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分桃子》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大慶市讓北第一小學的數學教師閆緒萍,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第三冊第四單元《分桃子》。

  經過教學實踐和網路教研,我對本節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材處理、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課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之後,在正式開始學習除法的意義之前進行教學的。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意義,為下一步學習除法,打下充分的認知基礎。教材設定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動,將平均分的意義滲透於活動中,

  二、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義,具備較好的讀圖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對於平均分也有一定的體驗。

  三、教學目標:

  在初稿中,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剩餘的個數小於份數。

  經過與論壇中其他老師的探討,認為在之前確定的教學目標中,過於強調知識技能目標,所以我將教學目標修改如下:

  1、知識技能目標: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2、數學思考目標: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問題解決目標:能借助學具或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態度情感目標:透過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團隊精神,並且在交流中學會表達和傾聽。

  新的教學目標中,增加了對於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處理

  我曾經想把“分骨頭”改成“18個骨頭,每隻小狗分3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狗?”突出另一種分法。但是經過研討以及對《課標》相關部分的學習,我意識到教材實際上將平均分的幾種情況滲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動中,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教材要傳達的資訊。這樣的編排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編排。在練習中,增加了問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以及開放性的問題。

  平均分的今後學習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我確定教學重點為初步認識“平均分”,體會小數目平均分的過程。

  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對於分不完的現象體驗較少,因此確定教學難點為體驗“分不完,有剩餘”的平均分。

  五、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著以上原則,我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結合二年級學生喜歡卡通形象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小鹿過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隨著動聽的《生日快樂》的音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了課堂上。緊接著畫面出示參加生日聚會的小動物和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好吃的應該分給誰,怎麼分,分一分的問題自然提出。

  論壇中有老師提出這個情境過於老套,建議換一些新穎的情境。但是經過考慮,我還是保留了最初的設計。我認為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過生日”還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情境,另外,這個情境與接下來“分桃子”的環節比較統一。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環節。

  第一層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學生兩人討論,把8個桃子分給兩隻小猴,感受“隨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確“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認識“平均分”。

  第二層次:利用“分小魚”的情境,學生四人一組,用小棒代替小魚進行活動,分好後,小組表演“分小魚”的過程。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同時,側重學生體會小數目的平均分的過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層次:利用“分骨頭”的情境,再次鞏固平均分的意義,在此環節中,鼓勵學生脫離學具,獨立完成,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實際授課中,第一環節學生的反應就超出了預設,孩子們直接選擇了把8個桃子分成4和4,對其他“隨意分”的分法產生了猶豫。經過和網友們的討論,我意識到,孩子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應,恰恰是因為他們從生活中已經獲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教師應該預設到學生的反應,適當的引導學生。所以在本節課的詳案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你為什麼不敢說?學生可能說覺得這種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著問,怎樣才是公平的分法?為什麼說這種分法公平?這樣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鞏固實踐,拓展延伸

  此環節在前期設計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習題進行設計的。在有餘數的那道題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為什麼剩下的一個不能再分了?”“如果每個人再分到一個氣球,至少還要拿來幾個氣球?”透過提問,加深學生對“分不完、有剩餘”這種情況的理解,突破難點。

  進過研討,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問題和開放性的問題。我將“”分鉛筆“一題增加了一問,讓學生將“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還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題,讓學生親自動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紙代替蛋糕,將一個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這樣的設計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戰性,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經過本次網路教研,我收穫很多。對於本節課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教學要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去進行設計。對我自身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眾多老師和網友的幫助,我會將教研進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說課,謝謝各位評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