸漸成為人們夢裡的幻境,成為詩文中的追憶。但是,炊煙的千古繚繞,已使華夏兒女的言行舉止投射出被長期燻烤的底色,散發著特有的草木味兒,表現出火熱的鄉土情結。

  ③炊煙裡,升騰著生活的希望。無論是寒露沾衣還是落霞照臉,辛勤耕作的農民每當看到升起的炊煙,對獲得好收成就會增添一份期望。飢腸轆轆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煙升起,往家趕的腳步就會加快,馬上就聯想到誘人的飯菜香,對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煙一般上升!

  ④炊煙裡,纏繞著遊子的鄉情。炊煙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醞釀出的氣息牽腸掛肚,讓遊子魂牽夢繞。莊稼人出遠門時,總喜歡抓一把煙囪下邊的泥土帶上,讓“家”這個氣場始終籠罩並護佑著自己,緊緊地牽繫著飄蕩的靈魂。即使是遠隔千山萬水,言語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會藉助於無處不在的炊煙,撫摸到祖先的根脈,尋找到族群的親和。我一直在想,所謂“在外遊子,縱然化作一縷輕煙,也要魂歸故里”,這華夏兒女獨具的故土情結,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鄉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幾人給出了權威的詮釋呢?

  ⑤炊煙中,綿延出時光的推移。清晨,衝破濃霧的炊煙躍過房頂,撐起鄉村的天空,然後又緊貼著地平線撲向東方,撩開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並挨個兒撓醒生命萬物,讓他們抖擻精神迎接太陽。中午,炊煙用妙曼的舞姿,嬉戲得太陽陶醉迷離、頻頻眨眼,她用花瓣一樣的碎片,由太陽丟擲縷縷銀線,串連成莽莽雲海,襯托得陽光絢麗多彩。日色已盡花含煙,千萬股炊煙頂樑柱一般託舉住天幕,要為趕時節的農民再爭一會兒光陰,緊接著又彼此挽起臂膀,撐持著夜幕,讓勞累的農民借一點餘光洗洗臉,摸黑兒吃晚飯。

  ⑥炊煙中,氤氳著詩情畫意。炊煙和詩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時也需藉助炊煙的帶挈。《詩經》曾長期飄蕩在萬家炊煙當中。陶淵明守望過的“依依墟里煙”,綿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我們從一些詩文中確能品讀到炊煙鼓盪出的氣韻。炊煙所蘊含的那種人間情、煙火味兒,與我們靈魂的臍帶緊密交結。那種靈動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煙,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顫釀成不期而然的靈感,詩情便噴湧而出了。當今難得一見的炊煙,偶爾出現在村頭田野,讓人驀然看到時驟然之間就會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間,質感十足的水墨畫就那麼傳神地寫在長天,任誰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剛好站在某個角度,看到古樹枝頭系掛幾縷或濃或淡、時動時靜的炊煙,在夕陽西下的微風中,遠望如梳了長髮辮的村姑在學舞,又像宮殿垂掛的煙霞帳,一幅那麼美妙古拙的風情畫,一種多麼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煙為衣,以水為鏡,開啟千秋萬代的脈脈情思,傳承著農耕社會悠久的合唱,灌製出勞動者群體的美聲,熔鑄成華夏民族的集體人格,引發了廣泛的共鳴,積澱為厚重的文化彩頁,以至於中原民間把宗族延續說成煙火傳承。我們俯仰在這亙古飄溢的炊煙中,品味先民苦樂,遙想先哲情懷,探究其文化影響,條分縷析其文化內涵,應當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啊!(有刪改)

  1.結合全文來看,開頭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2.第④段中說“炊煙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醞釀出的氣息牽腸掛肚,讓遊子魂牽夢繞。”第⑥段又說“炊煙所蘊含的那種人間情、煙火味兒,與我們靈魂的臍帶緊密交結。”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第⑤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4.文章最後一段說“我們俯仰在這亙古飄溢的炊煙中,品味先民苦樂,遙想先哲情懷,探究其文化影響,條分縷析其文化內涵,應當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啊!”請結合全文內容,談談應該怎樣承擔這種“使命”。

  答案

  1.①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總寫對“炊…增強了親切感與感染力,使感情表達更充分。

  4.①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炊煙”作為“一種標誌性符號”的意義所在;②其次,“炊煙”作為農耕文明與勞作文化的載體,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我們須臾不能將其割捨;③要喚醒人們的文化傳承意識,以勇敢擔當神聖使命的姿態和美好的情感,將“炊煙”所積澱的厚重文化發揚廣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