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端午粽飄香優美散文

故鄉端午粽飄香優美散文

  故鄉的端午是從採擷粽葉開始的。

  粽葉一般選擇用葦葉。老家門前的池塘邊長滿了蘆葦,鬱鬱蔥蔥、翠翠綠綠的,輕風乍起,一條條葦葉迎風而動,像是湧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煞是好看。母親會在端午節前四五天的某個清晨,趁著太陽未升,朝露還附在葉子上,挎著竹籃到塘邊採擷葦葉。採葦葉有講究,要選那種葉片舒展、顏色翠綠的中葉,不老不嫩,老葉沒有韌性,嫩葉沒有香味又不經煮。

  將採回來的葦葉分成十個或二十個一捆,用細繩分別捆好,然後放在裝有清水的盆裡。清水要一天一換,既要保持葦葉的新鮮,又要讓葦葉在浸泡之後變得更有韌性。

  到了端午節前兩天的時候,就要準備浸泡糯米了。母親是個細緻的人,選糯米時一定會用竹篩將糯米過上幾遍,將碎米統統篩掉,只留下那些顆粒細長、飽滿的,也放進清水裡浸泡。

  初四的晚上,絕對是個團圓的'時刻。一家老小會圍坐在一起,熟練的不熟練的,手拙手巧的,都得動手包粽子,想偷懶都不成。包粽子在我看來是個細緻活,稍不注意就散掉了。對母親來說,卻簡單得不得了。先將兩片葦葉交叉重疊,然後手腕一轉,就形成了一個圓錐形,將糯米放進去,搖盪幾下,把粽葉卷好,再用細繩紮好,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完成了。故鄉的人們一般只吃純粹的糯米粽子,蘸著紅糖吃,往裡面加餡兒的幾乎沒有。

  煮粽子則是個耐心活兒,先將水煮沸,再把粽子放進去。水要浸過粽子,絕不能讓粽子露出水面,否則很難熟透。先是用大火伺候。半熟的時候,再改用文火,不緊不急,慢慢煮。等到屋子裡開始瀰漫粽香的時候,母親會拿雙筷子,去戳一下粽子,感覺彈性不錯,又將粽子拎出水面,仔細觀察一下葦葉的顏色和整個粽子的飽滿程度。然後叫道,“亮仔,快起來嘗粽子喲!”那時,我通常已經進入夢鄉。但母親的那一聲呼喚總能在第一時間抵達我的耳朵。我惺忪著眼、光著腳就往廚房跑,一路都是粽子的香味。

  一層一層剝開已煮成黃綠色的葦葉,白色的糯米便露了出來。往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碗裡蘸一點紅糖,放進嘴裡,輕輕地咬上一小口,頓時,牙縫裡都充滿了粽子的味道。於是迫不及待地再補上一大口,急得母親趕緊拍我的後背,邊拍邊說,“慢點兒吃,小心噎著。”

  母親將煮好的粽子撈出鍋,然後把捆粽子的細繩兩個一對打成結,一起掛在窗前的掛鉤上。那裡通風,粽子不易壞,吃的時候就取幾個下來。所以,故鄉的端午是從粽子吃完的那天才結束的。每當粽子吃完的那天,看著窗前空空的掛鉤,我就在心裡盤算:離明年的端午,還有多少天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