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千秋的南宋官窯鬲式爐散文

顯赫千秋的南宋官窯鬲式爐散文

  南宋官窯器,宛若浩瀚的星河中一顆璀璨曜眼的星星,於陶瓷藏海中熠熠生輝,光照千秋。千百年以來,多少藏家為之夢魅以求而潛心尋覓;然,真跡恰如大海撈針,所得無幾。

  本人有幸得於此南宋官窯鬲式爐,時約二十年前。因一藏家急需資金而忍痛割讓於我,雖然我為伊而解燃眉之急,亦雖然此爐價錢確實不菲;然,作為此爐的珍貴身價以及其所沉澱的厚重歷史而言,我所耗資委實微不足道。在此,我坦誠地感謝上蒼對我的恩賜外,也得益於我天賦的悟性與潛心研究之必然。緣份,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奧秘。雖然,緣份有時得予於偶然;但是,緣份往往與那些孜孜不倦,堅韌不拔者相緣。

  此南宋官窯鬲式香爐(薄釉品種),高8cm.直徑12.2cm,色為香灰黃,佈滿鱔血裂紋開片,折沿口處邊因釉薄而露出灰褐色胎骨。釉中氣泡密集如唾沫並參差勻布透亮如珠的氣泡,呈“聚沫攢珠”狀;層層釉中氣泡核變已呈“癌化”(突顯出黃褐、黑褐色的`死氣泡)。此為宋官窯主要特徵,鱔血開片為宋官窯中的上品。

  北宋“靖康之難”,宋高宗趙構遷移東南,定都臨安(今杭州)。於紹興十三年,由皇家投資並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在杭州鳳凰山設立了“修內司官窯”,並在杭州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下附近另建新官窯。南宋官窯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燒造宮廷及達官貴人所需的青瓷,這是北宋汴京官窯的延續,歷史上稱之為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的胎土有褐、黑褐、灰、淺灰、深灰等色,爐足有柱形足、乳形足等。此爐當屬南宋薄釉官窯之列(此爐為乳形足,足外是出土的紅壤滲色;至於胎骨可細觀爐沿口剝釉處即知)。而宋龍泉仿官窯的釉呈現厚釉的乳濁釉或玻璃釉,燒結溫度感觀比南宋官窯瓷明顯要高,這是宋官與宋龍官的區別。而二者氣泡更是迥然不同,南宋龍官是烏泥胎(偶也有白胎),釉比南宋薄釉官窯厚,燒結溫度明顯要高;20倍放大鏡下,氣泡與南宋龍泉窯一樣,似魚籽狀密佈;而南宋官窯在20倍放大鏡下呈現“聚沫攢珠”狀分佈,高倍放大鏡下呈現藕粉湯糊狀,褐、黑色死氣泡疏朗分佈各釉層。

  南宋官窯,釉有厚薄之分,厚釉純正沉凝,膩潤似玉;薄釉柔和光亮,透潤似膠;此爐當屬南宋官窯薄釉品種。只有當你親手揣摩並細研深究,或自己擁有,與其長期會晤、交流,日久便深諳其內涵。此件鬲式香爐大氣渾厚,端莊古樸,具有攝人心魄的廟堂之風,讓人愛不釋手。

  能夠透澈領悟器物由內往外釋放的靈氣,才算真正學到家;而一件上等級的藏品往往具備非凡的神韻及高貴的氣質!真如不是任何人披上一件華服,就成為“紳士”、“貴婦人”那麼容易被人認定。說一最確切最簡單的比擬:誰能仿製紫砂巨匠顧景舟制壺的神韻和氣質?只能仿其形而無其神韻;真正內行人便慧眼瞭然......對事物的認識正如對朋友的認定一樣,需要較長的感性至理性的過渡。

  此件南宋官窯鬲式爐,與我相伴二十餘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潛心與其會晤,深層瞭解了南宋官窯器的外在特徵與內在涵意,並由此撰文而發表於各有關論壇,獲得一片驚訝與呼聲。當其多次被全國有關報刊載登報導後,聞信者紛至沓來,求購者不乏其數,我卻視其如珍寶,愛之如兒孫,至今不願舍其離我而去。

  2010年8月6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