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我回來了優美散文

故鄉我回來了優美散文

  離開久了,才明白思念的味道,漂泊遠了,才想起最初的航道,沒有什麼酒比思鄉的酒更烈,沒有什麼愁比鄉愁更濃,在漂泊的日子裡,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常在夢中浮現,時光飛逝,將記憶的風帆揚起······

  那年夏天,母親含淚為我整理行囊,子夜臨行時,母親拉著我的手哭著說“兒子,出去只要能填飽肚子就不要回來了”那年我十五歲。我讀懂母親的心思,那時,能走出去就是“脫離苦海”,出門打工或是做個小生意算是有能耐的人,母親在鄉里託人找關係,才讓我踏上打工路,未曾想,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還記得村口那一條羊腸小道,晴時一身土,雨時一身泥,而這條路卻是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徑!雖然叫竹鎮,卻不見以竹子為豪的任何產業特色,金磁村的名字聽起來頗有內涵,可掘地千尺也找不到一塊礦石,儘管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各地,而這裡毫無發展的勢頭!這,就是我的家鄉。自南宋時起我的祖先就移居於此,歷經千年滄桑飽受貧瘠之困卻未曾改變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或許是習慣了平凡中的安寧,或許是迷戀於這裡的山水風情······門前的小龍山是鄉親們心中的寶山,以山頂一條小道為界,一半屬於江蘇,另一半屬於鄰省安徽,山上松林茂密,村民們在農閒時,會去山上撿柴拾草貼補家用。小龍山也是我童年的遊樂場,三五小夥伴常在林間躲貓貓、做遊戲,夏天瘋夠了,便跑下山,跳入山腳下的紅陽湖盡情地洗一澡,好不痛快!紅陽湖由山泉彙集而成,水質清澈、甘甜,是方圓幾十裡最好的飲用水源,遭逢旱災年,連安徽人都不辭勞苦翻山過來取水。

  小龍山是一座神奇的山,相傳,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曾於此阻擊金兵,至今,小龍山及周邊還殘留許多古蹟。小龍山頂有一汪泉水深不可測,說來神奇,這汪泉水位於小龍山的最高處,自古至今從未乾枯過,當地人稱作“仙人池”,旁邊有一長石,叫“仙人床”據說,韓世忠伏擊金兵隱於林間,正逢口渴,偶然發現此泉,痛飲一番小憩於長石上,醒來後說到“剛剛仙人託夢,此地為仙人所居,此泉為仙人所飲,此石為仙人所寢”。仙人池、仙人床因此得名。仙人池和仙人床名字只是一個傳說,事實上這是地質變化的結果,仙人池其實是很早前的一個火山口,仙人床是火山噴發的產物,無論怎樣,不得不承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歷經千百萬年將這一切雕琢的如此精湛,這一汪泉、一塊石富於人們無限想象!

  小時候常隨母親上小龍山打柴,每到仙人池旁,母親總會提起“三年自然災害”的事,由於饑荒,好多地方餓死了人,我們江蘇這邊還好點兒,好歹能勉強度日,可是山那邊的情況就不同了,那時“浮誇風”盛行,有的地方餓死了人都不敢向上級彙報。大伯家就住在上那邊,屬於安徽管轄。五九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大伯拖著骨瘦如柴的身子,翻過小龍山來到我們家,有氣無力地對我父親說“兄弟啊,快想辦法救救我們一家吧,你十歲的侄子已經五天一粒米沒下肚了,這幾天光靠吃點兒野菜,渾身都浮腫了······”當時,某些地方政府對饑荒災情實行瞞報、虛報,還不許災民上訪也不準居家搬離······不能眼看著大伯一家餓死啊,父親與二叔經過仔細斟酌,決定夜裡偷偷地將大伯一家三口接過來······深夜父親、母親還有二叔帶著村裡五六個人悄悄來到小龍山頂,靜靜地等著大伯一家。母親在仙人池旁,用石頭臨時支起土灶,將事先準備好的米和青菜放入碩大的鐵鍋裡煮熟。雞叫三更,大伯一家才姍姍來到,送行的七個人都是與大伯相處較好的鄰居,大家七嘴八言地說“沒辦法,有人盯著呢,早不了啊,大家餓的實在是走不動啊······”母親趕緊指了指大鐵鍋說“趕緊吃吧”。母親回憶說,那口大鐵鍋裡至少有四十斤青菜粥,竟然被吃的一粒米都沒剩。大伯一家得救了,說起來也是因為小龍山,這一座山連線了兩地情,時間不會將歷史遺忘,只會令那段情更加醇厚。

  這些年走過了許多地方,也看過很多明山秀水,心中最牽掛的還是家鄉的小龍山、紅陽湖。雖說曾經飽嘗了家鄉的貧困之苦,可是那種魂牽夢縈的思鄉情愫卻時刻呼喚著我!母親已去世多年,臨行時的叮嚀卻不曾忘懷“兒子,出去只要能填飽肚子就不要回來了”!這句話飽含母親對我全部的愛,也折射母親太多的無奈!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你還好嗎?小龍山,你還是那樣俊秀嗎?紅陽湖,你還是那般靈動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