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關於黃河流域的試題

世界地理關於黃河流域的試題

  世界地理關於黃河流域的試題

  【—世界地理關於黃河流域的試題】,黃河流域在世界地理中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農作物盛產地帶。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 圖中①②分別代表 , (山脈)。

  (2)黃河流域被譽為我國的“能源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主要的常規能源分別為 , , 。山西省成為國家重點能源基地的區位優勢是

  (3)下列旅遊景點受酸雨危害最嚴重的一個是

  a.麥積山石窟 b.雲岡石窟

  c.龍門石窟 d.敦煌莫高窟

  (4)舉例說明圖中斜線所示地形區地質作用的具體表現。

  (5)簡要分析首鋼搬遷至曹妃甸的主要原因。

  (6)對比湟水谷地和河套平原的農業特色、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主要農作物型別以及農業發展中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

  總結:黃河流域是世界發源地之一,現在正面臨著威脅,我們應好好保護它。

  初中地理複習提綱之地球自轉

  【—之地球自轉】,地球自轉: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關於地球自轉的各種理論目前都還是假說。

  1.自轉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鐘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總結: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按地球自轉速度摺合3分56秒,時間,自轉加上公轉用的時間共24小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初一地理知識點之印度文化

  【—初一地理之印度文化】,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化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衝突。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佈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印度泰姬陵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儲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佈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西南北有儲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莊園、德里的壯麗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興的資訊科技工程人員和資訊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長率僅次於中國。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 初二。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佈無數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教育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350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巴拉蒂爾大學等。

  2007年相關資料顯示,印度人口識字率達到75%,但成年人的文盲仍高達3億,居世界之首。印正在全國600個行政區中的589個推廣掃盲計劃,力爭在“十一五”結束時識字率達到85%。2008—2009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全國平均小學輟學率高達31%。

  總結: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三大宗教的分佈?七年級地理知識大全

  【——總結】接著上面章節的內容,下面的小編透過詳細整合為大家帶來的是初中地理之三大宗教的分佈地區和特點,想要鞏固的同學們可以過來看看。

  三大宗教的分佈地區和特點

  阿拉伯地區(即西亞和北非)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宗教活動場所是清真寺;

  歐洲和美洲的人多信奉基督教,如英國和美國等,宗教活動場所是教堂;

  東亞、東南亞一些人(如泰國人)信奉佛教,佛教多佛寺,初中地理。

  上面整合的是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之三大宗教的分佈地區和特點,的小編相信大家都已經記住了吧。想要了解更多更全的初中地理知識就來關注。

  地理學科“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近年來,我校一直倡導實踐“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所以我以學校教學模式為基礎,以地理學科省重點科研課題《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環節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為牽引,結合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特點和教學特點,向45分鐘要效率,經過兩年的 “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不斷摸索、不斷前進,形成了自己教學模式的雛形:地理學科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

  一、“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涵義。

  “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基於我們蜚克圖中學“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以演繹為手段、以參觀為形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用。我校“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基本架構為:明確目標、學有方向──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訓練提升、形成能力。它是對傳統的“先教後學、課後作業”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後教”的“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著教師佈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然而,它的弊端在於課堂上很難深入拓展教材內容,而地理教學的時效性又特別強,鑑於此,我做了適當的修改。“以演繹為手段”即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多次進行角色轉換,如教師當記者、助教等,學生當老師、宣傳員、小記者、新聞發言人、規劃局長等,交流演繹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參觀為形式”是整堂課環節設計為站點式,如基礎加油站、問題現場會、知識拓展廳等。這些地理名詞,既體現了地理特點,又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由淺入深,還實現了教師導引,學生不散的目的,形成“形散神不散”的學習氛圍。

  二、 “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程式。

  下面我結合《世界的人口》一課談談“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程式。

  (1)情境──匯入

  用《復活節島的故事》匯入,讓學生帶著神秘感、好奇心進入今天的地理課堂。

  (2)自學──辨析

  課堂開始先發給學生創優導學案,讓學生完成學案,這裡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體現了課堂的民主性。

  (3)演繹──交流

  學案完成後進行以下環節:基礎加油站、問題現場會。

  在基礎加油站環節,我主要讓學生講,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他們當小老師,來演繹自學所得,例如讓學生到大螢幕前來讀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圈指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區並用小老師的語氣提問,在這種生生活動中突出了本節課重點1: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分佈的特點,突破了難點1:人口的分佈及影響因素,有效落實了課標中的第一點要求: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問題現場會環節,我先讓同學們小組討論完成探究案,這裡學生的氣氛很活躍,甚至有的小組在進行小型的辯論會,我再趁熱打鐵召開問題現場會,教師當記者,讓同學們當新聞發言人,回答我的問題,之後我出示了一些最新的,有說服力的人口問題例證,例如(2012年11月08日騰訊網)菲律賓在過去幾十年間,這裡的人口急劇膨脹,越來越多的窮人在墓碑之間安營紮寨,貧窮和擁擠造就如此奇特的活人和死人的生存組合,在這裡,經常是這邊嬰兒在降生,那邊有人被埋葬。這些例證讓學生深刻體會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這樣利用角色的轉變,和這種師生之間的活動突出本節課重點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突破本節難點2:人口問題及對策,有效落實了課標中的第二點要求:舉例說明人口數量過多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同時,筆者認為,地理教學也不應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縛,因此我還依據不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金都好山水避暑後花園──阿城》時我還設計了興趣拓展廳、做主未來秀等。這裡主要採取教師引導(師教)、學生演繹(生教)等方式,師生之間不斷轉變角色,這樣,有如教師帶領學生做客、遊覽不同站點,學生自主角色演繹教學內容,達到課堂最佳教學效果。

  (4)遷移──深化

  將課堂教學延續到課下,佈置課下活動任務,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5)鞏固──競技

  視課堂時間而定,採取競技的方式,反饋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氣氛。

  (6)總結──昇華

  選取適當形式,總結結束全課,力求發人深省、扣人心絃、留有餘音。

  三、“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特色。

  不流於形式,運用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地理、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的能力都是有益的。體現了地理課程的性質,同時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初中學習方法,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存在弊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摸索和完善,力求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

  初一非洲地理知識點總結

  【—初一地理下學期大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識提要: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大部分位於熱帶,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接下來的內容是詳細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知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居民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

  2、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佔領和掠奪,該地大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眾多。加上氣候全年高溫,降水乾溼兩季分明,農業生產落後,居民經常忍飢挨餓。

  4、非洲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佈特點為: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佈。

  5、A索馬利亞半島 B剛果河 C剛果盆地

  D衣索比亞高原 E馬達加斯加島

  F幾內亞灣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東非高原 附近有東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初一地理下學期知識點大全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相信每位同學都知道要領了吧。接下來還有更多更全的訊息盡在哦。

  八年級地理複習資料之荊江

  【—八年級地理之荊江】,荊江之水實際上全要靠荊江大堤擋住。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荊江大堤是江漢的屏障,座落在長江中游北岸,從江陵縣棗林崗起,至監利城南止,全長182公里,是長江堤防中最險要的堤段。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邊。荊江大堤的潰口紀錄,據記載,從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年裡,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當時,一次洪災三年者。難以恢復。當地民謠說:“不懼荊州干戈起,只怕荊堤一夢終。”在荊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謂“荊江四口” 分流,即虎渡河口、調絃口、藕池口。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荊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連荊江枯水位時也高於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時期,江面的船隻似乎在樓房上走過。而且,堤腳迎流頂衝而造成的崩岸相當危險。所以,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1998年8月以後,長江水位居高不下,荊江大堤由於長時間高水位浸泡,隨時有潰堤崩垸的危險。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計排除險情3984 處,全省有210多萬人晝夜巡查,嚴防死守,確保長江大堤安全。

  總結:荊江北岸是江漢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勢低窪,由於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暢,故極易潰堤成災,有&ldquo 初中生物;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