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範文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範文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並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可以說: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採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啟用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透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資訊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複習知識:水迴圈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迴圈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 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瞭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 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並透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 透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迴圈的知識,透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迴圈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4) 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透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麼,並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恆定的現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麼功能?

  (2)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麼變化?

  B 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透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並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絡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絡的思維能力。

  (3) 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並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 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絡圖,使學生重新複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並更加明確“牽一髮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蹟”,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透過什麼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於人地關係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瞭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係。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 佈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

  A.分佈的地域差異性 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 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於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係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區域性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髮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 B.地域差異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聖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於無天敵,環境好,10年後達到1000只,20年後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麼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D、“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