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十八子拳法創始人梁榮善散文

記十八子拳法創始人梁榮善散文

  提起梁榮善,熟悉他的人都豎大拇指,他在大連武術圈裡可是響噹噹的人物。百度“梁榮善”三個字,立刻會彈出很多頁面,都是關於他的文章和影片。

  不久前,梁師傅重新開了武館——十八子拳坊。十八子拳,是他集百家之長,糅和沾衣十八跌、太極、通臂拳術的優點,自創的一種拳術。

  梁師傅祖籍山東煙臺,生在武術世家,後漂洋過海隨父來到大連。

  梁榮善的爺爺是個老拳師,酷愛武術,一輩子走南闖北,經常和習武之人切磋,終於博取眾家之長,創立獨門拳術“沾衣十八跌”。梁師傅算是爺爺這套拳法的第二代傳人。

  梁榮善師傅兄妹六個,他是最小的。他四歲時,看父親教哥哥練武術,羨慕不已。因身體瘦弱,母親心疼,怕累壞,看著他不讓他學。他就偷偷練。後來,母親發現透過練武,他身體越來越強壯,這才同意他學武術。

  12歲那年,拜名師李春輝門下,被收做嫡傳弟子,專修五行通臂拳。

  因為文革動盪,梁師傅只上了四年小學。這事兒成了他心裡永遠的遺憾。他說自己上學的時候挺聰明,學習也好,在班級當班長。四年級時,他敬愛的`班主任老師被下放農場了,班級解體,他和同學被分流到各個班。看著老師一夜之間變成受批判的物件,他非常氣憤,就自作主張輟學,一門心思學武術,他想像《水滸傳》裡梁山好漢那樣,做扶危濟困、伸張正義的人。

  那年他14歲。

  輟學後,他跟著李春輝老師苦練武術,功夫也日漸長進。提起李老師,梁師傅靦腆地笑了,我一問才知道,原來,梁師傅的愛人就是李老師的小女兒。當時,梁師傅學武術非常認真,深得李老師的喜愛,便把平生所學悉數傳授。李老師去世後,梁師傅秉承孝道,經常去探望、照顧師孃,師孃待他也和親兒子一樣,最後師孃做主,把小女兒許配梁榮善,成就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愛情佳話。

  1980年,梁師傅下鄉返城,起初,他被分配到大連港西部的港務公司,做特資裝卸工。

  回城以後,他萌生了繼續發揚中華武術的念頭,於是開始選址、籌備,1982年,用業餘時間開立了“榮善武術館”。

  他一改父輩遺訓:“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原則,廣招門徒,和各個門派的拳師互相切磋,博學眾長。立志把中華武術發揚光大。這期間,他還遠赴上海,拜太極推手拳師傅鍾文為師,學習嫡傳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後來經人介紹,又從師楊振基老師潛修太極拳。

  1983年發生的一件事,讓大家對這位文化不高,卻在武術上頗有造詣的小夥子,刮目相看。

  那時候,大連海港每天進出的貨物很多,港務公司的生意也非常火爆。那次,梁師傅和工友們正在船上船下忙著裝貨,就見甲板上的船員、工友從舷梯上都往岸上跑,邊跑邊喊:“快跑,著火了,爆炸了……”

  梁師傅在岸上聽到危險品引爆聲,一手拎著兩個滅火器,幾個跨步跑過去,從兩米多高的甲板跳進船艙。當時的情景非常嚇人,火苗已經燃起近一米高,有蔓延的趨勢,船艙裡都是易爆品,如果控制不住火情,後果不敢想象。時間也不允許他多想,他拿著滅火器一頓猛噴,四個滅火器都用空了,火才熄滅。

  事隔多年,梁師傅講起這件事,說:“其實,這都是終日習武練成的敏捷身手,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迸發驚人的力量。”

  當時,《大連港報》報道了他的光榮事蹟。同年年底,他榮獲市級新長征突擊手的光榮稱號。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連外國人都對它都情有獨鍾。有許多人慕名而來,找梁師傅學藝。

  梁師傅印象最深刻的,是瑞典駐華使館的瑞克先生,這位洋徒弟,細心揣摩梁師傅傳授的每一個招式,為了一個規範動作,有時會練幾個小時,練得汗流浹背。瑞克先生對中華武術的痴迷,徹底打動了梁師傅。梁師傅便盡其所能,傾心傳授。他說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瞭解中華武術,他都願意傾囊相授。

  梁師傅說,習武不僅修身修德,還強身健體。尤其是太極拳,對促進人體的迴圈,增強免疫力,緩解風溼病、心臟病、高血壓都有很好地療效。

  談起多年的武術生涯,梁師傅頗有感慨,他說:“中華武術是一門文化,是一門高深的功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它對人性的培養和塑造,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中華武術各門各派,都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我們要讓下一代把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都可以走出國門,走進奧運賽場,我們中華武術也可以。”

  我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