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層境界散文

人生的四層境界散文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並不相同。人生的意義是主觀的,全在於他對人之理的,這種理解有程度深淺之別。人的瞭解可有低程度瞭解、一般瞭解、深入瞭解和深悟瞭解幾個層次,這幾個層次的瞭解在人生方面表現為四種不同的,即自然、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是一個從低階向高階的發展過程,境界高低完全取決於覺解程度的深淺,標誌著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的。這裡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屬性,以區別於人的本質屬性——即。才是人之輔性即次要性質,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質,順才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順習即不自覺地因襲傳統、照章辦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古詩中“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識天工,安知帝力”幾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狀態。

  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狀態行動著,他們“少知寡慾,不著不察”,純樸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讚美。其實,自然境界的人實踐能力和認識水平都十分低下,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道家知道純樸自然之可貴,以自然為美,這已經不是什麼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覺解程度最低,幾乎到了沒有覺解的程度。而道家論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覺解,用我們今天的話說,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隸,而道家已經認識到了這種必然性而去順應它。不得已而順才順習與自覺的順才順習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動之順,後者是主動之順。

  照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說,自然境界不是人所應該有的。在他看來,要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鄉,而要自覺認識自然,瞭解宇宙人生之真諦,衝破自然境界之樊籬,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無所求的,隨著人的覺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從無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層次的。馮友蘭認為,人生追求的最低層次是從“我”開始的,嚴格地說,是從追求我之名、我之利開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馮友蘭稱之為“功利境界”。

  顧名思義,功利境界的特徵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為利”的。所謂“為利”是為他的利。這裡的“利”,包括我們常說的“名”和“利”兩個方面。“利”即對我之需求的,精神性的滿足往往求助於名,物質性的滿足往往求助於物質利益即狹義的利。“求名於朝,求利於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樂(樂即一種滿足感)。這樣,功利境界與一般的功利主義便有一定的差別。功利境界的本質是為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