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刻劃符號到象形文字》說課稿

《從刻劃符號到象形文字》說課稿

  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農耕文明新時代,而“從刻劃符號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內容,系統地介紹了文字產生的原因及過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三種文字的各自特點及意義。透過對古代文字——這一文明標誌成就的說明,闡明瞭人類由史前文明過渡到農耕文明的軌跡。而教材編者的意圖也正在於讓學生透過學習,體會到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告別野蠻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我們瞭解人類過去的重要依據。

  二、學情分析

  此課時授課物件為八年級學生,學生自身也有一些特點。

  1、知識掌握上,有一部分學生對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詳,而大部分學生則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內容.為此,在課前,我將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去收集相關材料;

  2、心理上,依據現代教育理論研究,青少年學生極易被喚醒對未知內容的學習需要,我將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圍;

  3、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表揚,我將結合新課程理念,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形象引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合作性,讓學生合作探究,發表見解;

  4、學習思維上,依據皮亞傑思維能力理論,青少年學生抽象思維不充分,對事物的分析還不能客觀明確,所以,教學中我將透過適當的講解及學生的討論、歸納,使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而突破這一障礙。

  三、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1. 教學目標

  1) 情感目標: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關注世界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探究社會發展奧秘的願望,同時透過比較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異,感受中華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令世人驚歎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築等,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引以為傲。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為情感目標

  2) 技能目標:能根據圖片資料挖掘、獲取有效資訊,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資訊科技收集與本課有關的資料並整理、歸納有效資訊;學會在課堂中恰當地展示自己,與人合作,提高探究學習能力;

  新課程理念中提到,“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並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標中,我側重於學生的主動參與及相關能力的培養。

  3) 知識目標:透過對古代埃及、西亞和中國商代文字的瞭解,思考並能歸納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文字特徵,理解文字產生的原因及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關係;

  2. 教學重點:文字產生的過程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亞的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三種文字的各自特點,以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獲取資訊能力的培養。

  依據我在教學中的'實踐,學生利用圖片獲取資訊的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將其設為重點,準備在教學中多穿插一些讀圖內容,以培養學生此類能力。

  3.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對待與分析人類文明的傳承。

  學生思維能力構成本身有所欠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侷限於感性層面,而不能利用歷史的、辨證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對於這一難點,我準備在教學中以材料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對其進行突破。

  四、教學法分析

  依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再加上對學生認知活動規律的認識以及學生、教師在課堂地位中的正確定位,我準備在教學中融入以下幾類教學方法:

  1、快樂教學,在匯入新課過程中,就要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之間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使融洽的氣氛貫穿始終,也讓愉悅的心境保持始終。

  2、以“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並從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滲透德育。

  3、引導學生觀察有關的考古發掘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資料中獲取資訊,並發展學生想象力,形成有獨特性的見解。

  4、教學過程中穿插“講述法”“比較法”,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突破難點。

  五、教學設計分析

  1、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分組收集有關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等文字的產生、書寫材料等方面的資料,並鼓勵各組將所收集的資料整理成文,製成小型展版、幻燈片等。這一準備主要是基於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之前對內容有一些初步瞭解,為新課學習打下基礎。

  2、新課

  在新課教學中,我主要分成三個專題篇章進行教學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產生的過程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種文字的主要特點

  第三篇章:昇華篇——文字的發明與傳承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產生的過程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這就要求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貼近學生生活。所以,在這一篇章中,我將利用一組漫畫匯入,描述一位中學生因錯把母親交待的買“被子”聽成為買“杯子”鬧了笑話的故事。我設計此情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①、採用漫畫匯入新課,進行快樂教學,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②、讓學生體會語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區別,並初步瞭解文字產生的背景。

  而在文字產生過程這一環節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1、材料展示:透過展示不同時期的文字元號,匯出文字產生過程,刻畫符號——圖畫文字——象形文字

  2、資料觀察:透過觀察資料及課本圖2—23、2—24、2—25獲取歸納資訊。

  3、分組討論: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回答教材中的幾個設問,完成對三個過程的比較。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伯特曾提出一般教學過程,指出教學不外乎喚醒學習需要,運用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結論,獲取知識技能等幾個步驟,雖然新課標在學習目的上與舊課標有很大不同,但它在教學中也不外乎這幾個步驟。而如何將這些過程與新課程理念結合,完成學習目的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用資料展示喚醒學生學習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觀察,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形成學習結論,昇華情感,從而達成了一般教學過程與新課程理念的融合。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種文字的主要特點

  1、資料展示:請三組同學各派代表展示他們各自的展版,以使學生熟悉三種古代文字。

  與前一環節的展示不同,這兒要求的是資料學生蒐集,講解學生進行。依據“讓學生參與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這一理念,學生在教學中是主體,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己,這也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依據。

  2、觀察討論,透過對展版及其它資料的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形成對三種文字的全面認識,其間教師重引導,討論重參與,重過程,以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能力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的任長松老師曾專門指出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核心,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交流與合作,也要重視探究中學生形成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為此,我在教學方法中強調以探究學習為主,並在此環節予以突出,不僅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3、識字遊戲:在前一環節突破重點之後,我將設計一個識字遊戲,展示三種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學生進行識別,正確者給予適當獎勵。

  此時,教學內容已過半,學生原本被喚醒的學習需要已逐漸淡化,因此,有必要透過遊戲方式再次喚醒學習需要。同時,在重點突破之後,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也需要教師作出判斷,而這種方式也恰恰能滿足這種目的,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第三篇章 昇華篇——文字的發明與傳承

  此環節主要介紹漢字的發明與傳承

  1、漢字起源:透過兩則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人類文明的傳承,以突破難點。(材料)

  在學情分析中,我們看到皮亞傑思維能力理論曾指出11——15歲的兒童抽象思維不充分,對事物的認識難以客觀全面,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一材料,以使學生能夠透過對這兩則材料的分析,突破難點。

  2、漢字傳承

  此處,我將透過講述,使學生初步瞭解三種古代文字的傳承,其中,特別指出只有中國的甲骨文一直傳承到了現在,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及西亞的楔形文字都因種種原因而中斷了傳承,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漢字演變過程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特點,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情感目標。

  六、評價分析

  新課程理念非常重視課堂評價,認為評價的本質功能在於促進發展。且對學生評價作了多重要求,如:評價標準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等。為此,在評價中我也作了多重設計。

  1、請學生評選出課堂中的最佳表達獎,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學校裡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出色的,都應該予以肯定的評價。

  2、請學生評價自己的課堂表現(情感、過程)

  任長松老師指出探究式學習的評價應以形式性評價為主,而形成性評價,主要是關注過程,重在發展的評價,因此,我設計了這一評價方式,以達到評價過程的目的。

  3、將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原來製作的展版儲存到學生成長檔案袋中。新課程理念注重對學生的質性評價,而成長檔案袋則恰恰提供了這一功能,能夠記錄學生成長點滴,從而達到質性評價的目的。

最近訪問