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試題與答案

公共管理學試題與答案

  公共管理學是70年代末期以後因為受到公共政策學科範式和工商管理學科範式的影響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公共管理學的試題與答案,歡迎大家的閱讀。

  一、 名詞解釋(每題6分,共30分)

  1、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答案參考:管理層次是指公共組織內部縱向劃分的等級數,一般而言,公共組織具有三個層次,即高層、中層、基層。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級管理者或一個組織有效管理的下級人員或單位、部門的數目。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複雜性的重要標誌,一項工作越複雜,管理幅度一般也越寬。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在一定規模的組織內成反比關係。參見書P49.

  2、POSDCORB

  答案參考:POSDCORB是美國學者古立克創立的管理七職能說。計劃(Planning),即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總體計劃並採取措施以實現組織的目標;組織(Organizing)即透過為特定目標而進行的對次級結構的安排、確立和協調來建立權威的正式結構;人事(staffing),即為僱傭、培訓員工及維持工作的適宜條件而具有的整體的人事功能;指揮(directing)是由以下各項組成的一種連續工作:做出決策,並以特殊的和一般的指令使決策具體化,同時作為企業的領導者發揮對下屬的督導和關懷作用。協調(coordinating)即為使工作的不同部分相互聯絡而承擔的所有重要職責;報告(reporting)即使對執行負有責任的人能夠隨時得到進展情況的資訊,包括使其本人和其下屬透過記錄、研究和檢查隨時獲得資訊;預算(budgeting)即與所有以財務計劃、賬目和監控的形式表現的與預算相關的活動、職能等的統稱。

  3、第三部門

  答案參考:第三部門就是指介於政府部門與營利性部門之間,依靠會員繳納的會費、民間捐款或政府財政撥款等非營利性收入從事前兩者無力、無法或無意作為的社會公益事業,從而實現服務社會公眾、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宗旨的社會公共部門,其組織特徵是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願性。

  4、拉焦爾模式

  答案參考:拉焦爾根據分權的程度將政府間關係的型別分為三種:一是政治性分權,其特徵是財政上高度自主,許可權基礎是憲法而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首長透過選舉產生,二是行政性分權,地方政府的法律基礎在中央政府。三是行政權轉讓,地方在法律上根據中央授予的許可權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5、公共財政管理

  答案參考:公共財政管理是公共部門為保證公共財政職能的履行,而對財政收支所進行的決策、管理、監督等活動的總和。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公共預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和公共支出管理。P357

  二、 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1、 簡述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區別

  答案參考:

  (1)公共管理與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為公眾服務,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營利為目的。

  (2)與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識不強。政府沒有削減開支和有效運作的誘因,而商業組織必須在市場中靠競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3)與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強調責任。在私人組織中,權威和責任的劃分是比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一系列因素導致了責任機制的擴散,這種擴散加深並複雜化了公共決策的過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統比私人組織中的人事管理系統要複雜和嚴格得多。

  (5)與私人部門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有明顯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2、 簡述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參考: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是密切相關的,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或正在發生的問題做出決策,並轉化為相關的公共專案,透過調動各種組織機構,調配各種社會資源,運用各種功能手段,達到問題的解決、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規範人們的行為。因此,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公共管理的基礎。

  (1)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整個公共管理就是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再決策、再執行、再評估的迴圈過程。公共政策較之於行政管理過程,是首要的環節,是起點;沒有政策,就沒有目標明確和卓有成效的執行以及評估活動。

  (2)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項功能的基礎。公共管理有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等各項基本功能。所有這些功能環節都是以公共決策為基礎的。

  (3)公共政策貫穿於整個公共管理過程的始終。公共政策既是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或階段,又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公共管理的其他環節或階段都包含著決策的活動,同時這些功能的執行又有各自的決策。公共管理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決策和實施決策的過程。

  3、 簡述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重要意義

  答案參考: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為政府改革實踐和公共行政學理論研究提供給了新的視野,並在相當程度上帶來了西方國家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強,各種社會危機和矛盾得到了相對緩和。

  (1)、績效評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公共管理人員能夠對公共政策和專案的結果進行評估至關重要,否則,管理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因而也不可能以高效的管理為公眾服務。

  (2)、績效評估是提高公共部門績效的動力機制。首先績效評估有助於實現和落實政府的責任。其次,績效評估有助於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再次績效評估有助於改進政府公共部門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係。

  (3)、績效評估有利於政府信譽和形象的提高――是從“暗箱操作”到“陽光行政”的重要途徑。績效評估實際上是一種資訊活動,其特點是評估過程的透明和資訊的公開,把政府在各方面的表現情況作出全面、科學的描述並公之於眾,無疑有助於廣大群眾瞭解、監督和參與政府工作

  ①績效評估可以用以證明政府開支的合理性,有助於政府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鞏固強化。

  ②另一方面,控制、監督政府的'供給。

  (4)、績效評估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①可用作一種誘因機制。②進行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③是診斷組織發展的有力措施。

  此外,績效評估及其措施在公共行政實踐中的而運用,極大的推動了公共管理方法與技能的改進和發展,導致了傾聽顧客聲音、提高服務質量、專案評估、管理資訊系統、電子政務等公共管理方法應運而生,為政府公共管理開拓了新的視野。P279-P281

  4、 簡要回答馬克斯·韋伯官僚制理論的主要特點

  答案參考:官僚理論與古典理論在許多認識上是一致的,但官僚理論更加堅信穩定的服從模式必須依靠合法性的信念和對系統命令的服從,韋伯認為,官僚模型是最適合複雜組織的形式。官僚組織的基礎是理性—合法權威,即根據在組織內所處地位而產生的職權,行政人員的職權依理性建立的標準、法律和規章制度來確定,也就是說,組織不是靠服從個體而是靠非人格化的規則來管理的,理性意味著效率。

  特點:①基於職能專業化的勞動分工。②有明確的職權等級制。③有與任職者和職責相關的規章制度。④有處理工作的程式系統。⑤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非人格化。⑥僱員的選擇與提升以其技術能力為基礎。P48

  三、 辨析題(20分)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的人事管理僅僅是語詞上的差異,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答案參考: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來源於傳統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並取代了後者。人力資源管理把傳統的人事管理的某些基本內容包括在自身之中,有某些共同點,但是二者並不僅僅是語詞上的差異,而是有著實質性的區別:

  (1)關於人的假定上。傳統人事管理視人為成本;人資管視人為資源。

  (2)在管理原則上。傳統人事管理以事為中心;人資管以人為中心。

  (3)在管理方法上。傳是強制性,被動型的“管家式”管理;人為主動開發型,強調定性與定量結合,心測與量化並重。

  (4)在管理內容上。傳為本組織招募新人,填補空缺;人注重全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5)在管理部門的地位上。傳視其為非生產、非效益部門,地位較低,從事管理的人員進不了決策層;人諮詢專業技術的中樞性機構,管理者進入高層領導。

  (6)在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管理上。傳採用同一管理模式,運用同樣管理手段;人致力於公共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重視現代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與完善。P324-P325

  四、 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 試述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並對其作出評價。

  答案參考:

  (一)、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內容及措施

  (1)政府職能的最佳化。基本途徑是透過採取民營化、放松管制以及壓縮式管理等途徑將政府興辦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業交給市場和社會。

  (2)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主要採取以下形式:1政府業務合同出租;2以私補公。打破政府壟斷,建立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的夥伴關係。

  (3)分權。當代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目標之一在於分散政府管理職能,縮小政府行政範圍,實行分權與權力下放。分權既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又涉及中央政府內部上下級的關係。

  (4)引入現代化管理技術。當代政府內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最顯著特徵是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義傾向,即引進現代化管理技術尤其是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術來“重塑政府”實現政府管理的現代化,建立一個“市場化”“企業化政府”。被廣泛運用於政府管理的工商管理方法如:戰略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

  (5)人力資源管理改革。主要措施有:1放松管制、增強靈活性2公共管理者的非職業化3績效評估以及靈活的付酬制度

  (6)機構的重組。透過對政府部門和機構的合併與撤銷實現對權力和功能更合理配置,使政府活動更有計劃性和協調性。

  (二)、對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評價

  A、積極:“新公共管理模式”克服了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且更具現實性及生命力。第一,官僚體制是一種過時、僵化、無效率的政府體制模式。第二,政府機構不再是公共物品及服務的唯一提供者。第三,政治與行政分開在實踐中難以做到,不現實。

  B、消極:理論上的矛盾――①企業自主與民主負責之間的價值衝突。②公共企業圖景與公民參與價值之間的衝突。③企業運轉的隱弊性與民主所要求的開放性之間的衝突。④企業管理要求敢於承擔風險與公共財政處置責任的衝突。實踐中――人員精簡問題、規章制度刪除問題、權力下放問題、等級問題、政治與行政分離問題、是公民還是顧客的問題、誰來負責、價值取向、改革的力度與永續性問題。P112-116,P121-125

  2、 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能。

  答案參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政府的政治、管理職能與經濟、社會服務職能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趨勢。政府作為管理和服務組織應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市場和社會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現階段更應將政府職能引向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總體進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說,現代政府促進經濟發展與提供社會服務的職能更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政府職能應更多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確定制度框架

  這主要包括確定社會經濟活動的規範和維護競爭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的規範。以實現市場機制和社會生活在公正和共和的制度框架內良性執行,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主要從兩個方面來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執行:1建立並實施保證市場機制正常執行所需要的法律制度2維護競爭秩序,防止壟斷,保證市場機制正常的發揮作用。政府制定制度框架還包括其他方面,如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法律制度,推進公民參政的法律和制度,管理政府內部事務的法律好人制度等。顯然這是市場或社會自組織無法有效提供的,因而需要政府職能的有效介入。

  (2) 調控宏觀經濟

  市場機制的自由運轉、企業和個人的自由選擇並不能自動地保證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因此需要政府來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熨平市場經濟的週期性波動,保持經濟穩定,從而達到總體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目的。為此,政府需要透過制定經濟計劃、確定經濟中長期目標、指引經濟發展方向以及透過各種必要公共政策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總供給和總需求趨於基本平衡。

  (3)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

  公共物品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產品與服務兩個構成部分, 前者如國防公路等,後者如制度法規政策等。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要排除他人使用這種物品或是不可能或是交易成本非常高,因此大多數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4) 協調和解決社會衝突,特別是群體衝突

  群體衝突的計劃會破壞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因此政府應該以法治的方式有效化解群體矛盾,維護社會正義和社會公平,保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穩定和協調發展。

  (5) 治理外部效應

  外部效應是指在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之間,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影響,而該主體又沒有根據這種影響從其他主體獲得報酬或向其他主體支付賠償。政府應透過補貼或直接的公共部門的生產來推進外部正效應的產生,透過直接的管制來限制或遏制外部負效應的產生。

  (6) 調節和再分配社會收入

  各種收入不公平很難透過市場經濟自身的機制來矯正與調節,因此政府有責任以公共權力的力量,透過調節生產要素相對借個、稅收和財政轉移支付、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手段,以實現社會共皮南瓜燈而目標,保持社會穩定,併為市場積極的健康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參見黃建榮公共管理新論P160-P165,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也可答陳振明公共管理學書P99八大角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