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臺灣思鄉題材的現代詩歌

淺析臺灣思鄉題材的現代詩歌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臺灣與祖國大陸隔離的獨特生活環境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那就是風靡於臺灣的“鄉愁文學”。在臺灣的“鄉愁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臺灣思鄉題材的現代詩歌,其中不乏此類詩歌的代表人物如:余光中、洛夫、紀弦等。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淺析臺灣思鄉題材的現代詩歌,希望對你有幫助。

  思鄉是一箇中國人心中崇尚的“孝”的觀念與情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道出了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中國人的思鄉情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的思鄉之情,連月都是故鄉的明;“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對在家鄉時窗前的寒梅是否開花這區區小事都牽腸掛肚,深摯地表達出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描寫出了浪跡天涯的遊子的心路歷程:葉落歸根,去者還鄉,走回歸程,給自己的一生劃個圓滿的句號,這或許是許多漂泊者的最終歸宿。可見,從古至今,無論男女,家,總是他們盼望歸去的港灣,思鄉是他們不老的情結。

  以下是我對這類詩的代表作的賞析和理解。

  余光中的《鄉愁》是最膾炙人口的一篇有關思鄉的佳作。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徵,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們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成年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歌的最後,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對映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他仍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這首詩不愧為臺灣思想題材現代詩歌的代表之作。

  洛夫的《邊界望鄉》以其古典而鮮明的意象承載起他獨特而跳躍的思維,以突兀的詩句去撞擊讀者的心靈,以全新的嗓門去唱響一曲古老的思鄉之歌。全文按邏輯順序寫了詩人們登山、望鄉、懷鄉、想象、到最後回到現實償願無望的過程,抒發了詩人們作為海外遊子的那種惆悵而黯然神傷的故國情懷。這首詩歌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現代詩歌中運用古典意象。一是杜鵑。杜鵑在古典詩歌中多用來表示悽婉哀怨的情調。李白詩“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為送友人打上了哀怨的氛圍;李義山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寫出了長期積壓的傷痛;秦觀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大有令人不勝淒涼之感;而文天祥《金陵驛》中的“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如今別去江南月,化作杜鵑帶血歸”所寫的景色,讓人在國事日非、山河殊異之中,為其耿耿忠心與英雄矢志掬一腔同情的眼淚。同樣,詩人們這裡運用這個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咯血的杜鵑意象,表達了自己不能迴歸故鄉的哀怨悲苦之情。二是白鷺。白鷺在古典詩歌中多為表現對安靜、平和生活的自由嚮往,如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和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等。詩人們在這裡則借白鷺來表明自己自由飛到故國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來”則寫出了詩人們親吻故國土地無望的黯然神傷的感情。三是鷓鴣。鷓鴣又名山鷓鴣,其聲淒厲悲慘,似雲“行不得也哥哥”。如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結句寫道:“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在一片沉鬱悽迷的氛圍中,亂山深處突地傳來一陣陣鷓鴣聲,猶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聲聲哀告,勾起了作者滿腔志業未酬的忠憤,與首句的“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遙相呼應,強烈地抒發了作者不能南歸的悲憤之情。這裡,詩人們用“以火發音發出冒煙的啼音”的鷓鴣使自己“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抒發了自己回望故國時急劇沸騰、摧肝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透過著這三個古典意象,詩作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既抒發了詩人們的鄉愁情緒,又增加了這種情懷的歷史縱深感,可謂巧妙。其次是對語言的處理上的別樣效果。詩人們特地用一些語言的超常搭配,造成一種新奇而強烈的刺激,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當詩人們透過氤氳的`輕霧,隱約看到故國山河時,手心便開始生汗,“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無形的“鄉愁”以有形的望遠鏡來“擴大”,寫出了鄉愁之廣之深,而“亂如風中的散發”則寫出了鄉愁的亂與不絕如縷,極大地衝激了人的視覺形象。而“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則以“心跳”的距離寫自己“近鄉情更怯”的心理,“遠山”把我“撞成”“內傷”,顯示自己那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結尾段“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以通感的手法,造成了清新脫俗的效果。這些語言的處理,既增加了詩味,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的感情。這首詩用古典意象並融合了作者現代的對語言的別樣處理,唱響了一首經典的只屬於洛夫的獨特的現代鄉愁詩。

  紀弦的《一片槐樹葉》構思獨特,採用詠物抒懷的藝術手法,以“一片槐樹葉”為意象,

  寄託了詩人們思鄉盼歸的情感。詩的第一節寫“一片槐樹葉”,因為這片槐樹葉來自“故國”,它沾著故國的“泥土”,也許它是故國的槐樹林中很普通的葉子,可是它帶著故國的香味,故國的溫厚,故國的氣息,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也就成為“故鄉美與善”的珍貴象徵,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寶貴的”的一片;又因為它離開了哺育它的“泥土”,離開了生長它的枝幹,成為一片“薄薄的,乾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

  詩人們每每看到它,就會帶著一絲回憶的酸澀感覺,就會覺得對故鄉的思念正在燒灼自己的心靈,就會讓思緒情不自禁地隨它回到故鄉去,它身上的紋絡像故鄉的年輪,帶著滄桑和回憶,所以它又是“最使人傷心,最使人想流淚”的一片槐樹葉。詩的開頭兩行落筆見情,讚美之情,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並以三個“最”字疊用,層層推進,增加了感情的強度和濃度。第三行由“而”字急轉,情感的流程由讚歎變為傷感,由欣喜變為悲泣。為了表現這種樂中之苦、喜極之悲,詩人們以兩個“最”字重疊加以強化,構成了全詩情感的基調。

  第四行“薄薄的、乾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初步展示全詩的中心意象,點明詩人們感情的觸發物,並由此引出下一節所要表達的更深情感。詩的第二節寫槐樹葉的來歷,“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園子裡撿來的了”兩句,既是實寫又是虛寫,虛實相生,大大拓展了思鄉的幅度——大陸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懷念的。詩的第三節寫對將來的企盼,表達了遊子思歸的情感。第一句再次點明“槐樹葉”,它“蟬翼般輕輕滑落”,既表現槐樹葉輕而且薄,也抒寫了作者小心翼翼、倍加愛護的心態。

  “沾著些故國的泥土”的槐樹葉,使詩人們感情激盪,禁不住用了“故國喲”的呼告語,再以“啊啊”的嘆詞強調,從而把全詩的感情推向了高潮。這一節,一個長句分四行來寫,既是為了詩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為了表達主人公思鄉之情的悠遠深長。全詩開頭以槐樹葉起情,結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飄香的季節收尾,首尾呼應,一氣呵成,瀰漫著一種濃重的尋根念祖、返本思歸的家園情結。 余光中、洛夫、紀弦一位位傑出的臺灣現代詩歌代表人物,無不例外,他們的詩歌都彰顯出了時代的良知,他們的情感不矯揉造作,他們承擔了文人的責任。從他們的詩中,我們聆聽到了他們思鄉之情,窺見了他們迴歸故鄉的強烈願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