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玉龍雪山的古詩句

形容玉龍雪山的古詩句

  麗江雪山天下絕,堆瓊積玉幾千疊。 足盤厚地背擎天,衡華真成兩丘垤。 平生愛作子長遊,覽勝探奇不少休。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形容玉龍雪山的古詩句,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描寫玉龍雪山的詩

  1淡妝素裹玉龍山,晶瑩剔透雪中情。

  2雪域仙山秘境長,無人踏霧攬蒼茫。

  3久慕逢飛霰,尊容隱霧中。留得遺憾在,且作夢遊龍。

  4亙古冰峰高域情,玉龍持護納西擎。

  5杜鵑仍疊銀鏵處,忽見過雲隱玉龍。

  6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7嶙峋萬仞終年雪,瀉玉流穿古鎮滂。

  8誰言破臘無春意,且看山巔雪蓮花。

  9雪歇晨光十幾峰,半山綠白半山紅。杜鵑仍疊銀鏵處,忽見過雲隱玉龍。

  10麗江雪山天下絕,堆瓊積玉幾千疊。

  11峰高雲自擾,霧重絮飄繁。

  12留得遺憾在,且作夢遊龍。

  13雪峰映碧潭,意境如仙賦。

  14雲浮瑤玉色,皓首碧穹巍。

  15蕭風勁舞玲瓏處,笑訪冰魂雪域家。

  16柔水繞雄山,玉壁金川。咆哮巨浪上雲端。素裹銀妝嬌且豔,遊客驚歎。扇子豎峰顛,霧繞腰間。一條索道上高懸。覽盡玉龍風景秀,壯麗天然。

  17郡北無雙嶽,南滇第一峰。

  18皚皚銀雪山峰遍,遐爾聞名一泫然。

  19霧籠雲遮縹緲中,渾然浩氣貫蒼穹。寒光耀日崢嶸面,好個擎天碧玉峰!

  20摘下浮雲作嫁紗,擷來銀月試菱花。蕭風勁舞玲瓏處,笑訪冰魂雪域家。

  21寒光耀日崢嶸面,好個擎天碧玉峰!

  22巔峰尋雅趣,何懼步維艱。

  23玉龍飛舞雲纏繞,萬仞冰川直聳天。

  24雪山高,雪山嬌,索道如飛上碧霄。十二峰巒猶白馬,皚皚公主策蹄遙。

  25四季常思雪,孤村見雪山。

  26久慕逢飛霰,尊容隱霧中。

  篇二:形容玉龍雪山的詩句

  郡北無雙嶽,南滇第一峰。四時光皎潔,萬古勢龍從。

  絕頂星河轉,危巔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麗江雪山天下絕,堆瓊積玉幾千疊。

  足盤厚地背擎天,衡華真成兩丘垤。

  平生愛作子長遊,覽勝探奇不少休。

  安得乘風臨絕頂,倒騎箕尾看神州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飛墜。”李白《清平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

  “妝點萬家清景,普綻瓊花鮮麗”

  “暮雪助消峭,玉塵散林塘”

  “才喜門堆巷積,可惜迤邐消殘”

  “江南雪,輕素減雲端”

  “蝴蝶初翻簾繡,萬玉女,齊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

  “誰剪輕瓊作物華,春繞天涯,水繞天涯”

  “投宿侵徵騎,飛雪滿孤村”

  “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杜甫

  “秦城歲雲暮,大雪滿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貴有風雪興,富無飢寒憂。所營惟第宅,所務在追遊……”

  “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

  “春風千里動,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出自初唐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賞析

  這首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楊炯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透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用誇張的手法寫外患嚴重,情勢危急,生動傳神的把戰事緊急的軍情傳遞給讀者,並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正規武裝組織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裡,楊炯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洩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楊炯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透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楊炯別具機抒,以象徵正規武裝組織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長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楊炯忠貞的報國之心。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楊炯的藝術功力。首先楊炯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楊炯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是唐詩的亮點。

  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洩牢騷。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觸雪犯風,以消滅敵人,建功立業,不象書生那樣無用。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後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志詩。這樣,從第二聯以下,二人的體會都不同了。我以為吳昌祺的理解比較可取,因為第一聯已說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說他是為了武人顯赫而心有不平,這一句就不應該緊接在“烽火”句下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