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稻城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介紹稻城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遊,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更有條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稻城導遊詞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稻城導遊詞1

  稻城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東側。東南與涼山州木裡縣接壤,西界鄉城縣,並與雲南省中甸縣毗鄰,北連理塘縣,總幅員面積7323平方公里,呈長條形。1990年,全縣轄3個區、14個鄉以及金珠集市1個,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全縣有藏族、漢族、納西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黎族、白族等民族,共有人口25445人,其中藏族2449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6.27%。縣人民政府駐金珠集市,海拔3740米,是甘孜州第四高城,距州府康定432公里,距省會成都810公里。稻城山川秀麗,文化悠久。馳名的有終年積雪不化的貢嘎雪山,風光絢麗的“五色海”,星羅棋佈的海子山大小湖泊(海子),水流湍急的稻城河。有名的查合溫泉等風景名勝,讓人流連忘返。還有貢嘎郎吉嶺寺的佛像,扎郎寺的雕刻,日依寺的壁畫,海子山發掘的“恐龍牙齒”化石和“桉樹”化石,波瓦山發現的“樹葉”化石等古蹟文物,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縣境內,屬橫斷山系的貢嘎雪山和海子山,坐落南北,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縣境地形複雜,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最高點為南部的貢嘎雪山薩內日峰,海拔6032米,最低處為東義區南部色空村,海拔1900米。全縣地勢自西北而東南,山脊河谷相間,天然劃分為三個型別區:北部為典型的丘狀高原,海子山駢稻城河,海拔3600—5020米,高差1420米,丘狀、冰蝕巖盆和斷陷盆地遍於表面,草原遼闊,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基地;中部為半高山山原地貌,波瓦山駢赤土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南部高山狹谷區,俄初山駢東義河,海拔2000~5000米以上,溪流發達,森林茂密,宜於經濟林木的發展。

  全縣水系縱橫。稻城河流均屬金沙江水系,三大河流為稻城河、赤土河、東義河,均流入木裡縣水洛河注入金沙江。在高山狹谷中還有終年流水不斷的溪溝60多條,其中積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2條。全縣河流天然落差大,電力蘊藏量達22。6萬千瓦,待開發利用。縣境內還有大小湖泊(海子)1145個,面積3200平方公里,最大的為興伊錯湖,面積7。5平方公里,為常年淡水湖。這些湖泊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縣境北部冰蝕地形區,難以直接利用,但為縣內河流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稻城溫泉資源豐富,出—有20餘處,分佈在茹布鄉、省母鄉、蒙自鄉、日瓦鄉、各卡鄉等。特別是縣城東南3公里處貢巴山北麓的“茹布查卡”(查合溫泉),出口處水溫一般為68℃,最高水溫達80℃,流量1。33公升/秒,晝夜流量高達7000立方米,可建裝機容量2000千瓦以上的地熱電站。該處泉水無色、無沉積物,不含硫,為村民世代飲用,又能浸泡治病,馳名州內外,是本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財富。

  民族

  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生活遭遇怎樣的艱辛,他們始終堅信:“明天的太陽一定會從東方升起”勇敢的闖蕩世界,盡情的享受生命,仁慈的善待生靈,不斷的積德行善。正如他們的歌中唱到的“血管裡響著馬蹄的聲音,眼裡是聖潔的太陽”,“胸膛是野心和愛的草原”。

  這就是稻城康巴人,象山一樣雄健的體魄,象草原一樣寬闊的胸膛,象溪流般清澈純淨的心靈。

  稻城是一個藏族聚居縣。唐朝時期(667),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舉兵征服了白狼國,從此稻城隸吐蕃。被統治長達210年。據古藏文文史資料《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統治時期由於宏揚佛法,創立寺廟,藏傳佛教隨政治力量深入人心。歷時數百年,吐蕃逐步與康區境內諸部落聯合為同一民族。據有關專家考察認為,藏族是在千百年歷史程序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古代羌人諸部長期交錯雜居,相互自然同化。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稻城藏族的形成無疑是吐蕃和稻城土著人以及白狼部落融合的結果。

  解放前,稻城漢族很少。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趙爾豐在稻城實行“改土歸流”,設定地方流官統治時,隨之而來的清兵、商人來稻城,從那時起稻城有了漢族的活動,有的與當地人結婚繁衍子孫,而且逐漸改變了當地人刀耕火種的生產狀態。據《甘孜州文史資》第七輯載:稻城第一個漢人是隨趙爾豐當兵來稻城,以後流落在稻壩茹布村,與當地藏族女人結婚的周萬靈,生育子女二男一女,以後遷居鄉城(定鄉)。

  民國時期從內地來稻城經商、做生意的較為頻繁,民國二十六年(1937)劉文輝統治康區時,派部隊鎮守各地,後有的撤走,有的流落在當地,稻城也是如此。

  解放後,黨和政府為幫助和建設少數民族地區,派幹部、科技人員、教師、醫生和解放軍指戰員等支援稻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漢族與稻城藏族通婚安家落戶,生兒育女,為建設稻城發展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利用科學方法引進和試種了青稞、小麥、玉米等作物良種,科學種植各種蔬菜,以及縫紉、釀造、雕刻、銀爐等手工藝作業和房屋、橋樑建造業,給稻城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大的影響。另外,漢族還把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性帶到了稻城。1990年,全縣共有漢族1284人,佔總人口的5.04%。

  稻城縣的人口中,除藏族、漢族外,其他民族人口很少。清末民初各保、正、村清查人口時,全縣總人口中除20餘戶漢族外。其餘均為藏族。以後由於外地與稻城通婚,流落、做工、經商等原因。以及解放後派往福城支援建設的人員,逐漸改變了稻城的民族成份。1990年人口普查時統計,全縣其他民族共有56人,佔0.22%。

  信仰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宗教滲透到藏區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稻城藏族全民信教,全縣共有大小寺廟14座,教派眾多。不僅有原始宗教-苯教(呷拉貢寺),還有藏傳佛教的若干流派,鄧坡寺-寧瑪派(紅教),扎郎寺,熱烏寺-噶當派、薩迦派(花教),蚌普寺、直共寺-噶舉派(白教),貢嘎郎吉嶺寺、雄登寺-格魯派(黃教)等。宗教傳入和發展。

  藏傳佛教有規模地傳入稻城是在公元11世紀末期到15世紀末期的近四百年的時間裡,由於統治階級在藏區一貫採用懷柔—和封建土司政策,促使藏、番的寺俗封建領主統治力量的擴大和加強,薩迦政權及弟悉帕摩主巴政權時期,教主均兼攝政務,即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這一時期。為不同封建領主統治基礎服務,藏傳佛教形成了不同派別如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各派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廣收信徒,積極傳播和發展。

  據傳,最早傳入稻城的是噶舉派,距今已有820餘年的歷史。噶舉派噶瑪巴?都鬆軟巴(1110~1193),新龍人,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遊至邦普(奔波)這塊寶地,建立了稻城縣最早的白教寺廟、明永樂年間,洛增郎吉(原系白教徒)從師宗喀巴後,建黃教寺於翁根寺上。廣收信徒。弘揚佛教,嚴格修行,不重酒色財氣,重經重律。在藏傳佛教的傳入和發展過程中,格魯派是最後一個傳入稻城的教派,但它後來居上,發展較快,勢力最強,到目前其社會影響及僧侶人數、寺廟規模均居前列。

  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廣大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特別是經過民主改革和四反運動,廢除了寺廟的封建特權和剝削。壓迫制度,廣大群眾獲得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徹底解放。“0”期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寺廟遭到了一些破壞,宗教政策貫徹受到了一定阻撓,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作了糾正。到1990年,經州、縣批准開放了12座寺廟,並建立了寺廟管理委員會。全縣現有格魯派(黃教)、噶舉派(白教)、薩迪派(花教)三種教派。格魯派、噶舉派是稻城縣的兩大主要教派,為廣大群眾所虔誠信仰

  風俗

  稻城大地山河俊秀,草場廣茂,少有地理及精神方面的約束。在這種水土的潤養中,稻城人不但體格健碩英武,人性中更多了自由豪邁的一面,尤其是稻城漢子們,心氣之間,鬥志之盛,絕不是勞作于田壟或伏身於寫字間的人可與之相比的。他們的額頭與眼睛純潔而明亮,帶著健康而清新的曠野氣息。稻城女人勤勞善良、勇敢大方,懷著對生活最美好的憧憬,她們甘為親人、為信仰耗盡其所有,無論疾病、貧窮,能在她們身上感覺的只有忍耐和寬容。

  稻城人美德:仁愛、節儉、從容和有禮貌。重信守諾,少言多行。民風強悍純樸,有經商和旅行的傳統,對生活以及宗教充滿熱情並執著。

  稻城人的愛好:馬、刀、槍、及自己的家人。

  稻城人的信仰:“然而在稻城,人間的戀愛其實並不算一回事,群眾們所崇拜的唯一英雄事業,乃是在靈性方面的”(摘自雲丹嘉措之《五智—彌伴傳奇》)。

  稻城人均是敢愛敢恨的磊落漢子。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四處流傳。但稻城人最執著的追求是佛法。這種執著中柔合他們的性格因素,顯得堅強了許多。康區有全藏最有力最鮮豔的風馬旗,還有全藏最大最高的瑪尼堆,這些像塔像城一樣在康巴地區大地上靜佇的東西寄託了稻城人無比的虔誠和供奉。稻城還有全藏最執著的朝聖者,他們結著伴,磕著等身長頭,在遠如雲南到啊裡的眾多神山聖湖間堅毅向前。稻城自古都是藏傳佛教興盛的地方,名寺遍寺。

  稻城得念青貢嘎日松貢布神山以及貢嶺寺、雄登寺、奔波寺、著傑寺等深厚的宗教基礎,更是如此。

  稻城人的裝束:稻城人愛美。歷來重儀容一修飾。

  稻城男人裝束上最明顯的是英雄結以示勇武。稻城街頭時可見到。英雄結既纏扎於頭髮間的紅色絲線穗。稻城人比較團結,英雄結這種這種尚武精神的傳統遺留一則可以增強集體榮耀感,二則可以起到修飾儀容的作用。

  稻城一帶的稻城女孩衣著明麗繁複,特別是頭飾,鑲金嵌珠,盡顯富貴,奪人眼目。

  介紹稻城導遊詞2

  一條悠長奇絕的山路,穿越塵囂,向天空延伸;一隊隊無比虔誠的朝拜者,不辭辛勞,艱難跋涉,只為雙腳踏上這塊聖潔之地,奉獻身心地為之叩首。

  鮮花和綠草輝映的草場,潺潺流淌的小溪,五光十色的海子古樸幽深,神峰戴冰雪冠冕,披白雲哈達,卓然挺立,一塵不染——驚世駭俗的神韻讓你不由得匍匐跪拜,將胸膛與大地貼近,把靈魂與天空相融。 這就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的神秘風光——稻城神峰,一個編織神話,更激發詩情畫意的雪域聖地。 稻城縣位於中國四川省西南邊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屬康巴藏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它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群山起伏,逶迤蒼莽。

  北部為高原寬谷區,其中的海子山為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體遺蹟,素有稻撐冰帽之稱。其冰蝕地表發育完全,冰蝕巖盆星羅棋佈,3200多平方公里內便有大小海子1145個,規模和數量都是我國少有的,是研究第四紀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

  中部為山原區,包括俄初山和東義河。俄初山海拔5140米,高峻巍峨,挺拔俊俏,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雲霓。最令人陶醉的是俄初的秋色——紅的嬌豔,黃的明麗,綠的柔和,五彩繽紛,漫山遍野,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東義河則如一匹駿馬自俄初山飛馳而下,兩岸林木參天,怪石嶙峋,濤聲隆隆,瀑布層疊,山水相映,妙趣橫生。

  毗鄰俄初山的就是馳名藏區的雪域神峰——稻城神峰。它由三座雪峰組成,峰名相傳為五世所封——北峰仙乃日,意為觀世音菩薩,海拔6032米;南峰央邁勇,意為文殊菩薩,海拔5958米;東峰夏諾多吉,意為金剛手菩薩,海拔5958米,方圓約800平方公里。稻城神峰冰封雪鎖,雄奇壯麗;山腰的五色海子七彩班斕,變化無窮;山下草原,珍禽異獸與人和諧相處。藏民視之為神山,參拜者絡繹不絕。

  稻城神峰的美,不在於它的`蒼勁雄奇,如珠穆朗瑪峰;也不在於它的艱險詭秘,如梅里雪峰;而在於它獨特的個性——濃郁的神秘色彩。每當雨霧朦朧,雪山神姿若隱若現,宛若天仙;而麗日晴天則碧空如洗,舒倦的雲彩伸手可摘。仙乃日似大佛,慈善安祥,溫馨平和;央邁勇如少女,端莊嫻靜,冰清玉潔;夏諾多吉像少年,英俊剛烈,神采奕奕。三尊聖靈,在天空與大地間,在神界和人界,共守一方淨土。 雪峰、森林、海子、草地、溪流間曲曲彎彎的小路上,遠遠近近那些朝聖的善男信女,扶老攜幼,口中低誦經文,眼裡閃出質樸的光,他們在向神山參拜,向蒼天和大地祈禱,祈求健康,禱告幸福。而那些大自然之子——野羊、獐子、猴子、鹿子、黑熊……悠然自得,歡暢嬉戲,追逐跳躍於草叢林間,萬物眾生在這裡和睦相處,同享生之樂趣。

  稻城歷史文化悠久,其藏傳佛教的神秘文化很有特色。全縣有13座寺廟,以雄登寺和貢嘎嶺寺最負盛名。

  為了有效地保護這一地區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1997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亞丁自然保護區,1998年11月,稻城現被國務院批准正式對外開放。

  介紹稻城導遊詞3

  “香格里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淨土”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成了“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據說其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有8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中央聳立的內環雪山,被稱為卡拉巴王官,宮內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那裡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淨的空氣,是美、明朗、安然、閒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正因為擁有這些,“香格里拉”的傳說,才像謎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徒香客,也吸引著西方世界的探險家。

  儘管沒有人能說出香格里拉的具體地理位置,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堅信她的存在。從18世紀中葉以來,試圖尋找這個失落了的天堂的探險就從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在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還是在印度的克什米爾高原,幾乎所有有雪山的地方都能看到尋找者艱澀的足跡和被夕陽拉長的背影。進入20世紀,大量西方探險家、冒險者、揹包旅遊家也加入了尋找行列,他們對香格里拉所具有的不亞於藏傳佛教徒的熱情,迅速將尋找理想國的熱潮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漫延至全球。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版的,它的出現顯然對香格里拉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使香格里拉這一詞彙深深地植入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做糊賊船蹬曲在尋找香格里拉的過程中,不斷有人聲稱自己找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但同時也不斷有人否定找到的香格里拉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進入20世紀末,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迪慶的自然地貌、人文遺蹟與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聖境驚人的相似。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訊息頓時震驚世界,世界各地遊客紛至諮來,競相爭睹香格里拉這一失落的天堂。在迪慶的發現使已經神性化的香格里拉再次回到現實的地平線。遊客在用眼睛欣賞大自然賦予迪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在用心親歷香格里拉帶給我們的精神慰藉。

  迪慶的驚喜尚未褪去,有人再次發現四川省稻城縣亞丁也有與傳說中香格里拉完全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觀。那裡雪峰、峽谷、草甸、湖泊、寺廟以及恬靜的村莊甚至比迪慶還要像希爾頓筆F的香格里拉。考方學者把之稱為最後的香格里拉。

  這最後的香格里拉的稻城亞刁—生態旅遊區位於四川省恃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日瓦鄉境內,距離成都930公里。地理上處於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的東側。在考古學者的眼中,亞丁有著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全部地理人文景觀:由三座呈品字鼎立的雪山組成貢嘎雪峰、雄險如削的東義峽谷、閃爍著七彩光韻的高山湖泊群、綠草如茵野花如織的高山草甸、莊嚴肅穆的喇嘛寺廟、恬靜質樸的康藏風情,以及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諧相處等都無不流露出那個隱逸在雪山之中的永恆、和諧、寧靜的香格里拉神韻。“最後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尋找“香格里拉”是很多人的夢想,稻城亞丁“最後的香格里拉”神奇之旅具有兩重魅力:豐富多樣的山水景觀所構成的良好自然生態體系和以康藏風情和藏傳佛教文化為主的人文景觀。但是由於亞丁海拔高、地勢陡峻、氣候寒冷再加上交通封閉,這片神奇的地方長期以來被冰封於雪峰之中,罕為人知。近年來,隨著甘孜州的全面開放以及成雅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的貫通和川藏公路的改善,這裡己逐漸成為揹包旅行者的樂園。

  到稻城亞丁有三種旅遊線路可供選擇:

  第一種,從成都出發向西經雅安、康定、理塘然後向南經稻城到亞丁,全程930公里,約需6—7天。沿途碧峰峽風景區、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公園、海子山風景區同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第二種,仍然從成都出發,沿第——條路線遊覽完亞丁之後再退回稻城經鄉城跨過金沙江進入雲南境內,再經迪慶中甸、麗江、攀枝花、西昌返回成都,全程2500公里。沿途除第一條線路的全部景觀外,還可以領略雲南迪慶中甸另一個香格里拉的神奇美景。此外,麗江、攀枝花、西昌的如畫風景同樣讓您流連忘返。

  第三種,沿第二條路線在到達麗江之後繼續南下,經大理至昆明,然後選擇火車或飛機返回成都,全程3000公里。沿途除第一、第二條路線的景觀外,又增加了雲南大理、春城昆明兩處看點。

  其實對於遊客來說,稻城與迪慶誰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並不重要,當我們雙腳踏上這片神奇土地,聆聽到陽光觸控雪峰的聲音,與秋草一起感受隨風而舞的歡暢,把自己融化在人與自然的譴緒之情時,香格里拉難道不正在您腳下嗎?·小資料·稻城亞丁風景區,由仙乃日、央邁勇、夏納多吉3座雪冷組成核心區。景區海拔2900米,北峰仙乃日(藏語觀世音菩薩)海拔6032米,南峰央邁勇(藏語文殊菩薩),海拔5958米,東冷互納多吉(藏語金剛菩薩)海拔5958米。三座雪峰各自拔地而起,呈三角鼎立,藏傳佛教稱為“日松貢布”,意為三座神山。除了它巍峨奇絕的自然風光,還有看神秘的宗教文化,美麗的喇嘛廟,以及風貌獨特的藏鄉村寨,集神山、湖泊、草句、寺廟、藏寨於一體,是一方安樣靜設的淨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