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說課稿設計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說課稿設計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下面我分部分內容來講述我的設計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直線運動、力學和牛頓定律之後編排的,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際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內容。本節內容主要是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生產中兩類動力學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為中心的力與運動關係的知識體系,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力學的解題範圍。但高一的學生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於套公式得結果。加上剛學完牛頓第二定律,對受力分析還不是很熟悉,我們只能逐步展開、加深,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並理解正確的力與運動的關係;培養學生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力學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解題規範、畫出正確的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景圖的能力;透過本節課,使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作好受力分析圖,弄清物體的運動情景,掌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根據此特點,我採用了師生討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

  透過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透過複習提問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引入新課,然後透過三個案例分析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接著是透過練習鞏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後小結佈置作業。

  下面一起來看看我是怎麼突破重難點的。

  寶來汽車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為背景,設計了兩個例題。提出我的問題:例1、例2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目的讓學生自己歸納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的兩種型別的動力學問題。

  接下來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這是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型別題。為了解決這型別的題目,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研究物件? 2.受力分析圖。做好受力分析圖之後再然學生畫出運動情景圖。4.力與運動聯絡的橋樑? 5.選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剎車距離?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讓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透過逐步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受力分析和弄清運動情景的重要性。

  等學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題過程。

  下面是對例1的拓展。1。如果考慮反應時間,怎樣求剎車和停車距離;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斷是否違章?問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透過拓展,讓學生建立前後知識的聯絡。

  案例分析三,這是已知運動情況求受力情況的型別。有了例1作為基礎,我設計了更深層次的問題。1。與例1比較,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2.研究物件的運動包含幾個過程?分別做什麼運動?畫出受力分析圖、運動情景圖。求牽引力F,實際上求哪個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樣嗎?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再讓學生完成解題過程,然後是展示解題過程,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現的錯誤。

  這是中等難度題。透過與例1的解題思路進行比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解題方法。問題層層深入又容易達到,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解題信心。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錯誤,提醒自己今後解題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兩種型別題目之後,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你認為解決這兩類問題的突破口是什麼?2.求加速度有幾種途徑?3.歸納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步驟。

  我設計這些問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歸納方法,從實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

  接下來是透過練習鞏固,提升能力。這個題與例2的情景一樣,只是把平面問題改為斜面問題,目的在於學以致用、暴露典型錯誤。

  這個題我只作以下點撥。

  等學生做得差不多之後,展示學生答案,指出典型錯誤,使題目加深印象。並強調物體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時,要用正交分解法。

  這是課堂小結。

  透過三個例題的分析、討論,80%的學生能基本解決中等難度的力與運動的題目。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如課件所示!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反思:

  優點:

  (1)本節課始終以“寶來”汽車的運動作為背景,主題明確。

  (2)以學生活動為主,層層深入的設問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題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 本節課實際上可以認為是習題課,選好題目是本節課的關鍵。

  缺點:由於一節課時間較緊,學生活動的時間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礎較弱學生可能還沒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則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這是我這節課的設計,謝謝大家的指導!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