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之鄉——雲南》說課稿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說課稿

  從選定教材,查詢資料,三次試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課件,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每一環節,每一句過渡語和總結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課過程中讓我對品德課堂轉型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確教學目標,有舍才有得

  1. 正確認識學生的起點

  在課前在班中進行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孩子們去過雲南的只有2個同學,對雲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而對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瞭解也僅限於本單元1.2兩課的學習,更缺少生活中的積累和體驗,在上課前也做過小調查讓學生寫寫自己願意瞭解的少數民族風情,但是發現學生各有所愛,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來選擇學習內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 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

  本課教材內容比較繁雜,雲南這麼多少數民族,可介紹的內容從民族藝術、服飾、文化等涉獵的內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會取捨,內容選擇過多,那結果一定會使教學目標過多,煮成一鍋沒有主菜的雜菜。教學過程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如果從僅學生興趣來考慮,課堂趣味性來考慮,那麼民族服飾也許可以列為教學內容,但是仔細研讀教材後我發現民族服飾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56個民族是一家》中已經有過涉及,不適合重複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簡單的其中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民族建築和民族節日與文字文化之間的'關係。捨棄了許多不合適的內容後,明確目標後,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築和節日。

  在確定教學目標後所有的教學環節必須為目標服務,去除一些無效環節。在第3次試教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都發現,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我設計的一個傣族小導遊的帶領同學們遊民族村的這個環節,太假、太空,而且中間有一個環節對傣家概況的介紹和教學目標無關,所以在今天的課堂上這個環節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學設計中在聚焦彝族火把節這一板塊中還有一個環節是跳阿西跳躍的舞蹈,但是最後也因華而不實,與教學目標無關被刪除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到再精彩的環節如果不能很好的為教學目標服務,那麼即使再閃亮也是畫蛇添足。教師有得時候要忍痛割愛,懂得取捨,真實有效才是課堂的生命。教學目標的定位植根於整個教材體系,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並讀懂教材,懂得取捨,那麼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會更加準確,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

  二、給的適時有效,給的有智慧

  這樣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常識性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給予也需要智慧。我們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有智慧的給予。所以我在課堂上注意所有的資料給予都建立在學生思考後有疑問的基礎上,例如給學生傣家竹樓和苗族吊腳樓學習的資料是在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料無法解答疑惑,又特別想要解決自己的疑惑的時候,給資料也並不是學生思考的終結,而是希望學生透過兩則資料的比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為什麼要過火把節的問題,都是希望改變教師給予學生資訊的方式,希望學生的思維在與教師資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時也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思考獲取資訊。

  三、點面結合,為學生後續研究服務。

  如果把學習比成學習捕魚的過程,那麼要讓學生學會捕魚不僅要把池塘還給學生,而更重要的時指導學生學會捕魚的方法。在學生還不會捕魚的時候,即使教師把池塘給了學生,也許學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幾個石頭。同樣的在品德課堂上在我們要先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他們才有獨立學習的可能性。作為《少數民族之鄉——雲南》學習的第一課時,我的任務就是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而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是,讓四人小組的同學在民族建築、節日或者音樂、文化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進行後續的研究研究,並在課堂上小組彙報,並且模仿一站到底,進行民族知識小擂臺。

  於是在本節課教學中,在民族建築教學中老師們可以看到我以兩大樓為重點,以白族民居,和兩座佛塔為次重點,努力做到把點做足、做透,真正引導學生透過對比、探究、研讀材料,瞭解民居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之間關係,努力營造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獲取、整理資訊、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築作為面,希望透過簡單瞭解,讓學生對各種民居多一些認識,並且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民居進行獨立研究開啟學生認識民族建築的視窗。

  點抓緊,面擴散。點面結合,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既抓住關鍵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知道學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學習民居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對比研究法。同時注意面的擴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角度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點面結合能讓教學既有深度又又:廣度,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也能讓學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尋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課能夠給開啟 一扇瞭解雲南民族文化的視窗,能過激發去學生想要去雲南,想要了解雲南少數民族的慾望,那麼我的品德課堂就是讓學生有所收穫,給學生留下了一點痕跡了。

  當然在備課上課過程對課堂轉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學白族民居教學環節是我昨天才臨時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導學生透過主動研究發現民居的特點和與環境文化的關係,但是在設計過程中還是有些保守,給得太多,學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這個環節中如何把步子邁得再大些,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兩大節日教學更顯示他們各自的特點,更加靈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