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唯美散文

關於清明節的唯美散文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唯美散文,供參考!

  清明

  為何嫩綠的草,鵝黃的花與灰色的天空相伴?

  為何我獨自一人與灰青色的煙雨相伴?

  淅淅瀝瀝……淅淅瀝瀝……

  我獨自走在泥濘的路上,只有雨打到葉子上的沙沙聲與雙腳與泥地親密接觸的聲音。遠處傳來一串悠長的腳步聲,期間夾雜著陣陣笑聲,想必是那些去祭祖的村民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牛毛般的細雨交錯相匯,織成了一張孔眼極細的網,網住了遠處的青瓦黃磚,網住了路邊的綠草紅花。我的心,似乎也被蒙上淡淡的一層憂傷。

  陣陣寒意傳來,素衣早已溼透。雨越下越大,那張大網越織越密,我的心已被束縛到極點。越織越密,越織越密的網最終勒進我的內心,只聽到憂傷溢位,低落足尖的聲音。

  細雨繼續飄灑,我的心是多麼地渴望得到溫暖。異鄉人至此,寂寞如我罷了。身後傳來了腳步聲,輕盈與沉著兼具。我回頭一看,原來是一牽著黃牛的牧童。牧童頭頂斗笠,身著蓑衣,慢悠悠地從我身邊走過。我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忽而清風拂面,我立馬跟上,心中不禁竊喜。

  雨織成的網依然籠罩著大地,忽然,遠處有一紅點。我朝著那個方向慢慢走去,只見那紅點像是硃砂筆筆尖與宣紙接觸那一瞬的暈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一陣小跑之後發現,此地真有一片紅杏。

  紅杏與煙雨的交融繪出了一幅最迷人的水彩畫。那紅暈似乎也在我心中散開。土地的氣息被一股醇厚的酒香沖淡,漸漸褪去。我收起了油紙傘,隨著酒香飄來的方向,徐徐走去。

  又到清明節

  又逢清明節我的頭髮溼了,渾身沾滿了泥漿,清明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際無聲飄落在荒涼的山野,我踩著泥濘艱難地走著,尋找著,任憑雨水灑在頭上、臉上、身上。找到了,找到了!媽媽,媽媽!我的心在顫抖,媽媽,原來,原來您在這裡!我流著淚撫摸孤獨的墓碑。媽媽,您孤獨嗎?我來看您,您笑吧!我的手在抖,一切都模糊了,模糊了往事閃電一樣掠過心頭,我出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作為牛鬼蛇神第二代子孫,我被剝奪了生活在父母身邊的權利,是她,據說是外婆的遠房侄女一個生活在偏僻山溝的獨身農村女人,不顧一切地收養了我。她那麼愛我,為了我,她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因為她說:波兒,你是我惟一的親人!我叫她媽媽,應該叫她媽媽!媽媽,你總是那身打扮:上身穿著帶白點的紫色罩衣,下面是一條肥大的黑色褲子,腳上是一雙洗得發白的黑布鞋。頭髮剪得短短的,僅齊到耳根,臉上總是帶著微笑,笑得那麼真摯,那麼慈祥,媽媽,那種笑只有您才有,真的!您還記得我們在一起的歲月嗎?

  一定記得!那時候我才五六歲,一天,陽光燦爛,天晴朗得可愛,我和您媽媽一起去小菜園摘菜。對了,那個小菜園就在山下,你在園子裡摘菜,我在園旁玩。突然,我看見一塊大石頭,喔,好大的一塊石頭從山上滾下來,眼看就要砸到我了,我大叫一聲媽人卻一動不動地呆在那裡,剎那間,我只覺得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我推開,我掉進了土坑,石頭滾過去了,下面壓著您,不省人事,褲腿子都紅了。醫生說,要是再重點就殘廢了,我沒命地哭。媽媽,您還記得嗎?有段時間,好像是鬧旱災,沒有糧食,我們每天只能吃兩頓飯,而且僅是兩個紅苕。媽媽,你是那麼講面子,每當中午人家吃飯時,您也生起火來,把水煮得開開的,弄出一縷縷煙,讓別人以為我們也在吃飯。我經常鬧著肚子餓,瘦骨嶙峋的您總是把自己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我一點。晚上,我從夢中醒來,常聽見您輕輕的抽泣聲,以後,我再不鬧了,因為這樣媽媽會傷心的。

  我那時認為世界上沒有讓媽媽傷心更令人難過的事啦。那一次分離,媽媽,您一定記得。我快七歲了,要上了,爺爺奶奶也平反了,有個陌生人來接我,我們坐在馬車上,我隱隱記得您流著淚對我說:波兒,好好唸書,不要忘了俺馬車動了,我掙扎著,想從陌生人(爸爸)的懷裡逃出來,我大叫著:媽媽,快來救我!媽媽,媽媽,你不要我啦!後來,我到了城裡,您還不斷地捎信來,省吃儉用,託人給我帶雞蛋、布鞋等。然而。您卻不明白,您惟一的親人已背叛了您,我甚至為自己有一個農村媽媽而感到恥辱兩年前,你忽然來到我家,說是來城裡看病的。您微笑著看我,希望我再叫你一聲媽媽,然而,我嘴裡脫口而出的卻是大姑!我看見您的臉色變了,慘白。那些日子,我居然一直叫你大姑。沒想到這次見面卻是永別,我把您送到火車站,您嘆了一口氣,輕輕地說:波兒,你要好好唸書,不要像我一輩子受苦受窮。我打量著您,依然是一身紫色白點罩衣,肥大的黑褲子,發白的布鞋,齊耳根的頭髮,已有一半被歲月染白,在夕陽中,輕輕地飄動,臉上是苦笑,一道道深深的皺紋像一道道崎嶇的小路,記載您經歷的多少辛酸苦辣。一種異樣的感覺湧上我的心頭。

  當火車開動時,我大叫著:媽,我永遠忘不了您!追逐著這吞雲吐霧的怪物,我奔跑著。您彷彿聽見了,笑了,那真摯的,慈祥的,只有您才有的微笑!您臉上似乎還掛著淚珠。後來是爸爸告訴我,您得的是絕症,活不了多久了,我多麼痛苦啊!生怕噩耗傳來,但事實卻是那樣的無情,我竟沒有見到您最後一面。那天是4月5號,正是清明節。今天又是清明節。媽媽,我來了,我來看您了。

  在這孤零零的山頭,只有我伴著您。媽媽,我永遠忘不了您。媽媽您原諒我吧,原諒我吧!雨水淋溼了我,我不在乎,黑夜降臨了,我不害怕,和媽媽在一起,我什麼也不怕。我流著淚,我唱著: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女兒有個小小心願,願還媽媽一個吻媽媽,您還孤獨嗎?   去年的清明節,我沒能來看望您,聽說您臨終前一直呼喚著:波兒,波兒今天又是清明,我一定要陪伴您多坐一會兒,我有好多話要跟您說,媽媽您聽著天快黑了,山頭只有我和媽媽,雨仍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媽媽,今天又是清明節清明祭奠之意義:慎終追遠明德歸厚》,所有人的生命裡都是一部歷史。這是莎士比亞的墓誌銘上的話。望著這句話,我就在想,既然是歷史就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我無法用語言表述出我對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無法讓別人和我一樣表現出尊重之情。我們讀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司馬遷說過: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些都使我們對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裡,我要表述的是廣泛的尊重與尊敬,向過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種深切的哀思。因為是清明節嗎?也許吧。我們明白,生命一來到這個世界,她就以肉體和精神的形態存在。我們有時不清楚我們身邊每個真實的生命與其他的.生命有什麼不同,一個生命在她消失之前,我們幾乎不能察覺到:所有人的生命裡都是一部歷史。

  我們誦讀: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體會: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感懷:清明寒食誰家哭。為什麼會這樣?讓我們在這種感懷中,放眼去看一看。中國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時之祭,大到大規模的宗廟祭祀。即使現在,農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節氣,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沒有人能對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祭祀儀節作出準確的描述。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重視祭祖,為什麼頻繁和繁縟地祭祀?孔子說:慎終追遠,明德歸厚。

  他生活的時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經成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釋說: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祭祖先,是為了事活人,使活著的人道德醇厚。他關心喪葬問題,看重的是現實世界。現在我們明白,古人的慎終追遠,不忘先人,是為了增強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澱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它以國家統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這並非簡單的死人是否有靈魂的問題,更非一個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寒食節介子推的傳說,端午節屈原投江的故事,都寄託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這裡,血脈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續。和中國的清明節類似,日本有盂蘭盆節,法國有萬靈節,等等。日本很重視盂蘭盆節,全國放假三天以上,人們自發地或有組織地進行祭祀活動。城裡人都紛紛返回鄉下,到墓地祭祖,全國都沉浸在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中。中國的農曆七月十五民間稱為鬼節,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稱為盂蘭盆節,有人考證日本的盂蘭盆節即由中國傳入。可是我們中國現在的城裡年輕人有多少還明白這個節日?

  即使是清明,又有多少城裡的年輕人真誠地去祭奠過呢?有人說我們倡導的是文明祭祀,心中表示一下哀思,或在網上搞一點祭祀,革除了陳規陋俗。這當然不錯。但是我們有必要看到另一方面。許多年來,我們痛恨漫長的封建統治延誤了中國近代走向現代化的程序,所以就對過去的許多文化加以排斥,總認為傳統的祭祀不科學。實際上,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沒有科學可言,因為死去的人不能明白活著的人在想念他們在祭奠他們。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著的人所進行的一項活動,這個活動能夠讓活著的人記住他們是來自相同的祖先,血管裡流著相同的血。

  不學禮,無以立,說的是不學禮就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從中國有文獻記錄開始,婚、喪、祭等多保存於禮書中。禮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範圍從國家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雖然歷經幾千年,其中有不少屬於封建的東西,但主線是知恥守禮,講的是做人的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人心純樸,正如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什麼能做到思無邪?因為正氣在胸。何以能正氣在胸?

  孔子又說:大道之行也。當西方的情人節為我們都市裡的年輕人所津津樂道的時候,當西方的聖誕節為我們都市裡的高學歷者所追捧的時候,甚至是當古老的祭祀成為公園裡的民族風情表演時,我們是不是已忘記了什麼和正在丟棄本應該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習俗?中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現代化正向我們大步走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封建時代所能比的。新的道德觀、人生觀正在取代舊的道德觀、人生觀,但這不等於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就不需要了,更不等於說禮能夠不要了。我們依然需要感謝祖先、感謝前輩們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我們需要並應該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像法國人那樣,像日本人那樣,每年清明的這一天,隆重地到逝去者的墓地旁祭奠,獻上一束鮮花,獻上我們的禮儀,獻上我們的莊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