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承澤說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勵志人物故事

鈕承澤說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勵志人物故事

  鈕承澤是那種很難給他貼上標籤的人。作為導演,偶像劇、文藝片、黑幫片他都拍過;作為男人,他混過黑道,愛講粗話,但內心溫柔,情感細膩;看似高深莫測的他,卻極喜歡露臉,參與了自己執導的全部作品的演出,被人們戲稱為“最愛演的導演”。

  《艋舺》裡的青春

  檢索鈕承澤青春紀事裡的關鍵詞,那一定是“電影”和“江湖”。

  鈕承澤9歲開始演戲,是名副其實的童星。20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因為有了侯孝賢、楊德昌等一批導演的崛起,迎來全新的面貌,被稱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鈕承澤的青春歲月正好伴隨著這股新浪潮的興起。

  1983年,17歲的鈕承澤主演了侯孝賢執導的電影《小畢的故事》,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名聲大噪。突如其來的成功,讓這個懵懂少年深刻地感受到電影巨大的魅力和誘惑,他心中關於電影的夢想一下子清晰起來,立志要成為“自編、自制、自導、自演”的全能電影人。

  但是,隨後一年中,他出演的角色都沒有超越“小畢”,他陷入巨大的失望中:“我再也遇不到《小畢的故事》這樣的電影!”於是,鈕承澤藏起自己善良、害羞的好男孩一面,開始在生活中也扮演起那個桀驁不馴、叛逆的“小畢”,透過虛張聲勢的小公雞式的耀武揚威來發洩困惑,闖蕩自己的“江湖”。“也不是和別人有什麼仇恨,就是藉助挑釁別人證明自己,那是一種青春期的迷惘,一種躁動,一種無聊。那時候常常回到家對著鏡子問自己:你到底是誰?”鈕承澤後來回憶時說。

  這段荒唐的青春後來被他呈現在自導自演的電影《艋舺》(音同猛甲)中。2010年《艋舺》問世時,上映首日票房超過同期的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創造了臺灣電影票房神話。影片以20世紀80年代臺灣黑幫肅殺的氛圍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幫派往事和5個少年的熱血青春。鈕承澤坦言,片中男主角“蚊子”因為被同學欺負、踏入黑道尋求保護的情節,就來源於自己年少時的親身經歷。

  “人在青春期荷爾蒙大量分泌,身體正在劇烈改變,極力想證明自己是個大人,但腦袋還不成熟,於是開始和同齡人合作,想要展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導演透過電影對自己過往經歷的回望和審視。

  “情非得已”的勇敢

  2007年,鈕承澤的電影導演處女作《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誕生。這部戲被他稱為“前半場人生的總整理”。

  影片中,鈕承澤把一個新入行電影人遇到的所有問題展現出來:沒有資金,約不到明星,合作伙伴三心二意,還有主人公為此所表現出的'苦悶、焦躁等情緒。“當時,我必須拍出這樣一部電影,必須把‘鈕承澤’這個人徹底擊潰,然後才可以完全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下半生。”鈕承澤說。

  那時,鈕承澤已經在臺灣電視界闖出了一片天地。他執導的偶像劇《吐司男之吻》,表現出的水準至今仍為人稱道。其中有憂傷,有幽默,還有完全不做作的臺詞,散發著清新的味道。然而,始終懷揣電影夢的鈕承澤卻用“不得志”3個字形容那時的自己。

  他曾嘗試過拍一部電影,已經構思出了很好的劇本,並獲得了政府的電影輔導金,但後續準備中卻狀況頻出,他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那段經歷迫使我去面對自己:我的恐懼、我的焦慮、我的傷口。我透過長時間在人生的角落跟自己相處,得到很多的體會。”療完傷之後,鈕承澤發現自己沒辦法再拍原來計劃中的電影,但他把那個過程拍成了《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鈕承澤用最勇敢的方式面對觀眾,讓臺灣觀眾看到本地電影人無比艱難的生活處境。這部影片獲得了臺灣金馬獎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鈕承澤也重新回到電影的征途上。

  《Love》中的鄉情

  新片《Love》講述了發生在臺北、北京兩座城市中的4段愛情故事。談到影片的構思,鈕承澤直言:“一次失戀成就了《Love》。”2008年的一天,鈕承澤深愛的女人突然告訴他:她愛上了別人。當時他又憤怒又悲傷,衝她吼道:“讓那個男人小心一點,別讓我碰到!”然而,有一天他真的遇到那個男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並沒有討厭那個男人,甚至有點喜歡他,因為他讓那個女人更快樂。他說:“那一刻我才知道什麼是愛。我覺得我們都曲解了愛,我們期待一個人出現,使我們的生命圓滿,解除我們的寂寞,供給我們的需要。對那個人的想象和要求,完全根據我們的需要而定。其實真正的愛情是‘你需要什麼,你如何才能快樂’,而不是‘我需要什麼,我的快樂勝過一切’。”

  影片中很多場景的拍攝地都在北京。因為這部作品不但投射了鈕承澤的愛情觀,也抒發了他濃濃的鄉土觀。

  鈕承澤是典型的生長在臺灣的外省人。父親祖籍北京,是滿族鈕祜祿氏的後裔,19歲到臺灣,一輩子都在懷念故鄉。從兒時起,鈕承澤就聽父親講他念念不忘的衚衕、紅葉、涮羊肉。“終於兩岸通訊了,我的父親也病了。他患的是一種很罕見的病,肌肉萎縮了,已經不能正常執筆,只能攥成拳頭握筆,然後給家人寫信。我出門前、回家後,他永遠坐在同一個位置寫信,吃力地寫信,顫顫巍巍的,旁邊一大沓信紙。故鄉對我來說,就是父親的那個背影。”父親故去後,這股鄉愁裡更是包含了鈕承澤對父親的思念。

  拍最真誠的電影

  作為一位不吝惜剖白自己情感的電影人,鈕承澤毫不諱言他的創作靈感多來源於自己的生活。“我不是暴露狂,也並非想把自己的全部展現給觀眾。我只是想用最真誠的情感打動觀眾,所以我要拍自己最真實的經歷,其中包含了生命的真相,我希望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經驗與大家分享。”他說,“我會一直秉持這個理念拍下去。”

  演員出身的鈕承澤參與了自己執導的全部作品的演出。儘管他所詮釋的人物性格、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有著顯著的共同點,都是“意見領袖”,大夥兒都聽他的。這種看似無心的角色設定恰好展現了鈕承澤真實的一面。正因為如此,鈕承澤得以在《Love》中聚齊包括趙薇、舒淇、阮經天等7位一線紅星,完成了被華誼老總王中磊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難得的是,就是在激情滿懷的時候,鈕承澤仍是清醒的,他說:“創作者在這種‘瘋狂’的市場環境下,很有可能迷失。所以,作為導演不該去迎合、討好、模仿,每個人都應用心地、誠懇地拍出自己心裡面覺得好看的電影,並且是要經過長久準備的,這樣的電影才會有特色、有活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