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東坡肉的經典散文

妻子的東坡肉的經典散文

  老伴燒的菜,能拿得出手待客的也就三五道,以東坡肉為最佳。

  蛋餃、豆豉魚、螞蟻上樹這些菜她是怎麼學會的,我不知道,但她是怎麼學會燒東坡肉的事我還是瞭解一些的。

  那還是豬肉、雞蛋需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她到蘇州出差,順便去看望了我的老戰友文祥。那一次,戰友在家裡用東坡肉招待了她。

  “那肉太好吃了,肥肉晶瑩剔透,味道香甜可口,一點不膩,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紅燒肉。”從蘇州回來,妻子高興地對我描述。

  “是東坡肉吧。”我去過蘇杭,吃過那裡的東坡肉。

  “對,小黃說是東坡肉。”妻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看著跟紅燒肉差不多,只是比一般的紅燒肉塊更大、味更甜、更加晶瑩剔透,吃起來更過癮。”

  “東坡肉是這個特點,你還很會觀察總結嘛!”我說。

  “為什麼叫東坡肉呢?”妻子問我。

  “據說是跟蘇東坡有關係,有的說因為蘇東坡愛吃這種肉,有的說是為感念蘇東坡,也有人說這是蘇東坡創制的一道菜,到底什麼情況我也說不清楚。”那時候諮詢不發達,口口相傳,資訊量有限,也難辨真假。

  今天,網上雖然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多數資料的介紹是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使四周的田地旱澇保收,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群眾為感謝蘇東坡,到過年的時候,大家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盛情難卻之下,蘇東坡收下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蘇東坡差人送肉來,民工們更感高興,老人笑,小孩跳,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據說,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於是瑞客盈門,生意興隆,其它菜館酒家的老伴也群起仿效,東坡肉由此便推廣開去,流傳下來。

  “同樣是肉,人家怎麼能做得那麼好吃,我也要學會做東坡肉。”

  妻子剛從蘇州回來那段時間,常有做東坡肉的衝動,但不久就歇菜了。

  首先是肉有困難。那是一個月全家只有三、四斤肉票,而一斤五花肉也就切個五、六塊東坡肉。肉買少了不好做,想多買點肉又沒有票。如果一個月的肉票一次用完,餘下那二十多天沒有肉吃的日子,又如何來應付愛吃肉的兩個孩子呢?他們是很期待每週一次的辣椒炒肉片的,在他們的眼裡,這是最好吃最美味的菜餚了,就在前不久兒子在家還對我回憶說,小時候總覺得青椒炒肉片有不得了的好吃。

  為了保護她的積極性,我鼓勵說,一斤肉不好燒,就燒兩斤吧,留下兩斤肉給孩子們炒辣椒吃。她高興地買來兩斤五花肉,試著燒東坡肉,她也切成大塊,放入不少糖去燒。因為肉塊大,燒的時間長,只見鍋裡的`油越來越多,肉塊被炸成油,沒有原先的一半大。這哪是什麼東坡肉啊,分明是紅燒肉的味道,只不過比往常的更甜一些罷了。第一次嘗試失敗,妻子很灰心,她自問:訣竅在哪?

  也算是天道酬勤吧,不久機會來了。八一建軍節,政治部機關農場殺豬,每戶幾斤豬肉,這是計劃外供應,是無需肉票的。肉拿回來,除留下炒辣椒的,她又進行第二次嘗試。總結上次肉塊變小的教訓,這次改用壓力鍋蒸,肉塊是不小了,也晶瑩剔透,但爛熟了,一夾即碎,且味道還比不上紅燒肉。烹調這玩意,看似簡單,要無師自通還真不容易。這次失敗後,妻子歇菜了。她很長時間裡,沒有再提過做東坡肉的事。

  前些年在北京,兒子帶我們出去吃飯,給每個人點了一罐(就裝一塊)東坡肉。

  “東坡肉就是好吃”妻子邊吃邊讚賞說。

  “是啊,你怎麼不做啦?現在有的是好豬肉,網上又有老師,我們又有時間。你應該繼續嘗試,相信會成功的”我鼓勵她說。

  “對,我要到網上學一學。”

  在我的鼓勵下,老伴煥發了做東坡肉的熱情,她上網、抄錄、買肉、再次嘗試。我看見她先在砂鍋裡放入竹篦子,在篦子上並排放上幾段大蔥,再把切成約3cm見方的五花肉整齊地放置在蔥段上,然後倒入適量的水、老酒和老抽,放入幾塊冰糖,蓋上蓋後,大火燒開,小夥慢燉2—3小時。這是一道功夫菜,成本並不高,卻是費時費力。經過幾個小時的精心烹調,揭開砂鍋蓋時,香氣撲鼻,色澤紅豔,我忙取一塊和老伴一起嚐嚐,真有東坡肉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膩的全部特點。

  老伴高興地說“總算學會了,有網路真好。”

  “可喜可賀,一次成功!”我毫不吝嗇自己的誇獎。自此,它就成了我們家的一道待客菜。去年春節,我請一桌老鄉在泰禾廣場吃飯,還特地從家裡做了一鍋東坡肉帶去,結果這個菜很受歡迎,都說太好吃了,問我怎麼做的。

  “師傅在那兒呢!”我手指著老伴說。

  “有想學的,學費全免,我當一回老師。”老伴說完,吃吃笑著,一副樂不可支的樣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