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導遊詞(通用6篇)

甘肅導遊詞(通用6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遊,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那麼什麼樣的導遊詞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甘肅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甘肅導遊詞1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甘肅慶陽北石窟寺觀光旅遊!我很高興能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滿足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其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在中國佛教石代佛教聖地,全面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隴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帶開創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於董志塬的西側,東北距慶陽地區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這裡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西漢至晉代為安定郡,北魏時歸涇州,唐代為寧州,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元代為鎮原州,明清屬鎮原縣。其地東抵陝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涇渭,北達賀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北魏以來,隨著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這裡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據史料記載,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康生久為,及臨州尹,多所殺戮,而乃信向佛道,數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歷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涇州平定了沙門劉慧汪叛亂後,為了安定民心,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政權,於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財,"命匠呈奇,競工開剖,積節移年,營構乃就"建立了北石窟寺和涇川的南石窟寺。無論奚康生當初開窟建寺的動機如何,足見當時佛事活動之興盛,而隴東的勞動人民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在粗獷的黃土高坡上為後世留下了一份極為精美的藝術瑰寶。

  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記載,古代寺院、殿宇軒昂、龕像儼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輝、佛光普照、僧眾雲集、閣樓峻麗、蔚為壯觀。歲月悠悠,斗轉星移、清末兵燹。戰亂烽起、寺院建築,付之一炬。僧眾遭戮,佛事廢棄。新中國成立,1959年甘肅文物工作隊在隴東進行文物普查,重新發現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對這一佛教文化古蹟開始清理保護。寺院現有大小窟龕296 個,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遊人題記150餘方。其窟龕分佈密集,形如蜂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窟院南北長125米,寬40米,面積為 5000平方米。窟龕分佈的岩石斷面南北長120米、高20米,大小相間,可分三層雕鑿,造像均為高浮雕和圓雕,形象逼真,風格各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165號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於窟區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門兩側高浮雕兩尊守門天王,其事高5.8米,身著鎧甲,足蹬戰靴,怒目鎖眉,神情威嚴,大有震懾一切邪魔的氣魄。身旁橫臥兩尊雄獅,雖年久殘損,然張口舞爪,威態猶存。

  該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間宏大,氣勢磅礴。覆鬥式頂,距地面高14米,南北寬21.7米,進深15.7米,平面為長方形,面積340多平方米。窟內東(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鼻大唇厚,體魄雄建,褒衣博帶袈裟,施無畏手印。儼然一派華夏民族偉人的形象。關於七佛圖和七佛造像題材,全國早期開鑿的其他石窟出有例項,然而完整意義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為以後七佛窟的興建開創了先例。《魏書·釋老志》簡述佛教經義時,曾說:"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文言將來有

  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經》卷四雲:"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間。"這些記載,說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經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說法教", "照明於世間",而且可"解除"一切眾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編造七佛的種種"功德",對七佛和彌勒的宣揚是在於極力溝通人神之間的界限。北魏從太祖拓跋矽到宣武帝元屬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稟"皇帝即當今如來"之義旨,為北魏七個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則歌頌佛教歷史,加強佛教正統思想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眾,鞏固北魏統治政權。因而供俸七佛在當時隴東地區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從北魏一直延續到晚唐,題材形象十分突出。這說明北石窟寺在隴東古代是一處非常正統的佛教聖地。而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東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不惜血汗來雕鑿如此宏偉、眾多的七佛像,也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願望。

  甘肅導遊詞2

  歡迎各位朋友們來慶陽觀光旅遊。

  也許您見慣了南方的白牆黑瓦,北方的深宅大院,但您一定沒有見識過董志塬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今天我就要帶大家參觀我們隴東黃土高原的一大奇觀——窯洞。

  隴東黃土高原是世界黃土層最深厚的地方,境內董志塬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所謂“塬”是黃土高原上大片的平坦土地,董志塬又是世界黃土塬之最,它的黃土層厚度達200米以上,塬面面積910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約11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50公里,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贊,是中國窯洞民居最多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窯洞是遠古時期黃土高原上古人類的最佳住宅,作為中國特有的民居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黃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黃土直立性強,土質細膩,是修建窯洞建築的必備條件。慶陽很多關於人文始祖的傳說都和洞有關係,人文始祖軒轅,在這裡留下了軒轅洞;醫聖岐伯留下了老洞、藥王洞;據《詩經》詩經記載,周先祖10多代人在隴東黃土地上創業,開闢農耕,留下了“陶復陶穴”的史蹟,所謂“陶復陶穴”就是指遍佈崖面密密麻麻的窯洞。窯洞作為特殊的民居形式,從上古留傳了數千年,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窯洞文化。

  隴東地區至今仍有很多人還住著窯洞。按照建築結構的不同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地坑窯和箍窯三種。山區比較常見的是靠山窯,也就是在山崖的崖面上按水平方向縱深開挖窯洞。而平塬區由於沒有山崖可以依靠,只能在平地上按垂直方向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坑來,然後再在大坑的四壁水平開挖窯洞,地坑院在地面上除了能看見土炕土灶的煙囪,再看不見其它的建築。是不是很獨特呢?我們今天要去參觀的就是這樣的一座地坑院。而箍窯也是平塬區的窯洞建築,是用黃土土坯在地面上箍成窯洞,有的直接用石頭砌莊面,磚頭箍窯。

  窯洞的橫截面多為圓拱形,平面呈長方形,窯洞的內部一般會抹上一層細膩的泥土,並刷上白色塗料。窯洞一般高3—4米,寬2.5—3米,深3—10米,有的更深。俗稱“土窯崖莊,鍋頭連炕,煙囪朝上”,窯洞冬暖夏涼,四季皆宜,是黃土高原上最理想的居室。歷史上曾有窯洞住室、窯洞廟宇、窯洞機關、窯洞客店、窯洞驛站、窯洞學校、窯洞商店、窯洞倉庫等,就連皮影戲和小型文藝演出也在窯洞裡舉行。百姓家家住著窯洞,男女結婚的新房佈置在窯洞裡,所以慶陽人就把結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時要先在地上挖個地穴,還要在地穴裡挖個小窯洞,或用磚箍個小箍窯,然後才將棺槨安放在地下的窯洞裡。隴東人一生,從生到死與窯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千百年來,隴東地區慶陽人以窯洞為居室,視窯洞為保護神。窯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又涼”。這是清代進士惠登甲讚美慶陽窯洞的一首詩。慶陽窯洞是樸實的,樸實的如同一捧黃土。它是不起眼的,如同黃土高原上隨處可見的黃土峁,它不事張揚,從不炫耀,與黃土渾然一體。它是渾厚的,背靠高山,腳踩大地,堅固牢靠。它是傳統的,數千年來,慶陽人與窯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它是封閉的,秋去冬來,頑強地抵禦著寒風雨雪,釋放著大地的暖氣。它是開放的,無論春夏,始終以其樸實厚道迎接著八方賓客。 20世紀60年代,有幾位日本專家來隴東黃土高原考察,被這裡古老的黃土窯洞所吸引。他們不無感慨地說:“這些窯洞除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外,還是養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為土窯中空氣溼潤,溼度宜人,一年四季變化不大;況且空氣新鮮,無任何環境汙染;更重要的是能防禦放射性元素的侵害,這真是養身長壽的絕佳之地”。

  在新時期,窯洞不但繼續發揮著民宅、住宿作用,而且在旅遊、文化、娛樂、商貿等方面更顯示出它獨有的作用。慶城縣在藥王山修建岐伯祠時,一次就修建了我國扁鵲、華佗、李時珍等十大名醫祠,祠廟修成了窯洞,成為全國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藥王洞,招來四海遊客。西峰區還在小崆峒修建了窯洞民俗博物館和窯洞賓館,集民俗、古樸與現代化為一體,窯洞在文化旅遊中也展現了它獨特的作用。 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窯洞民居之鄉”。

  有人說,到董志塬來不領略窯洞風采,就等於你沒去過董志塬。等一會我們就會到一處地坑院農家樂去做客,好客的窯洞主人,會叫巧媳婦給你擀出“白如雪、薄如紙、細如絲、長如線”的麵條,加上地方特產調料菜蔬,做成的“煮在鍋裡團團顫,撈在碗裡蓮花轉,操在筷子條條線,吃在嘴裡吸不斷”的臊子面。你一看,就饞涎欲滴了。有一外地客人吃後高興的說:“吃了十八省的飯,好不過董志塬的臊子面”。這是實話,出了這塬,就沒這飯。

  甘肅導遊詞3

  蘭州市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裡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群,迎面聳立,飛簷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簷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的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裡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過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裡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甘肅導遊詞4

  講解要點:

  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2、面積、人口、民族、民俗風情;

  3、歷史沿革

  4、旅遊資源。

  甘肅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處黃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狀似一柄如意,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最窄處形似“蜂腰”地段,僅25公里。甘肅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相連,南臨四川,西與青海,新疆毗鄰,北靠內蒙古,並與蒙古接壤。

  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基本涵蓋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種型別。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峰為甘,青兩省的界山祁連山主峰團結峰,海拔5547米;最低點則在隴南白龍江中游文縣罐子溝,海拔550米。基本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和祁連山地。

  面積、人口、民族、民俗風情

  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是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資源豐富的大省。全省總人口為2617.16萬人。

  甘肅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甘肅就有45個,除漢族外,人口較多的有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滿族等,其中,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特色鮮明,民俗風情濃郁,在飲食,服飾,婚喪,節日慶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的香浪節,浴佛節,回族花兒會,裕固族婚禮,隴東香包節,等等。蘭州的牛肉麵,東鄉手抓,張掖小吃,天水呱呱,平涼羊肉泡饃,還有琳琅滿目的新鮮果蔬,山珍野菌,會讓你深感甘肅是一個風情萬種的遊樂天堂。

  歷史沿革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是我國曆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甘肅省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其後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溝文化,揭開了一個彩陶王國的秘密。商代,居住在涇河,渭河流域的周氏族逐漸強大,他們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早期的農業,最終建立了周王朝。分封諸侯之時,秦的祖先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而被封為“附庸”,“邑之秦”,在今天水一帶築城立邑,天水便成為秦的發祥地。西漢時期,漢武帝以漢朝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大敗匈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形成河西四郡。

  並開始對河西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經營開發,廣泛實行軍事屯田。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後的開邊政策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成功,絲綢之路由此開通,出現了各國商賈通商,駝鈴悠悠,絲綢西去,天馬東來,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盛況。隋唐時期,隋煬帝西巡至張掖,召開萬國博覽會,會見27國史臣,以顯示隋朝的強盛。大唐帝國盛極一時,武威,張掖成為經濟文化十分繁榮的國際性貿易城市,尤其是敦煌成為華戎第一大都會,可與揚州相媲美。史書上稱“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唐代之後,絲綢之路日趨衰落,隨著國家經濟重心東移,河隴地區遠離帝都,逐漸衰落。可以說從伏羲演繹八卦,一畫開天;女媧團土造人,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就在甘肅的土地上誕生,此後周的興盛,秦的發跡,漢的威猛,唐的繁榮,把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光榮推廣世界聞名。古羅馬軍團萬里東征,老女真完顏部落千里西遷,最後都落腳在甘肅。

  甘肅旅遊資源

  甘肅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沙漠戈壁、名剎古堡、草原綠洲、佛教聖地、冰川雪山、紅色勝蹟和民族風情等獨特景觀。飽經滄桑的古絲綢之路,遺留下許許多多令人感慨不已的遺址遺蹟。漫步在絲綢之路上,可以欣賞到"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華夏民族祭祀人文始祖的伏羲廟,領略氣勢恢弘的武威雷臺漢墓、"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舉世無雙的西夏碑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地百塔寺,觀賞世界最大的室內臥佛張掖大佛寺、河西走廊富饒的綠洲、牧馬人的樂園山丹馬場和馬蹄寺石窟群,走近"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以及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世界級的旅遊景點,還可以體驗戈壁沙漠、雪峰冰川等獨特的自然風光。

  藏迴風情草原風光旅遊線。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奇麗多姿的民俗風情,形成了甘肅旅遊的又一特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到達被稱為"九色香巴拉"天堂之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欣賞臨夏濃郁的穆斯林風情、風格各異的清真寺、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永靖黃河三峽。甘肅是陝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的主要途經地和會師地,全國紅色旅遊資源大省。可以看到天險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通渭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三大主力紅軍長征勝利大會師的會寧紀念館、會師樓和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旅遊資源。

  甘肅導遊詞5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蹟,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集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佈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著古拙挺拔和淳厚朴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並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峰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鬥豔。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甘肅導遊詞6

  甘肅簡稱"甘"或"隴",是取古甘州(今張掖)和古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甘肅地處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交匯處,地域遼闊,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全省轄14個地州市,87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2002年底總人口為2592.58萬人,包括漢,回,藏,蒙古,裕固,東鄉,保安等45個民族,其中東鄉,裕固,保安族為甘肅特有民族。全省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海拔最底500米,最高近5000米。滾滾黃河為甘肅提供了豐富的水電資源,祁連山的積雪澆灌著河西走廊千里沃野;隴東黃土高原富饒遼闊;隴中地區土地廣袤,隴南山區氣候溫和,稻穀飄香,甘南,祁連山草原豐茂,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

  甘肅,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地灣遺址證明,這裡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渭河上游。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發祥於隴東一帶。漢唐以來,甘肅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蹟。舉世文明的莫高窟,雄偉的嘉峪關,地下珍藏漢簡,金碧輝煌的拉不楞寺和古老的長城等,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遊客。

  甘肅,在解放五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工農業生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02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3元。糧食實現了省內基本自給;在工業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機械製造和電力煤炭為主體,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擁有較雄厚物質技術基礎的工業基地。鐵路,公路,民航四通八達。蘭州市已成為西北交通,郵電通訊樞紐和商貿中心。全省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和科學研究事業有著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